(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不受苞苴
苏颂平生荐举了许多人才,但他从不收受“苞苴”(赠礼),据他回忆,只有朝奉郎孟安序每年都会带一罐双井水给他。
老成先见
宋哲宗时,守边元帅派遣种朴上朝禀奏:“得到情报说阿里骨已经死了,还不知道要立何人为国君。契丹官员赵纯忠为人谨慎诚实,值得信任。希望乘他们局势未定之际,派遣数千名精兵,拥戴纯忠进入契丹,立为国君。”大家议论同意这个想法,只有苏颂说:“真相如何还不知道,如今要越过国境去立契丹君主,倘使他们拒绝不肯接纳,不会损害我国的威严吗?应该慢慢地观察事态的演变,等到定局之后再去安抚他们不迟。”结果阿里骨果然没有死。
苏颂在执政时,见哲宗年纪小,每逢大臣有事上奏,都取决于宣仁太后。偶尔哲宗有话要说,有时没有人加以应对,只有苏颂在奏报太后后,必定再禀告哲宗;哲宗凡有要事宣读,苏颂必定告诉诸大臣,让他们俯首听命。后来哲宗亲政,元祐旧臣都遭贬职,御史周秩想一并弹劾苏颂,哲宗说:“苏颂素明君臣之义,不要轻率议论这位国家的元老。”
科技
水运仪象台
元祐元年(1086年),苏颂奉命检验当时太史局等使用的各架浑仪(见浑仪和浑象)。因此想到应有表演的仪器和浑仪配合使用。先前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张思训曾创造水运浑象“太平浑仪”,后因机绳断坏,无人知其制法。苏颂访知吏部守当官韩公廉精通数学、天文学,告以张衡、梁令瓒、张思训仪器法式大纲。
韩公廉写出《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一卷,并造成机轮木样一座。后由苏颂和韩公廉于元祐三年(1088年)集合一批工人制造,元祐七年竣工。这是一座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合在一起的高台建筑,整个仪器用水力推动运转,后称水运仪象台,其中有许多突出的发明创造。
苏颂所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12米,宽7米,像三层楼房一样的巨型天文仪器。苏颂在说明中说:“兼采诸家之说,备存仪象之器,共置一台中。台有二隔,置浑仪于上,而浑象置于下,枢机轮轴隐于中,钟鼓时刻司辰运于轮上,……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水运仪象台的上层是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是使浑仪、浑象随天体运动而报时的机械装置。它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以及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的三种功用。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而且在三个方面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使许多中外科技史专家为之叹服。
首先,置于水运仪象台上层观测用的浑仪,通过“天运单环”与“枢轮”相联,使浑仪能随枢轮运转。这与现代天文台转仪钟控制天体望远镜随天体运动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水运仪象台的这套装置是现代天文台跟踪机械——转仪钟的远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对这一点给以高度评价:“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察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七个半世纪。”
其次,水运仪象台顶部设有九块活动的屋板,雨雪时可以防止对仪器的侵蚀,观测时可以自由拆开。水运仪象台的活动屋顶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祖先。所以,苏颂与韩公廉又是世界上最早设计和使用天文台观测室自由启闭屋顶的人。
第三,水运仪象台的原动轮叫枢轮,是一个直径1丈1尺,由72根木辐,挟持着36个水斗和36个勾状铁拨子组成的水轮。枢轮顶部设有一组叫“天衡”、“天关”、“天权”、“左右天锁”的杠杆装置,枢轮靠铜壶滴漏的水推动。当漏壶的水滴满一个枢轮水斗时,“枢权”失去平衡,“格叉”下倾,枢权扬起,轮边铁拨子拨开“关舌”,拉动“天衡”,“天关”上启,枢轮下转。由于“左右天锁”的擒纵抵拒作用,使枢轮只能转过一辐,以次循环往复,等时运转。天衡系统对枢轮杠杆的这种擒纵控制与现代钟表的关键机件——锚状擒纵机构(俗称卡子),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作用。所以说水运仪象台的天衡系统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水运仪象台之后,曾改变了他过去的一些观点。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我们借此机会声明,我们以前关于‘钟表装置……完全是14世纪早期欧洲的发明’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用轴叶擒纵器重力传动机械时钟是14世纪在欧洲发明的。可是,在中国许多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装有另一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
