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年少求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寒泉著述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重建书院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治学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五月,朱熹迁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具有道学家傲骨、强烈忧国忧民心态的朱熹,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因本次镇压瑶民起义是湖北、湖南两地的共同行动,朱熹的招抚遭到了湖北帅王蔺的反对,在蒲来矢押解后,王蔺主张斩杀以警众。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还居建阳
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
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
偶题三首。宋代。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代。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偶成。宋代。朱熹。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争议:少年易老学难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百丈山记。宋代。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宋代。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要三到。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宋代。朱熹。 纳湖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东渚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咏归桥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船斋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丽泽堂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书楼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山斋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蒙轩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石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卷云亭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 。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柳堤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月榭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濯清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西屿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淙琤谷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听雨舫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梅堤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采菱舟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南阜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劝学诗。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南乡子·落日照楼船。宋代。朱熹。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水口行舟二首。宋代。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好学。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岩桂。宋代。朱熹。 山中绿玉树,萧洒向秋深。小阁芬微度,书帷气欲侵。披怀清露晓,遇赏夕岚阴。珍重王孙意,天涯泪满襟。
挽延平李先生三首 其三。宋代。朱熹。 岐路方南北,师门数仞高。一言资善诱,十载笑徒劳。斩板今来此,怀经痛所遭。有疑无与析,挥泪首频搔。
水口行舟。宋代。朱熹。 郁郁层恋隔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
孤鹤思太清。宋代。朱熹。 孤鹤悲秋晚,凌风绝太清。一为栖苑客,空有叫群声。夭矫千年质,飘飖万里情。九皋无枉路,从遣碧云生。
次秀野杂诗韵 槟榔。宋代。朱熹。 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药囊知有用,茗盌讵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
蒙判院丈示及再用元韵之作率易和呈以求指诲。宋代。朱熹。 畴昔经行地,溪山寂寞边。冰霜凝巨壑,风雨暗中田。古寺堪投晚,尘龛阅纪年。论文寒夜永,清绝袅炉烟。
次秀野杂诗韵 其二。宋代。朱熹。 闻道兵厨盛,春泉响臈篘。定知盈榼送,不待扣门求。沆瀣应难比,茅柴祇自羞。病身从法缚,好客为公留。
次祝泽之表兄韵。宋代。朱熹。 裸裎相向但悠悠,信道乾坤日夜浮。此去安心知有法,向来示病不难瘳。优游静室闲窗底,放浪东阡南陌头。万事何由到怀抱,夕阳芳草自春秋。
次韵彦采病中口占。宋代。朱熹。 一榻流年度,篝灯遥夜阑。短衾闲自拥,清镜莫频看。竹密初惊雪,梅疏却耐寒。从今花木梦,无复在雕栏。
宋丈示及红梅腊梅借韵两诗辄复和呈以发一笑 其二。宋代。朱熹。 风雪催残腊,南枝一夜空。谁知荒草里,却有暗香同。质莹轻黄外,芳滕浅绛中。不遭岑寂侣,何以媚孤丛。
十三日晨起霜。宋代。朱熹。 北渚无新梦,南山有旧台。端能成独往,未肯遽空回。磴滑新经雪,林深不见梅。急须乘霁色,何必散银杯。
宿白芒畬。宋代。朱熹。 早发招贤里,夜宿白芒畬。川暝前山雨,风惊涧树花。途陆绵异县,曛黑泊田家。逢人聊问路,犹恨去程赊。
次秀野杂诗韵 黄雀鲊。宋代。朱熹。 黄雀飞鸣处,交交异窃脂。稻粱求易足,罗网去何迟。味厚资偏嗜,谋疏阙自为。韩彭尚菹醢,么么尔诚宜。
次秀野暑中二首 其二。宋代。朱熹。 绝境人难到,唯堪乐此身。泉吟青玉峡,风度白纶巾。独往宁无意,长闲未有因。云山天赐履,吾道岂全贫。
次秀野杂诗韵 刻漏。宋代。朱熹。 无疑莫诣君平肆,任运休寻季主家。谩设铜壶候尺咫,闲参玉表验分差。不妨启处知时节,那更荣枯纪岁华。却羡升平好官府,日高三丈放朝衙。
杂记草木九首 其六 萱草一。宋代。朱熹。 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北堂罕悴物,独尔澹冲襟。
次韵寄题芙蕖馆三首 其二。宋代。朱熹。 幻成飞阁笑谈馀,便有新荷水面铺。指点清波浮菡萏,惊呼红影碎陬隅。且将伴侣同杯酒,不用君王予镜湖。多少故交台阁上,问渠落拓更能无。
大阮归来客满堂,更移芳席近回塘。共怜的皪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
银笔看题青玉案,佳人怅望碧云乡。此时此景真愁绝,病著无因为举觞。
圭父为彦集置酒白莲沼上彦集有诗因次其韵呈坐上诸友。宋代。朱熹。 大阮归来客满堂,更移芳席近回塘。共怜的皪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银笔看题青玉案,佳人怅望碧云乡。此时此景真愁绝,病著无因为举觞。
次秀野杂诗韵 葺居二首 其一。宋代。朱熹。 丈人高卧碧江头,门掩西风万木秋。重喜青山还绕屋,却嫌黄叶渐平沟。开轩且放浮岚入,决水徐通废圃流。便觉园林顿萧爽,不妨随境味玄幽。
送建阳陈丞伯厚还乡。宋代。朱熹。 括苍云壑入秋梦,闽岭风霜侵鬓丝。岁晚未收稽古力,径荒曾拟赋归辞。一官坎壈嗟丞负,百岁欢荣庆母慈。去步逶迤无愠色,此心惟有古人知。
宿密庵分韵赋诗得衣字。宋代。朱熹。 不到仙洲岁月移,携壶特地款岩扉。已惊素雪清人骨,更喜苍烟染客衣。新赏不妨频徙倚,旧题何事独嘘嚱。明朝驿骑黄尘里,莫待迷涂始赋归。
汲清泉渍奇石置熏炉其后香烟被之江山云物居然有万里趣因作四小诗 其一。宋代。朱熹。 晴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云气一吞吐,湖江心渺然。
先生可是爱吾庐,来往邻庵几闰馀。柏下竟开千岁室,竹间犹插万签书。
