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主要成就

政治

筹边计熟
  王鏊面对明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呈《上边议八事》,提出自己的治边八策(定庙算、重主将、严法令、恤边民、广召募、用间、分兵、出奇),而多被采纳。对武宗的“嬖幸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圉空虚”深感忧虑,并希望武宗“大奋干刚”。

对抗权宦
  面对武宗宠幸宦官、荒淫冶游,特别是刘瑾等“八虎”的倒行逆施,王鏊与韩文等敢于发奸。但这件事终因“八虎”向武宗“乞命”而发生逆转,结果是刘瑾掌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被迫致仕,刘、谢、韩等五十三人还被诬结党,后韩文被逮下锦衣狱,刘、谢被削籍,其后又夺诰敕。而在这场斗争中,王鏊却入阁,虽然正德四年四月,他又不得不致仕,却得到了善终。嘉靖初,他在《谢存问疏》中曾说:“适值逆瑾盗政,播弄威福,臣力既不能沮抑,性又不善诡,随不得已乞身而退。”他在《我生》一诗中写道:“委顺齐宠辱,冥怀无丑好。得之亦不惊,失之曾不懊。”由此可见,王鏊立朝,有执政才能,不乏正义感,但明哲自守的处世哲学依然很明显。

深睹民苦
  王鏊归乡后,目睹吴中重赋之苦,作《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精辟剖析了吴中重赋之形成、发展、现状及对策,成为不朽的名作,为学者研究明代吴中重赋的权威依据。

文学

一变文风
  王鏊博学善于识别人才,文章雅正,言谈议论明晰流畅。晚年著《性善论》一篇,王守仁看后说:“王公的文章达到精深的境界,世上的人也很难达到。”他在弘治、正德时期,以高第探花、台阁重臣的身份,对台阁、乡邦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他的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他承接了吴宽的老一批吴中交游圈,又发展了新一批吴中及淮左文人,交游较密切的如文徵明(文壁)、唐寅、都穆、蔡羽、邵宝、杨一清、靳贵及“娄东三凤”等。继吴宽之后,他对吴中诗派,尤其是其中坚力量如“吴中四才子”等,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文章大家
  王鏊著作《震泽长语》 王鏊的文学观点是复古的,但他显得比较开通一些。一是在复古范围上,他不专于唐,亦不专以宋,而是比较辩证地看待前代诗歌:“予尝评古今诗,唐以格高,宋以学胜,至元乃出入二者之间,其实似宋,其韵似唐,而世变之,高下则不可强也。”二是在复古方法上,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词”、“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词,此最为文之妙诀。”他崇尚韩愈、王安石的文章,认为韩文“变化不可端倪”,皇甫湜得其奇,李翱与张籍得其正,而李翱又兼得其态,“合三子一之”才是完整的。因此,王鏊又强调,如要师其意,就需要博学,需要精思,需要领悟。朱彝尊说王鏊“以经义重,诗非所长。”今观其集,古体诗中杰作不多,惟歌行体中偶有力作。但王鏊写得最好的是七言近体。王鏊集中还有一组集中写武宗荒淫逸游的《十三绝句》,温雅之中深含讽刺,十分难得,朱彝尊极为欣赏,称其“甚得讽谏之体。”王鏊“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为一代文章大家。他黜浮崇古,湛深经术,所以其文章舂容醇厚、渊深博赡,颇有唐宋遗风。其“墓志铭”类文章,写人纪事,重视节操,联系时运,舂容有度,不华不饰,质朴典重,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如为顾佐、倪岳、赵宽、沈周等人写的墓志铭等。见于他的“杂传”中的一些经学、史学类的文章,则更显示出他的湛深学识和纯雅而明畅的文风。

个人作品
  王鏊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王文恪公文集》。王鏊还曾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明孝宗实录》,任《孝宗实录》副总裁。并与徐溥等共修《大明会典》,任副总裁。其所撰《姑苏志》共六十卷,分沿革、疆域、山水、风俗、户口、城池、寺观、古迹、纪事、杂事等,共三十一门。该志采用纲目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该志“繁简得中,考核精当”。