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十一世纪末中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国际上对水运仪象台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水运仪象台为了观测上的方便,设计了活动的屋顶,这是今天天文台活动圆顶的祖先;浑象一昼夜自转一圈,不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变化,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器械 — 转仪钟的祖先;水运仪象台中首创的擒纵器机构是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它又是钟表的祖先。从水运仪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力学知识的应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苏颂和韩公廉在完成水运仪象台之后,又研制了一台单独的水力推动的浑天象。人钻入天球内观看,在天球上凿孔为星,十分逼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架有明确记载的假天仪,它的创造性也是前无古人的。
机械
水运仪象台完成后,苏颂于绍圣初年(约1094~1096年间)把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件绘图加以说明,著成《新仪象法要》一书。
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绘制了有关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零件图50多幅,绘制机械零件150多种,其中多为透视图和示意图,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正是根据这些图纸,王振铎、李约瑟等人才能较准确地复原出水运仪象台的全貌。例如从这些图纸和说明文字中可以知道,水运仪象台枢轮的运转规律是齿轮系从6个齿到600个齿的传动;每25秒落水一斗,每刻钟转一周,一昼夜转96周,而昼夜机轮、浑象、浑仪也转一周,这与地球运动是大致相应的。又如,通过这些图纸,我们知道水运仪象台第一层木阁内是昼夜钟鼓轮,有不等高的三层小立柱,可以拉动三个木人的拨子,以关拨作用拉动本人的手臂,到一刻钟时,木人出而击鼓,时初摇铃,时正敲钟。而第二层木阁内是昼夜时初正轮,第三层木阁内是报刻司辰轮,第四层木阁内是夜漏金钲轮,第五层木阁内是夜漏司辰轮。要是没有这些珍贵的图纸,我们就难以弄清木阁内的机械木人是如何按时击鼓、摇铃和敲钟的。因此,《新仪象法要》中所附机械图是了解苏颂天文著作及其成就的关键,同时也是进而释读张衡、一行、张思训等同类著作的钥匙。
星图
苏颂为了能更直观地理解星宿的昏晓出没和中天,又提出设计一种人能进入浑天象内部来观察的仪器,即假天仪。具体设计仍由韩公廉推算完成。它是用竹木制成,形如球状竹笼,外面糊纸。按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纸上开孔。人进入球内观看,外面的光从孔中射入,呈现出大小不同的亮点,好象夜空中的星星一般。人悬坐球内扳动枢轴,使球体转动,就可以更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没运行。这架仪器是近代天文馆中星空演示的先驱。
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还绘有多种星图,如“浑象紫微垣星图”、“浑象东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浑象北极星图”、“浑象南极星图”、“四时昏晓加临中星图”、“春分昏中星图”、“春分晓中星图”、“夏至昏中星图”、“夏至晓中星图”、“秋分昏中星图”、“秋分晓中星图”、“冬至昏中星图”、“冬至晓中星图”等,计14幅。
这14幅星图中,最有价值的是前五幅。其中“浑象东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角宿到壁宿的星官,“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奎宿到轸宿的星官,“浑象紫微垣星图”,是以北斗七星为主的布列于浑象之北上规的183颗星,“浑象南极星图”和“浑象北极星图”则是以天球赤道为最外界大圆的南天星图和北天星图。苏颂为了星图绘制精确,采取了圆横结合的画法。横图分成两段:东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秋分到春分,西南方中外官星图是从春分到秋分。另外,在把球面上的星辰绘制到平面上时,苏颂发现了失真问题,于是他采用了把天球循赤道一分为二,再分别以北极和南极为中心画两个圆图的方法,从而减少了失真,这是星图绘制中的一项新成就。
苏颂星图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全天星图中保存在国内的最早星图。保存至今的唐代敦煌星图,在时间上比苏颂星图要早,但被斯坦因盗走,现存伦敦不列颠博物馆。但是,苏颂星图比敦煌星图更细致和更准确。如敦煌星图绘星1350颗,苏颂星图绘星1464颗;敦煌星图主要依据《礼记·月令》的资料,并非实测;而苏颂星图则是根据元丰年间的实测绘制;敦煌星图是从玄枵(子)开始,按十二次的顺序作不连续排列,中间夹以说明文字,有关分野问题也不科学,苏颂星图则从角宿开始,按二十八宿顺序,作连续排列,并完全去掉了有关分野等不科学成分。