悲凉共识临风处,游戏谁知落笔初。寄语山灵勤守护,莫将题柱比相如。
熹次延之年兄韵敬题绍德庵真如轩写呈伯时季路二兄。宋代。朱熹。 先生可是爱吾庐,来往邻庵几闰馀。柏下竟开千岁室,竹间犹插万签书。悲凉共识临风处,游戏谁知落笔初。寄语山灵勤守护,莫将题柱比相如。
次秀野躬耕桑陌旧园之韵二首 其一。宋代。朱熹。 郊园旱久只多蹊,昨夜欣沾雨一犁。已办青鞋随老圃,便驱黄犊过深溪。农谈剩喜乡邻近,馌具仍教妇子携。指点竹寒沙碧处,不知何似锦城西。
奉和秀野见留之句。宋代。朱熹。 闲卧秋山尘事稀,西风催唤出岩扉。来看甲第清泉好,更喜仙翁丹颊肥。扪虱坐谈端未厌,连环入梦却思归。明朝振策千峰顶,满袖琼琚背夕晖。
熹伏蒙休斋先生惠诗见留谨次高韵二首 其二。宋代。朱熹。 望望西山日几回,更怜一雨洗浮埃。远游莫说云门寺,往事聊寻单父台。鸡犬萧疏迷洞口,交亲零落半岩隈。尊前见在君须斗,速上篮舆相逐来。
阑干苜蓿久空槃,未觉清羸带眼宽。老去光华奸党籍,向来羞辱侍臣冠。
极知此道无终否,且喜闲身得暂安。汉祚中天那可料,明年太岁又涒滩。
蒙恩许遂休致陈昭远丈以诗见贺已和答之复赋一首。宋代。朱熹。 阑干苜蓿久空槃,未觉清羸带眼宽。老去光华奸党籍,向来羞辱侍臣冠。极知此道无终否,且喜闲身得暂安。汉祚中天那可料,明年太岁又涒滩。
次牧马侯庙。宋代。朱熹。 此日观风海上驰,殷勤父老远相随。野饶稻黍输王赋,地接扶桑拥帝基。云树葱茏神女宝,岗峦连抢圣侯祠。黄昏更上丰山望,四际天光蘸碧漪。
再次王宰韵。宋代。朱熹。 相随到处一羊裘,况有澄江散客愁。且看跳鱼并集鸟,莫思去马与来牛。欢情往日空回首,酒味今年不下喉。只待两公高宴罢,却携茶鼎上渔舟。
再和油字韵。宋代。朱熹。 楚山黄落正离忧,喜见寒杉卷碧油。倦客今年真白发,羽人何日定丹丘。奇兵捷出吾当避,狭路争先子不犹。个里竟能无一语,应惭二鸟起相酬。
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赋诗得归字。宋代。朱熹。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樽更晚晖。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相看下视人寰小,祇合从今老翠微。
次秀野杂诗韵 其二。宋代。朱熹。 一篑工夫莫坐谈,便教庭际涌千岩。眼中水石今成趣,物外烟霞旧所耽。泉细寒声生夜壑,香销暝霭变晴岚。儿童也识幽栖地,共指南山更近南。
次彦集经营别墅之作。宋代。朱熹。 回北成南指顾间,要令华敞对巑岏。家山信有千岩拥,云月何妨两处观。杰阁已资邻筑胜,新基还见缭墙宽。老仙鹤骨殊萧爽,归兴从今岂易阑。
次知郡章丈游山之韵。宋代。朱熹。 前峰鸾鹤去无踪,邂逅荒寻得故宫。但觉风烟随意好,便惊尘土转头空。提壶命驾幽期远,授简哦诗妙处同。安得西山一丸药,共随箫鼓向云中。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其四。宋代。朱熹。 草阁临无地,江空秋月寒。亦知奇绝景,未必要人看。
和王晦叔寄德莹弟韵 其二。宋代。朱熹。 试上闽山望楚天,雁飞欲断势还连。凭将袖里数行字,与问云间双髻仙。我访旧游终有日,君归故里定何年。祇今心事同千里,静对箪瓢独喟然。
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其十 芋魁。宋代。朱熹。 沃野无凶年,正得蹲鸱力。区种万叶清,深煨奉朝食。
观黄德美延平春望两图为赋二首 其一。宋代。朱熹。 川流汇南奔,山豁类天辟。层甍丽西崖,朝旦群峰碧。
饮清湍亭石上小醉再登昼寒。宋代。朱熹。 水边今日共传杯,多谢殷勤数子来。三伏炎蒸那有此,百年怀抱顿能开。云山合匝还生雾,雪涧崩腾怒吼雷。却恨苍屏遮远日,凌风直欲跨蓬莱。
再用前韵示诸同游。宋代。朱熹。 幽卧寒岩不记年,饱看山月听风泉。舒忧正得琴三叠,玩意惟凭易一编。误落尘中乖夙尚,却思洞里付真传。封章倘幸天从欲,便解铜符谢絷骞。
次秀野泛沧波馆至赤石观刈早稻韵。宋代。朱熹。 绿云黄半武夷乡,碧水萦纡一带长。闻道放船飞皂盖,定知行酒载红裳。棹讴如贺丰年信,乐饮闲酬此日凉。禾忝谁言不阳艳,晚炊流咏有馀香。
适亲德范仰循循,遽喜名章肆笔成。剩说台高今胜昔,极知星聚暗还明。
当家翰藻争春丽,上客词源彻底清。更共邻翁闲指点,千峰环合水无声。
聚星落成致政陈丈举酒属客出示新诗而仲卿朝瑞及刘范二兄相与继作熹幸以卜邻得陪胜集率尔次韵聊发一笑。宋代。朱熹。 适亲德范仰循循,遽喜名章肆笔成。剩说台高今胜昔,极知星聚暗还明。当家翰藻争春丽,上客词源彻底清。更共邻翁闲指点,千峰环合水无声。
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宋代。朱熹。 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暖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