书法
  王鏊有书名,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此或与硬毫书有关耳。

藏书
  王鏊家居共14年,“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筑“颜乐堂”、“宜晚轩”,富藏书。与吴宽、唐寅、文徵明等藏书家互相唱和。曾自称:家世藏书,分散于数处,以防散佚、水火之虞。清人姜绍书论他为明一代藏书家之一。藏书印有“济之”、“御题文学侍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王济之图书”、“大学士章”、“三槐之裔大宗伯章”、“震泽世家”等。刊刻图书有《孙可之集》、《古尚方》等。

人物生平

早有才名
  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出生,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

  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

  成化十一年(1475年),在礼部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

  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阶文林郎。八月,上疏乞假还乡。抵家三月后,母叶孺人逝世,王鏊便守制居家。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鏊仍守制在家,闭门读书,远避权贵。

  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鏊还朝,复职翰林编修。

规劝孝宗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修成,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当时孝宗宠信宦官李广,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日讲完后,孝宗对李广说:“讲官指的是你们。”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孝宗命他以原职兼任太子谕德,不久转少詹事,因吏部尚书韩文荐,擢为吏部右侍郎。

  弘治七年(1494年),进阶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改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孝宗敕令修《大明会典》,由大学士徐溥任总裁,王鏊任副总裁。

  弘治十三年(1500年),进吏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鏊父王琬去世,王鏊返乡奔丧。

  弘治十七年(1504年),撰《震泽集》成,同年八月,重修《姑苏志》成。

匡补时局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任副总裁。当时明武宗“好逸乐”,不问政事,太监刘瑾专权,吏治大坏。王鏊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要求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失败未成。不久,刘瑾入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去,内阁只有李东阳一人。刘瑾想引焦芳入阁,但廷议只推荐王鏊。刘瑾迫于公论,命王鏊以原职兼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一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十二月,明景帝汪皇后去世,朝廷对以什么规格举行丧礼拿不定主意。王鏊说:“皇妃并非因罪被废,应恢复原封号,按妃的规格安葬,按皇后的规格祭祀。”武宗便下令停朝,按皇后规格祭祀。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仍任户部尚书。 正德四年(1509年),明宪宗废后吴氏(吴废后)去世,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王鏊认为不可,最终才得以妃礼下葬。当时,尚宝卿崔璇等三人被迫害差点死去,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对崔璇侮辱并且又要杀之,我还有何脸面留在内阁。”李东阳也极力相救,崔璇等才得以免死遣送戍边。刘瑾恨已致仕的韩文,一心要置他于死地,又想借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与李东阳前后都极力相救,使刘瑾阴谋未得逞。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称他筑边墙浪费军需。王鏊争辩道:“杨一清为国修边,岂能以功为罪?”刘瑾对兵部尚书刘大夏发怒,将他逮至京城,要以激变罪名判其死刑。王鏊争辩说:“岑猛不过是拖延没去罢了,未叛变怎能说为激变?”

急流勇退
  当时刘瑾权倾朝内外,王鏊起初开诚布公的劝谏刘瑾,刘瑾有时接纳。而焦芳专于阿谀奉承,刘瑾更为专横,士大夫深受其害。王鏊无法挽救,就力求辞官返乡。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他三次上疏请辞,才被批准。武宗赐他玺书、马车,有关部门按旧例供应粮食、奴仆。王鏊家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寿福康宁
  正德五年(1510年),《明孝宗实录》修成,王鏊因曾参与编修,获赐白金五十两。

  正德八年(1513年),王鏊撰成《震泽纪闻》。

  正德十年(1515年),王鏊撰成《震泽长语》。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鏊撰成《震泽文集》。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王鏊与门下士祝允明等八人于怡老园之池亭饮宴,并赋诗唱和。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派行人柯维熊慰问王鏊,并赐羊酒以示优眷。王鏊上疏致谢,并奏献《讲学篇》和《亲政篇》,世宗优诏回报,特荫其一子为中书舍人。