就所列星的数目而言,苏颂星图的贡献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欧洲到14世纪文艺复兴以前,观测的星数是1022颗,要比苏颂星图少422颗,因此,西方的科技史家蒂勒、布朗和萨顿等甚至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中国的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文学
苏颂是一位“高产”的诗人,仅收录在《苏魏公文集》中的诗歌就有587首,且多是律诗、绝句。长律多达1400字,可谓“律诗之最”。
苏颂的大部分诗作是奉和之作,其中有一些是与一代诗翁欧阳修、苏东坡的奉和诗篇。但也不乏名篇佳作。
《前后使辽诗》就是他的上乘之作,具有现实主义笔触和真挚情感。如《和土河馆遇小雪》“人看满路琼瑶迹,尽道光华使者行”,反映为使者送行的盛况和使者的高尚、复杂心理;《和就日馆》“戎疆迢递戴星行,朔骑奔驰束火迎”,“每念皇家承命重,愧无才誉副群情”,生动记述辽国使者迎接宋使的情形,反映诗人忧国忧民、惟恐任务完成不好的心情。此外,如描绘“青山如壁地如盘”的北国风光,“牧羊山下动成群”的劳动景象,“依稀村落见南风”的异国风情等。
外交
苏颂一生,两次使辽,每次出使辽国往返时间多达四个多月;三次任接待辽使的伴使(陪同团团长)。
苏颂首次使辽,是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丁卯,以三司度支判官身份,与张宗益等一同出使辽国的,时年48岁,途中写下前《使辽诗》30首,主要记述他的所见所闻及抒发对老友的怀念之情。
苏颂第二次使辽,为10年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已丑,以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时任秘书监兼集贤院学士)身份,作为大辽国的生辰国信使,和英州刺史姚麟等出使辽国,参加辽道宗的生辰庆典。往返途中写下后《使辽诗》28首。由于时过10年,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不仅记述了辽国隆重的接待,而且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在和睦友好相处下,辽国人民悠闲、安逸的生活,歌颂和平睦邻政策的可贵与正确。
苏颂在两次使辽、三次伴使的与辽国打交道期间,苏颂十分注意搜集整理辽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军事设施、山川地理、风土民情、外交礼仪等情况,及时向朝廷提供。
苏颂认为:“彼讲和日久,颇窃中国典章礼义,以维持其政,上下相安,未有离贰之意”,但也必须注意其“叛服不常”。并根据宋、辽两国的实际,提出与辽朝和睦修好的外交政策,深得皇帝的赏识与赞同,坚定了宋朝对辽推行友好政策的信心。 [8]
藏书
苏颂于皇祐五年(1053年)召试馆阁校勘、迁集贤校理。当时馆阁校理吴及,奏请全面整理国家藏书,置馆阁编订书籍官,有秘书阁校理蔡抗、陈襄,集贤校理陈绎等,分为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各为编次书籍。他在馆阁任职长达9年之久,富弼称他“古君子”。因其整理藏书成就显著,不久授秘书监之职,统管国家三馆秘阁图籍之事。家藏书数万卷,秘阁未收藏者颇多,然还从秘阁传抄书籍每日两千言,并亲加校雠。他致仕后,当时叶梦得为丹徒县尉,听说他藏书多,乃借其藏本回家传抄。宋神宗曾仰慕其藏书之富,问其“卿家必有异书,何以父子皆以博学知名?”他对曰:“吾收书数万卷,自小官时得之甚艰,又皆亲校手题,使门阅不坠,则此文当益广”。曾作有《书帙铭》,告诫子孙要“唯苏氏世,宦学以儒。何以遗后,其在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著有《苏魏公集》72卷。孙苏象先著有《谭训》,记其祖父藏书事迹甚详。 [9]
药物学
嘉祐初年,苏颂受诏校定与编撰医书。苏颂做科技工作时,不但指导全局,而且亲自动手,不惮繁巨,不畏劳苦。《图经本草》的标本、药图和说明文字来自四面八方,“今天下所上,绘事千名……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专一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为整理这堆积如山、其乱如麻的原始材料,他提出了六项原则。苏颂的前三项原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把问题研究明白;后三项原则是实事求是,既不轻易舍弃来自基层的资料,也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两说并存或存疑待考。这也是他的工作能取得重大成就并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
嘉祐二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写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为了改变本草书中混乱和错讹状况,他建议:“诸路州县应将产药去处,并令识别人仔细辨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并一一开说著花、结果、收采时月及所用功效。其番夷所采药,即令询问榷场、市舶、商客,亦依此供析,并取逐味各一二两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赍送当所投纳,以昭凭证。画成本草图,并别撰图经,所冀与今本草并行,使后人用药知所依据。”
