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轶事典故

  泰戈尔来访

  民国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松林趣事

  民国十八年(1929年)11月,由次子陈隆恪夫妇陪同,乘轮溯江而上,终于登上庐山,卜居于牯岭新宅“松门别墅”一说“松林别墅”,赋诗倾诉:“乡梦醒鸣鞭,始觉身如鸟”,打算“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年近八十的他,遍览山南山北的风景名胜,写下了许多寄情咏物的诗篇,名为《匡庐山居诗》,石印成册,以赠亲友。山居期间,蒋介石曾到牯岭避暑,很想见见他,特派专人登门联系。他不愿与当政者交往,对来人说:“我已经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

  铜元与银元

  一天,陈三立出门回家,雇了一辆人力车代步,事先也没有讲论价钱,等到家门口付车费时,他从口袋中摸索到两个铜子儿,便拿出来给了人家。这不合常价,车夫自然嫌少,便“龂龂以争”。

  老陈便又各衣袋里去翻,结果找出一枚银元,加付给了车夫。可车夫还是“喧呶不已”。这下老陈生气了,说:“给铜元你争,给你银元还是争,怎么这样讨厌!”说罢便昂然走进家门,不再搭理人家。这时听见他们争吵声的家人赶快出来,问车夫怎么回事。车夫说:“开始你家主人给我区区两个铜子儿,怎能偿我的劳力?后又付给一块银元,可我那能找得开?所以和他理论。”家人明白,主人是根本不知道大致的车脚之价,加付一银元也不要人家找的;而这个车夫又是憨厚耿直之人,以为收一块银元太多了,也是常例所未有的事情,所以为找不开钱同样着急。家人于是问车夫:“你想要多少钱?”车夫回答:“至少四毛钱。”家人便如数付了,取回了那块大银币。车夫离去,一家人相与大笑,惟独老陈不知笑的什么,自己“执卷咿唔”,埋头读起书来。

  仗义执言

  有个同样以清朝遗老自居的李瑞清(字梅庵,或以“梅翁”称之),他在患疮疾僵卧不能行动的困境下,仍是连民国政府的间接资助也坚却不受,只靠卖字鬻画的收入维持残生。因为他一贯持节自好,故有“清道人”之称。当时在他所居的上海,以“遗老”自命的人还有不少,但他们中有些是口是心非的主儿,标榜“持节不染”,而“临财则又往往变易面目”,竟还以“不拘小节”自解。此辈对李瑞清的做法颇为嫉恨,意思当然是:你老儿真真这么清高,岂不反衬得吾侪鄙污失节?于是乎,就想法变招地报复于他。正好当时李瑞清的寡嫂想攘夺其出卖字画之资而未能如愿,便对小叔子污言秽语。这下想报复梅翁的遗老们更有了造谣的素材,乃广为宣传,并相互庆幸地说:“这下可以叫这个‘清道人’无地自容矣!”可以想见,他们大肆传扬的,无非是梅翁因对寡嫂有非分之图而被斥骂之类带绯闻色彩的东西。

  在中伤梅翁这件事情上,有一个人(所据材料中隐其名)显得尤其卑劣,惹得陈三立大为不忿,说:“若辈心术如此,尚可自鸣高洁耶?若不敛迹,我必当大庭广众,痛揭其勾心斗角之诡术!”机会果然来了。这天,“遗老”一班人聚合宴会,陈三立当着众人的面突然对那人大声呵斥:“我要代清道人打你的耳光!”有个叫沈曾植(字子培)的同道也起而助威。这下使得参与传谣诬人者惊羞交加,相与逃席而去。经此一场,无聊之辈们不得不有所“敛迹”,谣诼平息下来,陈三立算是帮了“清道人”的一个大忙。

主要成就

  陈三立不但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

  湖南维新

  早年襄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维新变法,提倡新学。在湖南辅佐父亲推行新政,在整顿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罗致维新人才等方面,陈三立多所赞划,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

  同光体诗人

  “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人物生平

  陈三立生于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1880年(光绪六年)随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县。

