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主要成就

诗歌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安史之乱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官宦世家 少有才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 任官唯贤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开大庾岭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对他们来说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开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间,他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

为官之道

重出官场 仕途波折

  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

  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被任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六月,奉命祭南岳及南海,就便归省。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翌年三月,改任洪州(治所今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其一为: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一病不起,终于病逝。他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

  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转任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便道归省,与家人欢聚。开元十九年春,他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来到广州。

三度入京 谏官本色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张九龄时已55岁,屡乞归养。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张九皋后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后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都是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张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病逝曲江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张九龄的诗文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

山祇亦望幸,云雨见灵心。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

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

()

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中流澹容与,唯爱鸟飞还。

()

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遥林浪出没,孤舫鸟联翩。

常爱千钧重,深思万事捐。报恩非徇禄,还逐贾人船。

()

征鞍穷郢路,归棹入湘流。望鸟唯贪疾,闻猿亦罢愁。

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却记从来意,翻疑梦里游。

()

秪役已云久,乘闲返服初。块然屏尘事,幽独坐林闾。

清旷前山远,纷喧此地疏。乔木凌青霭,修篁媚绿渠。

()

君有百鍊刃,堪断七重犀。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

竟与尚书佩,遥应天子提。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如泥。

()

指涂跻楚望,策马傍荆岑。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嵚。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

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

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

()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

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

()

将相有更践,简心良独难。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

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

()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

门绪公侯列,嫔风诗礼行。松萝方有寄,桃李忽无成。

剑去双龙别,雏哀九凤鸣。何言峄山树,还似半心生。

()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

极望涔阳浦,江天渺不分。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

他日怀真赏,中年负俗纷。适来果微尚,倏尔会斯文。

()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

汉相推人杰,殷宗伐鬼方。还闻出将重,坐见即戎良。

上策应为豫,中权且用光。令申兵气倍,威憺虏魂亡。

()

轩掖殊清秘,才华固在斯。兴因膏泽洒,情与惠风吹。

所美应人誉,何私亦我仪。同声感乔木,比翼谢长离。

()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

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偶来乘兴者,不值草玄人。

契是忘年合,情非累日申。闻君还薄暮,见眷及兹辰。

()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

石室先鸣者,金门待制同。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

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车经陇月,征旆绕河风。

()

设险诸侯地,承平圣主巡。东君朝二月,南旆拥三辰。

寒出重关尽,年随行漏新。瑞云丛捧日,芳树曲迎春。

()

宝筵延厚命,供帐序群公。形胜宜春接,威仪建礼同。

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朝庆千龄始,年华二月中。

()

林居逢岁晏,遇物使情多。蘅茝不时与,芬荣奈汝何。

更怜篱下菊,无如松上萝。因依自有命,非是隔阳和。

()

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峤行。经过正中道,相送倍为情。

心逐书邮去,形随世网婴。因声谢远别,缘义不缘名。

()

蜀严化已久,沉冥空所思。尝闻卖卜处,犹忆下帘时。

驱传应经此,怀贤倘问之。归来说往事,历历偶心期。

()

旬雨不愆期,由来自若时。尔无言郡政,吾岂欲天欺。

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课成非所拟,人望在东菑。

()

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

()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

万乘飞黄马,千金狐白裘。正逢银霰积,如向玉京游。

瑞色铺驰道,花文拂彩旒。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

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

离别念同嬉,芬荣欲共持。独攀南国树,遥寄北风时。

林惜迎春早,花愁去日迟。还闻折梅处,更有棣华诗。

()

橘柚南中暖,桑榆北地阴。何言荣落异,因见别离心。

吾亦江乡子,思归梦寐深。闻君去水宿,结思渺云林。

()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

眷言感忠义,何有间山川。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

皇心在勤恤,德泽委昭宣。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

()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

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

()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

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朝来逢宴喜,春尽却妍和。

泉鲔欢时跃,林莺醉里歌。赐恩频若此,为乐奈人何。

()

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

春赏时将换,皇恩岁不移。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

()

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偶怀因壤石,真意在蓬瀛。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