朝廷采纳了苏颂的建议,并委任他编撰《图经本草》。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在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编撰完成了《图经本草》21卷。
《图经本草》在药物学上有重大价值。唐《新修本草》的药图和《天宝单方药图》都已散佚殆尽,韩保升《蜀本草》的药图也已不存。《图经本草》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其意义更加重大。它不仅对药性配方提供了依据,而且对历代本草的纠谬订讹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使过去无法辨认的药物可以确认无误。如牛膝,《神农本草经集注》说:“其茎有似牛膝,故以为名。乃云有雌雄,雄者茎紫色而节大为胜尔。”以此很难判断出是什么植物。《图经本草》则写得十分具体:“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我们可以根据匙形对生叶,细实穗状花,节部结牛膝三大特征,断定为苋科植物怀牛膝。
为编写《图经本草》而进行的全国性普查,其另一重要意义是扩大了药源。如菟丝过去从朝鲜进口,现知冤句(山东荷泽)也产此药。奚毒原知只有河南嵩山少室出产,而从提供分析的样品中知道四川也有,等等。
《图经本草》在生物学上也有较大贡献。如它对动植物形态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述:乌贼鱼,“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真切地反映了头足纲乌贼科动物的特点。
《图经本草》在矿物学与冶金技术方面也有一定贡献。如它记载了丹砂、空青、曾青等105种矿物药。丹砂条的描述说:“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间,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无石者弥佳。过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于石床者。”这里不仅说明了丹砂这种矿物药的产地和特点,而且简要介绍了丹砂矿的开采过程。
《图经本草》中关于冶金技术也有许多记载,如关于钢铁冶炼的工艺过程:“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做鍱者,为鑐铁,亦为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做刀剑锋刃者,为钢铁。”这简要描述了宋代三种钢铁的冶炼方法及其不同功用。又如对炼银的方法记述说:“银在矿中与铜相杂,土人采得,以铅再三煎炼方成。”对灰吹法炼银的工艺说:“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铅银于灰上,更加火大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冷出银。”这是关于灰吹法炼银的最早最详尽的记载。《图经本草》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发掘。
进士及第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廿三日(12月10日),苏颂在同安芦山堂(今同安城关)出生,他原籍福建同安县,父苏绅死葬润州,遂迁居丹徒。
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任南京留守推官时,留守欧阳修将政务委托给他时说:“你办事慎重稳妥,经过你看的文件我就放心了。”三年任满,正赶上父亲苏绅病逝。苏颂葬父京口,从此移居润州丹阳。
苏颂编校古籍苏颂于皇祐五年(1053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
他侍奉祖母、母亲,供养姑姐妹及外族数十人,并及时给他们婚嫁。妻儿有时衣食不继,但大家相处融洽,亲密无间。宰相富弼称他为“古君子”。
至和元年(1054年),任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二年(1057年),改任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嘉祐四年(1059年),兼任殿试复考官,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颍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
嘉祐八年(1063年),召为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仁宗逝世,建陵墓,主管部门向各郡征收一时难得的物资。苏颂对他们说:“遗诏务从俭约,怎么可以强制下面交纳当地不出产的东西。”不久升为修起居注、知制诰。治平二年(1065年),迁三司度支判官。
出使辽国