  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又命有关部门慰问王鏊。同年三月十一日(4月14日),王鏊于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世宗闻讯后,辍朝一日,赐麻布五十匹,赙米五十石,谕令祭九坛,诏命工部派人前往办丧。追赠太傅,谥号文恪。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一,葬于洞庭东山梁家山之原。

王鏊的诗文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

北固山前驻翠华,殷勤来访相臣家。太湖怪石惭多倖,也得相随载后车。

()

春云黯黮雨模糊,草树熹微半有无。梦入苕溪天欲晓,不知元是米家图。

()

江南开岁逢三白,阴乍晴时晴复阴。瑞叶得风狂作势,梅花和月冷难禁。

渔蓑未爱江头好,龙驭惟忧塞上深。我是袁安方闭户,地炉火暖独愁吟。

()

江南鸭脚少登槃,价贵殊方为到难。终与木奴风味别,点茶聊称腐儒酸。

()

悬弧又诞朝。六十三年鹿覆蕉。勋名紫阁高。起何迟,归独早。

玉堂近日无宣召。且是山中卧得牢。治如虞圣如尧。

()

前年送君城东亭,今年送君城南道。年年长作送行人,每见君归被君恼。

君生何好只好诗,稛载东归揔诗草。玉延半舫最留连,共月庵前亦倾倒。

()

岁岁重阳送异葩,杨妃西子斗横斜。今朝独到东篱下,含泪无言对菊花。

()

红紫休誇锦作堆,瑶华一朵占先开。似从姑射山头见,不减唐昌观里栽。

绰约每怜天与态,珑璁应藉雪为胎。风情一种无由见,携酒谁当月下来。

()

柴市悲风昼作阴,遗言一字抵千金。青泥不化苌弘血,白日还昭豫让心。

千古乾坤留突兀,六丁雷电下搜寻。贻书好为参元贺,免使英雄泪满襟。

()

幸接天曹玉笋班,南郊祼献复追攀。清谈得奉斋三日,道院平分屋半间。

残雪土膏春意透,夕阳庭树鸟飞还。玉盘试手青丝菜,又为东风一破颜。

()

背卧斜阳龀短刍,箭锋犹带血模糊。家人不用惊相报,且读床头一卷书。

()

养花天气半晴阴,紫艳看看逐日深。南国浪夸金作步,广平曾是铁为心。

芙蓉江上色堪并,桂子月中香莫寻。回首扬州那可到,凭阑休作越人吟。

()

玉盘急足送莼丝,风味鲜辛慰所思。金泽老禅三昧手,当时张翰未曾知。

()

小筑云岩寄此身,轩窗长对碧嶙峋。龟蒙凫峄连天起,祗与荆山作主人。

()

绿阴深处著幽亭,檐下流泉诘屈经。暑雨炎风空作势,倦途尘思豁然醒。

蜀中妖鸟何年至,吴下征帆半日停。见说云州烽未熄,谁能举矢射狼星。

()

嗟哉何物名与利,奔走海内无穷已。纷纷之中谁独超,嘉鱼两卿伯仲李。

仲卿见道何太先,三十不复举进士。徒行万里访白沙,欲挽南溟供洗耳。

()

良辰胜事古难齐,此夕鳌峰喜共跻。远岫流煇星上下,曲池倒影月东西。

临风玉树遥喷雪,出水青莲不染泥。铁瓮城高如白日,归途马上听晨鸡。

()

六騑北狩尘不蒙,秋槐深闭南城东。瑶台有月蚀螮蝀,沂国典册移青宫。

中山谁复歌晨风,桓桓章公血泪红。一章独上惊盲聋,何言周昌叔孙通。

()

解䌫惠山下,问道荆溪程。荆溪百里遥,兰桨荡空明。

沿湖好青山,宛转送我行。惠山甫见辞,阳山复来迎。

()