治平四年(1067年),苏颂任辽朝使臣的伴送使。当苏颂一行行至恩州时,突遇驿馆起火。由于他遇事镇定,举措得当,没有发生混乱,辽朝使者也没有受到大的惊扰,因此很得英宗的赞赏。熙宁元年(1068年)他任贺辽太后生辰使,出使辽朝。熙宁二年(1069年)又任辽朝贺生辰伴使。熙宁十年(1077年)再任贺辽主生辰使。元丰五年(1082年)他又一次任辽贺正馆伴使。
苏颂十分注意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军事设施、山川地理、风俗民情、外交礼仪等,并向朝廷反映了辽的实际情况。
两次使辽,他写下《前使辽诗》和《后使辽诗》,记录出使的路线和所见所闻。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神宗命他编写一本与辽朝往来有关各种礼仪和文件程式的书籍。元丰六年(1083年)此书编成,神宗亲自赐名《鲁卫信录》,其中保存了大量宋辽间的交往史料。
任职朝中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苏颂任知制诰。次年,拜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同知审刑院。
熙宁三年(1070年),权同知贡举,因拒绝草诏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职,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职。
苏颂在朝廷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
苏颂在朝廷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匿丧事件”。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他三次拒绝起草诏书,神宗愤怒地斥责说:“轻侮诏命,翻复若此,国法岂容!”于是将苏颂撤职。但苏颂几次拒绝草诏,都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破格提拔李定违背以前的法令,而官吏的任命必须依法而行。第二是李定不够破格提拔的标准,他“素无声称”,不能因偶有奏对称心,就破格提拔。第三是先做一般提拔,放在皇帝身边考察,果有奇谋硕画,再破格提拔也不迟。苏颂的这些意见是十分诚恳的。
苏颂在朝中任职的第三件事是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宋代元丰以前,官用来定品阶俸禄;职为殿阁、文学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宠。唯差遣为实职,可行使权力。这样造成了官称与实职不符,机构混乱,冗员过多等弊病。苏颂在这方面提过许多有益意见。
在《奏乞将常平仓等公事付逐路转运司其提举官改差充本司勾当公事》中,他提出把发放青苗钱的提举常平司归各路转运使管辖,这样,不致政出两门,使州县长官不知所从。这也是他为当时机构改革所提出的很好的建议。
体恤百姓
熙宁四年(1071年),任婺州知州。熙宁六年(1073年),转亳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知应天府。
在淮南转运使任内,苏颂见到因饥荒造成哀鸿遍野,灾民嗷嗷待哺的惨景,于是立即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臣窃闻近日甚有近北灾伤人民流移往邻路州逐熟,...今并淮诸郡,虽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价腾踊。万一将来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归业之期。坐食贵谷,便见所失。彼时须烦县官赈救,为惠差迟,则其敝益甚矣。臣以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价,若物货之平,则莫若为粜给,使之常食贱价之物,则不觉转移流徙之为患也。”他不仅想到荒年中对灾民的赈济,而且想到赈救后物价如何保持平稳,流民如何归业安居等等。他想的是很周到和长远的。
当时各地争修寺院,皇帝也滥赐匾额,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苏颂又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对违法而建的寺院“并令州县检括指挥一切毁拆,许诸色人收买请射,永为己业”。
苏颂关心民瘼,体恤百姓,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苏杭地区再次闹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神宗称“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苏颂因而知杭州。
熙宁十年(1077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实录。
元丰元年(1078年),苏颂知开封府。次年,改知濠州。元丰三年(1080年),知沧州。
元丰四年(1081年),苏颂被召入朝,判尚书吏部兼详定官制。
元祐八年(1093年),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
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畿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元丰四年(1081年)知沧州时,黄河泛滥。他又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险性,并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较好的解决办法:“臣窃见沧州东北有三堂泊,纵广百余里,下连海道,地名黑龙港。……其西与御河破藏口及范桥镇相去不过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东注泊内。既满溢则由黑龙港以入海,其势甚易。”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
元祐执政
宋哲宗元祐初年,拜刑部尚书,转任吏部尚书兼侍读。
元祐五年(1090年),进尚书左丞。
元祐七年(109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
苏颂辞官去世后上章辞位,罢相任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旋即出知扬州。转知河南,苏颂推辞没有就任,因年老请辞,以中太一宫使之职居京口。
绍圣四年(1097年),以太子少师职致仕。
苏颂所处的时代,朝中派系斗争席卷了整个政治舞台。他却能始终不立党援,不入派系,这正说明了他的坚定和稳健,也表明他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宋徽宗即位后,进拜苏颂为太子太保,累封为赵郡公。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庚辰(1101年6月18日),苏颂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徽宗为其辍朝二日,追赠司空。
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西溪。宋代。苏颂。 夹岸垂杨展绿阴,倚空庭树照波心。游人不泛西溪水,岂见回环野径深。
发牛山。宋代。苏颂。 山坂萦纡道阻长,数程行处尚相望。晨装方指南高外,宿馆还趋北斗方。既乏远谋惭肉食,空将衰鬓冒寒霜。却寻十载曾行地,风物依然土境荒。
和就日馆。宋代。苏颂。 戎疆迢递戴星行,驿骑奔驰朿火迎。人向万山峰外过,月从双石岭间生。马蹄看即三千里,客舍今逾四十程。每念皇华承命重,愧无才誉副群情。
春日会饮怀丘思同林成之作四首·又和前韵。宋代。苏颂。 诗论心胆见天真,酒逐羁怀若有神。一夕所思惟我友,四时最乐是熙春。
次韵阳孝本游翟家湾书院二首又一绝 其三。宋代。苏颂。 谩誇三岛冠灵鳌,咫尺龙冈去靡劳。若使南阳人独卧,风云宁隔海山高。
和安上弟游湖山诸寺二首。宋代。苏颂。 四百僧居胜沃洲,北连高岭万松稠。似将天下江湖景,都作云屏置一州。
寒食后一日作和林秀才。宋代。苏颂。 寒食初过一百五,陌上风轻敛微雨。宫花铺绣浅深红,蜀柳垂丝千万缕。都人士女趁时节,郡圃山樊乐樽俎。肯教容易度春光,来日清明更妍煦。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去思堂。宋代。苏颂。 丞相临人以惠和,三年乡校起弦歌。至今旌旆曾游处,犹道当时乐事多。
观北人围猎。宋代。苏颂。 莽莽寒郊昼起尘,翩翩戎骑小围分。引弓上下人鸣镝,罗草纵横兽轶群。画马今无胡待诏,射鵰犹惧李将军。山川自是从禽地,一眼平芜接暮云。
次韵子瞻锁院赐酒烛。宋代。苏颂。 暮召从容对浴堂,归来院吏写宣忙。郢醪独赐尊常满,龙烛初然泪有香。起草才多封卷速,把麻人众引声长。百官班里听恩制,争诵雄文出未央。
次韵阳行先游招隐。宋代。苏颂。 古屋萧森数十间,禅扉幽寂叩常关。少微处士遗尘远,灵鹫高僧得地间。穿石到池泉滴滴,磨崖生藓字斑斑。山林真趣谁能辨,乘兴时来兴尽还。
秀才石君予同年子也携书见投重之以歌诗意甚。宋代。苏颂。 石生故人子,袖书远相过。趋翔有父风,步阔冠峨峨。自言少也孤,奉亲由江鄱。区区营甘旨,靡暇谋其他。三十未有成,无门托丝萝。求知走四方,慷慨成悲歌。顾我旧朝寀,谓能激馀波。多惭僻郡守,局趣如生何。空持赠我句,坐合长吟哦。方今绍唐虞,咏歌继卷阿。举世用经术,革去辞章讹。诏书起遗逸,草泽咸搜罗。高爵待俊杰,世砺钝以磨。君子务藏器,生其勤切磋。乘时挟才策,继世收贤科。壮怀无自忽,流年易蹉跎。
逢钱塘诗僧。宋代。苏颂。 把手忽相逢,开谈究诗义。子虽浮屠流,乃抱风骚志。钱塘佳山水,一一助清思。何处最堪怀,飞来峰下寺。
里闬相从秋复春,矜怜几类党频频。摛词已识言浮物,学艺兼知义入神。
纵使声名高世俗,直须慈惠及生人。吾家自有青毡在,岂羡林宗垫角巾。
次韵李希荀寄念七侄庄并用前韵和十七侄彀送其行 其二。宋代。苏颂。 里闬相从秋复春,矜怜几类党频频。摛词已识言浮物,学艺兼知义入神。纵使声名高世俗,直须慈惠及生人。吾家自有青毡在,岂羡林宗垫角巾。
司徒侍中杜正献公挽辞五首 其三。宋代。苏颂。 当扆思遗直,推恩厚恤终。衮貂官秩贵,驷马葬仪雄。天老宵躔暗,高阳旧里空。从兹使车问,不似十年中。
宣甫随行有端石茶匣甚佳道中为仆夫所损某见之谓微瑕无伤寻蒙送示有二绝句依韵拜答 其一。宋代。苏颂。 物重赍轻岂易持,何时登顿损瑰奇。曾为什袭缇巾宝,一见寒姿不忍遗。
赠吏部尚书建安郡正肃吴公挽辞三首。宋代。苏颂。 畴昔商楹梦,吁嗟鲁凤衰。清朝桡隆栋,多士失元龟。坟阙开京壤,帷旌出洛师。孤生怀旧感,西望涕交颐。
奉使还至近畿先寄史院诸同舍二首 其二。宋代。苏颂。 倏忽经冬又涉春,年光冉冉暗催人。要荒一去三千里,晦朔俄惊十二旬。绝代方言空问俗,蓬山直舍已凝尘。汗青何日成书去,头白常惭窃禄频。