大峰小峰连中峰,当天削出青芙蓉。一朝忽立九霄迥,百丈已度千岩重。

思昔飙轮同驾鹤,祗今云气犹成龙。遥遥长史复何在,华阳洞里应相逢。

()

缚得名王气转雄,凯歌声里拥元戎。发踪不用萧丞相,合与官家第一功。

()

云补衣裳竹补亭,亭中高卧一人醒。匣涵温室金泥紫,饭煮仙家玉糁青。

自信逆鳞无忌讳,亦缘磨蝎有神灵。何当万仞浯溪石,鲁国颜公与刻铭。

()

愁霖何富晴,怪雪忽已积。狂飞九月晦,无乃太急迫。

宁当大庭贺,终作虚檐滴。不知堆为盐,但未大于席。

()

莫釐下瞰湖波水,周垣忽向湖心起。茫然万顷银涛中,幻出楼台信奇伟。

坐疑阆苑与蓬莱,飞堕君家亭子里。长堤花柳青复红,曲阑直槛东西通。

()

人皆有母而我独无,嗟我之生曾不如彼慈乌。慈乌有母能反哺,我养不逮独饮泣以踌躇。

人皆有子而母独亡,嗟母之生曾不如彼空桑。空桑有子能返顾,母年不待独饮泣以彷徨。

()

前日风相款,今朝雨特留。平生故乡意,欲去更悠悠。

()

姑苏入国朝,守也谁第一。况侯江右来,经纬气郁硉。

薙顽境界清,减税茕嫠殖。所以吴下人,至今感至骨。

()

卷石兮崟崟,幽兰兮猗猗。新篁兮丛生,同心兮不违。

彼三君子兮,逝言相好。岁寒相依兮,永以终老。嗟彼棘薪,亦生其间。

()

行年七十又加三,俯仰乾坤幸免惭。世有篯铿方我老,坐无鲍叔共谁谈。

夕阳溪壑翠尤茜,晓雨园林绿正覃。还拟西湖为胜集,已拚沽酒典朝衫。

()

酷暑人间无处避,短舆侵晓过东冈。方塘曲涧清泉激,翠竹苍松白日凉。

苔色便教铺枕席,藤枝聊可挂冠裳。渴心两月今朝写,玉斗无烦劝蔗浆。

()

牛背蒲鞯稳若舟,吾伊声里触前驺。当时项羽成何事,能使郎君读未休。

()

幞头岝㟧帽尖纤,雅俗无如此样兼。垫似林宗微展角,高如苏子不为檐。

将笼白发真相称,若对青蛾未免嫌。我是越人犹爱著,肯教漉酒似陶潜。

()

曾闻天上桂华孤,不似君家有两株。千里燕吴还接叶,一门金玉本连跗。

阴功信有栽培力,学海宁忘灌溉劬。从此郗林谁复羡,荆溪金紫有先圩。

()

元戎小队夜分曹,漠漠轻寒上绣袍。十里火城人散乱,一天风月鬓萧骚。

琳宫转觉行来熟,茧栗如从看后高。中使留门更漏滴,我行虽数敢辞劳。

()

当年医国更何人,阊阖传宣入对频。何事帝心多简在,家传佐使与君臣。

()

洞庭东西双玉峙,物外地脉相勾连。雨后人耕陇上陌,月明犬吠洞中天。

红蒸远岫上朝日,暝入孤村生暮烟。渔郎再到忽迷路,错比桃源道是仙。

()

似我归来亦未迟,夫君得谢又先之。清朝况是悬高位,白社多缘赴夙期。

到处溪山同载酒,故园风物尽裁诗。一场好梦今朝觉,却任傍人道是痴。

()

独步园林日几周,閒花脉脉对人愁。翠禽并立鸣深树,粉蝶相随过小楼。

()

暑雨祁寒过我频,感君父子有深仁。外家秘诀多传孟,今日卢医不在秦。

树近庐山唯种德,人来燕谷亦生春。吴人自昔誇钱乙,岂谓文中本姓陈。

()