谢太傅杜相公惠吴柑。宋代。苏颂。 任土吴邦果,分甘故相庭。累累朱实烂,馥馥蜜筒馨。玉液三重酿,神丹九鍊形。盘中堆火齐,案上闹铜钉。玩比韩嫣弹,餐胜楚子萍。琼津融不竭,尘虑涤还醒。近比瓜称瓝,休夸李似瓶。南楼今匪贵,东望亦虚灵。盛乃长洲苑,传之大禹经。秋包千树富,霜叶一林青。荐味同饴露,沦辉信景星。租园输岁赋,守吏占官丁。贡罢中都府,供先绿野扃。缄封重篚袭,道里百邮亭。想忆金华宴,须倾缥瓮醽。同梨资可口,与枣助延龄。岂意殊方物,频沾俗吏厅。食珍时有愧,拜赐敢遑宁。顾乏齐瑶报,宜追戴带铭。永言难纪美,应念思飘零。
送朱屯田赴辟成都。宋代。苏颂。 赞条初罢浙江回,辟命还从蜀道来。朱绂聊光新幕府,乌星重照旧行台。秋登危栈烟霄界,晓望通闤锦绣堆。乐职定应能赋颂,知君堪继子渊才。
广平宴会。宋代。苏颂。 胡中宫室本穹庐,暂对皇华辟广除。编曲垣墙都草创,张旃帷幄类鹑居。朝仪强效鵷行列,享礼犹存体荐馀。玉帛系心真上策,方知三表术非疏。
次韵李公择送新赐龙团与黄学士三绝句。宋代。苏颂。 黄金芽嫩先春发,紫碧团芳出焙来。闻说采时争节候,喊山声动甚惊雷。
次韵签判同登介亭。宋代。苏颂。 纷纷尘事厌烦冥,何处能令爽气生。簿领欲迷头不举,烟霞才望眼偏明。门临沧海千重险,地压高丘一再成。若论三山方外境,须将此地拟浮瀛。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涵春圃。宋代。苏颂。 桃李阴阴一水涯,因人封殖更繁华。湖光凝碧花飘锦,春物惟应此地嘉。
次韵李希荀寄念七侄庄并用前韵和十七侄彀送。宋代。苏颂。 初从童丱祝千春,俄见骞腾祝更频。已喜吏资能可问,又嘉文笔速如神。室堂宜念承先构,乡里须教号善人。我待儿曹上霄汉,便归林下岸仙巾。
次韵兖弟忠懿王祠。宋代。苏颂。 五君相继擅吴方,坐视群雄取乱亡。侍子奔驰先入贡,邻邦旅拒独勤王。岂惟佛刹传遗像,自有孙谋袭懿芳。应似窦融归汉日,功名累世到瑰章。
致政少卿邵公挽辞三首 其二。宋代。苏颂。 江左推华胄,朝端挹老成。官登九寺贵,迹寄五湖清。治行当年立,家声继世荣。书林有贤杰,名德岂惭卿。
次韵蒋颖叔同游南屏见惠长篇。宋代。苏颂。 青山横莽苍,万石出南麓。古刹表耆阇,高声耸群玉。居惟择冈峦,近靡数松竹。郡郭路非遥,游人舂不宿。陟巘极跻攀,循崖劳伛伏。架筒引流泉,跨岭构重屋。讲座据妙峰,禅堂对枯木。幽寻难屡期,将往谁能独。偶逢霜台客,暂驻骢马足。联步访丛林,终朝走郊牧。相期方外游,顿忘河上曲。夷路喜君腾,高阁惭予束。更听名理言,俯惬中心欲。况已证真常,讵止齐宠辱,愿言挹清风,可用警浮俗。
致政少卿邵公挽辞三首。宋代。苏颂。 吴苑新开第,都门遂挂冠。俄闻曳杖叹,未适散金欢。旧迹馀三径,高风戢一棺。只应名不朽,沈志史臣刊。
和欧阳永叔少师会老唱和诗三首·寄汝阴少师。宋代。苏颂。 得时行道贵知终,猛退如公世罕逢。掷弃浮名同敝屣,保全高节似寒松。文章千古追谟诰,勋业三朝镂鼎钟。见说新堂频燕会,故时宾客定相容。
又送石舍人。宋代。苏颂。 予告西还上宠优,辉华行李照亭邮。内朝簪橐虚严直,故国山川想旧游。一去秋光连栈道,及归春色动皇州。眼看景物皆清绝,定有佳章到处留。
次韵和前漳守马郎中三篇·续观潮。宋代。苏颂。 江皋空阔见东溟,两讯潮随远近生。夹岸炎天迷雪岭,居人晴日骇雷声。客帆朝暮乘风去,渔罟东西逐浪行。尽道波神久恬静,应缘四海正清平。
恭和御制赏花钓鱼。宋代。苏颂。 四照仙花次第开,上林重睹属车来。雨晴驰道纡天步,风引浓香到寿杯。瑞燕入檐时拂掠,恩鱼窥钓更徘徊。柏梁绝唱容赓缀,独愧非才亦与陪。
次韵葛大卿题江氏寒光阁。宋代。苏颂。 溪凝蓝黛合双川,阁在千岩万壑前。潄石我思清病齿,倚琴谁共听流泉。云生北岭横空白,春入东郊一望鲜。况是江南风物好,待君重咏四时天。
次韵阳孝本游翟家湾书院二首又一绝 其一。宋代。苏颂。 淮上陂陀百亩冈,谁言形势占高强。郊居拟卜东阳宅,屋壁将营阙里堂。四面松篁分种艺,百家图籍待收藏。何人欲课三冬学,向此潜心事素王。
又和蹇侍郎七言四韵。宋代。苏颂。 金支烨烨映宣宫,致福诚由上德崇。九庙灵光流自远,七明嘉种感潜通。瑞图丹采终难状,药谱神功未易通。更览诸公赓和句,方知汉祀曲非工。
和北轩薜荔。宋代。苏颂。 分得岩枝带藓文,壁间延蔓密含春。摇风似展垂云翼,和雨疑骞化浪鳞。寒对竹轩陵霰雪,静陪犀柄辟埃尘。省闱不比山河远,休拟灵均咏若人。
次韵次中寄莘老学士。宋代。苏颂。 曾见台乌朝夕飞,尚稽双凤浴天池。远方随牒应难久,同好弹冠即有期。佐幕暂来光右席,还家聊去植芳篱。睢阳老尹钦才望,待看同升赞盛时。
同吕缙叔诸君寄怀希用师。宋代。苏颂。 方袍为佛者,学术以儒兼。迹慕山林逸,心从典籍潜。白云中寄趣,浮世外安恬。遐想观书室,焚香正下帘。
送朱职方赴天彭。宋代。苏颂。 晓鼓频趋宣政朝,左符还领郡封遥。三春车马逾邛阪,千里帷裳布汉条。蚤接朋僚情款款,旧传词笔气飘飘。西南留滞应非久,可奈离襟重黯消。
和丘与权秘校咏宝寄林成之进士。宋代。苏颂。 天下岂无宝,此宝常旷乏。浑然肖天质,不与璆璠杂。万产蓄精粹,百灵常护押。天王得而兴,人事留岂盍。问将安所施,邦国凭镇压。问谁能为售,靡物可酬答。孰嗟道不行,将以补千衲。孰忧大厦摧,用以支众庘。在昔夏及周,相继登天榻。搜索罄寰瀛,异物悉归狎。万玉会诸涂,九鼎安於郏。人神为交欢,海岳在呼欱。无远不奔趋,无强不折拉。区区霸者君,犹能救收扱。譬夫至音奏,所听才鞺鞳。晋强由一战,齐盛成九合。小邦愿输币,邻境求盟歃。至宝既见用,光价日以洽。岂若秦与赵,争璧相蹂踏。其下数十代,交攻事矛甲。用舍亦异道,盛衰势相沓。得之权纲震,失之基本塌。吾君系皇统,威棱海隅匝。大器固神扃,众奇萃缇匣。山瑰及海灵,尽获诸罗罨。拣金碛砾中,或不间砂鑞。求珠渊泉底,或见取{外广里上卑下两虫}蛤。珉石尚珍藏,理宁斥珪玾。其间偶弃遗,诚堪为嗟{左甲右欠}。或是选择殊,非由道路狭。渊哉二君言,相投予意恰,谁能借其辩,九重贡君阖。上以启聪明,次以广开纳。冀于涓尘中,收拾秘箱笈。明时宁自疑,本无双刖法。
过新馆罕见居人。宋代。苏颂。 引弓风俗可伤嗟,满目清溪与白沙。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
次韵祷雪有感。宋代。苏颂。 终过元朝欲首春,条风先度海东门。寒凝一雨成飞雪,泰长三阳应上坤。疵沴渐消和气满,咏歌频发味言温。人情共喜年光好,不向樽前未易论。
送王秀才出京。宋代。苏颂。 都城大雪酒价高,我送故人倾浊醪。酒阑置杯欲话别,不觉中心生郁陶。丈夫聚散岂为念,所叹人事多徒劳。忆昔我年未弱冠,西来观艺游神皋。金门献赋嗟失路,因循四载何所遭。京华碌碌少知己,但闻嘲弄声嗷嗷。今年诏书恤西事,大开言路烝群髦。因思平生负气概,临事始可观持操。长缨羁虏岂无计,策虑未献心徒忉。感君壮志正凌厉,术业沈究钤与韬。上书论画兵家事,直请西去亲鞬櫜。又言若将众十旅,可为手足除纷搔。逾时待报不闻命,西秦便欲从游遨。束书携剑瞥然去,却顾名利轻如毛。我谓方今正急士,帝言屡下搜英豪。公卿悉意奉诏旨,推贤好善如干旄。劝君失意且韬养,有能必见时称褒。中朝列爵本驭众,进任将相皆儒曹。一时未遇何须叹,吾辈岂久居蓬蒿。
观文殿大学士刑部尚书赠左仆射兼侍中刘公挽。宋代。苏颂。 特起来南国,登庸历宰卿。立朝弦载直,遇物称如平。一梦荣华尽,千年封禭成。秋风暮江起,凄咽逝波声。
北帐书事。宋代。苏颂。 北海蓬蓬气怒号,厉声披拂昼兼宵。百重沙漠连空暗,四向茅檐卷地飘。与日过河流水涸,行天畜物密云遥。輶轩使者偏蒙福,夙驾阴霾斗顿消。
又和次中答莘老见招。宋代。苏颂。 近甸无辞暂驻车,吴门虽好隔重湖。且尝竹苑迎霜兔,休忆松江上钓鲈。老见交朋尤眷恋,醉吟风月好踌躇。广陵喜得贤宾客,簪履光华胜瑇珠。
与诸同僚偶会赋八题·坐久月初上。宋代。苏颂。 高轩微雨过,初夕凉风生。兀坐正幽寂,云间月华明。移榻向寒阶,遥望孤蟾清。所思故人远,对此伤予情。
王宣徽见示延驻慧海长老诗因次其韵。宋代。苏颂。 南禅北祖亦何常,足历微尘自不伤。病脑穷虽居一室,妙缘心已应他方。禽鱼固欲求栖息,凫鹤宁须较短长。京府宰官频问讯,且将竿木戏逢场。
次韵签判太博谢府公新诗墨迹。宋代。苏颂。 幕府雍容但省文,笔精诗格两难伦。临池得法毫端健,击钵成篇藻思新。征虏雅歌追乐事,兰亭赓唱掩芳尘。梁王宾友邹枚在,末至惭非赋雪人。
观潮三首 其二。宋代。苏颂。 尝观七发论涛篇,比物侔形恨未妍。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
和林成之五题·惜别吟。宋代。苏颂。 丈夫岂无泪,不学儿女悲。今日独潸然,为别良交知。交知不易遇,一别会何时,念兹出门去,空有长相思。非无樽中酒,亦有桐与丝。未饮先叹惋,欲歌还喑噫。谁能谅予心,惜哉此别离。
与蒙城知县陈著作同赋吐绶鸟。宋代。苏颂。 羽毛之美其类众,雉曰吐绶世尤重。灵姿异禀来何方,有客携持自咸雍。朱笼驯习绣墩调,珍贵不与常禽共。庭前爱玩不能已,欲买未有千金俸。一座嘉宾共诧夸,留连为倒春醪瓮。送将题目与诗人,要待清才如屈宋。斑斑赤质闹花纹,瓅瓅明珠络衣缝。暖风晴日正间暇,绮翼丹趺时{上髟下东}忪。垂胡两组锦舒张,约发双笄玉浮动。倏忽披开叠胜文,蒙茸乱绾青丝综。初疑瑞草衔鹘啄,又讶牦缨彯马鞚。行縢赤芾交胫足,羽服袿衣曳霓蝀。汉官绶{上艹下戾}何须染,郑公书带徒劳种。引颈才盈尺寸间,镂彩盘绦无缺空。未容俯近复卷收,顷刻无由发清哢。向人顾盼虽无言,奋臆犹如将告控。有生之乐贵得所,所乐山林殊市哄。斥鷃飞翔本蓬蒿,鷾鸸社稷存梁栋。不慕爰居享钟鼓,要逐凫鹥唼菰葑。临流照影刷羽翰,朝飞求偶随群从。十步一啄百步饮,乌用樊中久羁{左扌右穹}。主人提挈诚厚恩,岂若郊原使间纵。我闻章服以旌礼,物有等威须折衷。鞶囊厉带最光华,宠锡或招三褫讼。惟兹异类亦何知,被服文章安所用。得非造化育群伦,美恶短长皆适中。凡物有用固为灾,矫性伤生尤可痛。介特一死古士挚,得时三嗅子路共。晋室文裘或遭焚,羽山夏翟先修贡。解颜亦取如皋获,离罦已入王诗讽。旌旄甚盛见楚人,乐缀有数闻众仲。嗟嗟才用既若斯,竄伏何由脱罗总。今虽窘束苦笼槛,犹胜烹燖充调供。徘徊且逐稻粱肥,莫厌庭除资好弄。方今太平物遂性,异兽奇禽罢供奉。庶民咸乐萃灵台,上苑虚开发云梦。西雝既已翔振鹭,阿阁终当集灵凤。佇见觚棱神爵栖,重歌蜀使碧鸡颂。惟尔文华固异常,效祥荐祉宜飞羾。近郊薮牧好游遨,应须一借扶摇送。
题画草虫扇子。宋代。苏颂。 蠉飞蠕动诚微物,尺素轻盈谁画出。一朝君手将动摇,犹似吟风欲跳逸。竹梢草际弄轻翰,水墨浅深见纤质。昔人徒爱明月诗,何似今看老师笔。
和门下相公从驾幸太学。宋代。苏颂。 圣主恢儒率旧章,首冬鸣跸下胶庠。生师褒博趋鱣序,文武端严列雁行。承诏敷陈商戊甲,执经环立晋袁王。三千学者多才秀,定有同升孔子堂。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口号。宋代。苏颂。 赤龙应世季冬初,上八开祥霓绕枢。金石宣和韶九奏,乾坤荐寿岳三呼。善邻两使星轺集,拱极千官蕊绶趋。共捧尧钟歌既醉,洋洋朝野正欢娱。
中书令程文简挽辞三首。宋代。苏颂。 星坠寝门夕,歌兴梦奠时。骑箕良弼去,罢社国人悲。富贵惊川逝,功名白日垂。只应金石刻,无愧伯喈辞。
次韵蒋颖叔金部游介亭望湖山二十四韵。宋代。苏颂。 我昨来馀杭,孟陬值杓建。春色正融怡,皇华纡睠眄。言此佳山水,巧丽极怪变。有如画屏风,罗列围四面。城南古浮图,又为一郡冠。联驱松径中,信步苍崖畔。莓苔粘履屐,虬枝拂簪弁。纵览识高深,顾慕增诧叹。心迷真赏奇,竟觉旅游倦。物色虽难穷,指注亦粗遍。楼台郁相望,无异挂盘线。向非适幽遐,何由尽闻见。惟昔吴越君,塔庙务华焕。依山镌大像,叠石累高岸。经构无已时,赀费岂复算。较其舆地中,佛寺占过半。荣华一朝尽,金石空残片。款识刻犹存,排衙行不乱。虚亭复增修,郡府馀壮观。故人柏台彦,早岁历监殿。自从交臂来,几回伤聚散。声光日以高,使节复频换。江湖偶追陪,旬浃停车传。更有山林期,兹焉适予愿。
和次中双庙感事。宋代。苏颂。 天宝黎民困贼庭,杞城睢社势相形。四公百战期歼虏,数载重围不启扃。当日捐躯全土境,至今遗貌载丹青。行人安得侵松槚,樵采从来禁有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