有菀者树,其石惟磐。有二道士,对坐俨然。而我何为,亦参其坐。

有一道士,顾而贻我。非药非石,错落璀瑳。或从取之,我食其一。

()

西首恋松楸,扁舟乘晓发。行行抵斯湖,望望指巨缺。

曾水塞长河,流澌截轻筏。大块噫馀威,玄冥令仍冽。

()

庭前两梧桐,肤寸手所掇。岁月曾几何,直上殊挺拔。

峨峨双幡幢,云汉相摩戛。谓言召南棠,百岁辞剪伐。

()

万顷烟波苍玉峙,画船摇曳夜仍宜。白公游处吾今住,惜也坡翁不到斯。

()

今日何日春昼长,祥云五色如盖幢。玄元俨在云中央,群仙杂遝进寿觞。

凤麟为脯琼为浆,弹八琅璈舞霓裳。玄元既醉悦且康,授以长生不老之药方,我公之寿三千霜。

()

郁葱佳气绕诸陵,玉室金堂见始曾。倦足行惊冰栈滑,瘦肩吟对晚山嶒。

月斜殿角东西磬,星散林间远近镫。抱膝何人发长啸,石门吾欲访孙登。

()

吴城第一好山川,半醉来登意豁然。天际云开双塔影,城头日出万家烟。

宋朝故老空遗宅,吴下丛林不记年。今日双凫同眺望,分明身现宰官前。

()

东皇倩汝送将归,小雨花间密复稀。色映凤池分晓润,香薰芸阁撷春菲。

金盘露滴九重迥,玉盌风欹一尺围。不似江南三月见,萧萧篱落野人扉。

()

千人石上来多矣,岂知月夜尤奇伟。纤尘不动万籁寂,冷然一片潇湘水。

平铺宝簟光莹滑,脚踏白云飞不起。又如蓝田种玉生未齐,璆琳琅玕高复低。

()

家住西峰第几坳,青山重叠水周遭。朝来爽气归吟笔,岁暮轻寒著缊袍。

地势欲凭湖面阔,天窥空讶月轮高。十年尘土京华梦,烂醉君家玉色醪。

()

正坐多知巧言语,终年羁绁在华堂。不如尺鴳藩篱畔,高下枋榆自在翔。

()

春朝起常迟,欲觉还偃仰。隔窗幽鸟声,日照梧桐上。

()

顾兔猩猩两秃翁,时来鼠辈亦成功。临池脱颖偏宜我,凭社为妖且贯戎。

觅伴好依居默氏,册勋应作管城公。太仓纵是无忧地,争似流芳汗简中。

()

苍天似悯斯人困,故向云中撒与钱。钱若了时民又困,何如只赐与丰年。

()

夔蚿谁欠复谁馀,门掩青山过雨初。独树春归花意闹,九天云尽月轮虚。

怀人不见颐空拄,得句无言手自书。寂寂荒村断来屦,洞天真作野人居。

()

游遍南湖又北湖,画船随处宿菰蒲。青深著雨山如染,绿净无风水似铺。

玉带蟒衣争快睹,凤笙龙管醉相扶。轻桡又转东湖去,何似当年范蠡图。

()

十日愁霖一日晴,晴时旋听屋檐鸣。摧颓杨柳春无奈,狼藉梅花梦自惊。

触石玄云随处起,中天红日几时明。唯君不为冲泥怯,一慰閒居索莫情。

()

夙怀抱悁独,行与世多忤。京华二十年,壮志遂迟暮。

悠悠深巷中,尽日断来屦。杨子独何为,逝言远相顾。

()

炯然暗室有光辉,绿水荷花一尺围。晴日破山晨欲上,落霞映渚暝将归。

舟浮太乙来蓬岛,炬赐仙郎入琐闱。忆向庆成筵上见,珠帘玉镇世应稀。

()

旋锄荒秽彊名园,小结茅茨便作轩。行处藤枝还自倚,吟馀贝叶亦时翻。

閒居未拟潘生赋,知足先师老氏言。长者有车时见过,愿闻何处是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