  1882年(光绪八年)入乡试,因恶时文,自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赏识其才,破例录为举人。1886年(光绪十二年)会试中式。返长沙,与王闿运等人结碧湖诗社。1889年(光绪十五年)参加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授吏部主事,旋弃职。侍父在湖北布政使任所,曾应张之洞邀,为两湖书院校阅试卷。其间应易顺鼎邀,两游庐山南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陈三立闻讯激愤异常,曾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当时其父宝箴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他往侍父侧,襄与擘划。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898年戊戌政变时,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后随父返江西,居西山“青庐”。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陈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家国之痛,陈三立更无心于仕途,于金陵青溪畔构屋十楹,号“散原精舍”。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陈三立早年虽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但《散原精舍诗集》所收乃自此始。 此后虽不问政,为社会兴利仍极热忱。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办家学一所,又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让出住宅作课堂,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初,曾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并拟倡修南浔铁路,惜因事未果。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陈宝箴父子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奏请为宝箴塑铜像,为陈三立授宫职,被其断然拒绝。同年夏,义宁州大荒,铜鼓双坑饥民往宜丰天宝买粮,富商何大毛诬称“匪徒抢劫”,并说“宁州遍地是匪”,挑起斗殴,杀死双坑饥民57人,双坑人控诉不得上达,求助陈三立,陈主持正义,具陈上疏,终获刑部详察,严惩主犯及当地知县,冤案大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行君主立宪,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

  1926年(民国十五年),陈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载。

  1930年(民国十九年),陈三立倡议重修《庐山志》 ,委托吴宗慈专主。为了使志书更为完善一些,他还特别约请了著名学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写有关条目。另外,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陈三立特别强调了修撰体例的问题,强调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牯岭,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据说,当时的他曾于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表示:“我决不逃难!”闻有人议论中国必败,他怒斥:“呸!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陈三立的诗文

亡命叠为文酒会,飞笺截句列长筵。坐乾涕泪娱酣战,归狎烟波又换年。

湖海相望聊示疾,梦魂不灭与攀天。飘山坠叶穿疮雁,星底谁窥访衲船。

()

牵瘵闭幽栖,学诵阙章句。荡寐艳阳辰,桃柳乱红翠。

佳人移京口,调笑蔼嘉会。拥醉飏轻舠,衫袂入融吹。

()

灵窟负花辰,梦痕涴层叠。荏苒春复还,僧约乃如谍。

提携缺望俦,轻车骋蹀躞。驰道拥奇峰,晴郊明新叶。

()

江海逢迎盖世翁,十年长我气如虹。独怜夙夜回天愿,移诵尪羸续命功。

不朽扬云垂绝业,扶倾宗泽郁孤忠。列仙儒视人伦表,绰约飘髯酒颊红。

()

山居访旧命湖航,虚过高轩欠举觞。一水盈盈情脉脉,有人扶杖立斜阳。

()

盛秋故侣临湖壖,邀观十里传馨桂。岩峦回复烟岚消,一径交花满晴吹。

坟头两株异枝干,葳蕤丹蕊璎珞细。止箯仰面眩眼目,光景醉人尤物最。

()

湖气酿为雾,层裹蚕栗纸。

玄鸟白鸟飞,错列都贴水。

()

奎蹄缘蠕蠕,不避燖沃灭。

棘丛飞翻翻,不戒网罟设。

()

溪山佳友朋,不厌寻逐数。

当其或违离,梦想然疑作。

()

秋阴孕晨雨,凉色润郊郭。

游侣鱼贯前,野航欣有托。

()

一点梦中山,旷岁失攀历。

常迷具茨驾,空睨老骥枥。

()

划尽一楼奇,景物焕天眼。

晴湖镜奁开,云岫屏风展。

()

抉目是何年,归耕恐未然。旧游同偃蹇,吾道倚狂颠。

忆汝孤罴坐,传声寒雁先。老人星出海,垂照和歌筵。

()

馀雪冠岩峦,高高水上看。笳音切云起,人语落溪残。

钓稳鱼痕长,晴完雁背宽。引春文石径,梅气自生寒。

()

抱关无人事,坐领好江山。歌诵归能者,英灵尽唤还。

古怀迷醉醒,天运保痴顽。偶过分鱼炙,传诗溪水湾。

()

湖上墓旁屋,传闻修水筒。寻幽一筇雨,吹梦万山风。

收取英灵去,销磨醉醒中。放梅楼阁晓,应变北枝红。

()

闲踪问园馆,晴色满江郊。

织浪回廊侧,楼烟秃柳梢。

()

残雪犹留一角山,来凭高阁映衰颜。

晴痕窈窕湖船出,寒籁吹嘘石像顽。

()

僻性稍疑木石亲,得君添作眼中人。

披襟却带烟霞气,选韵浑忘簿领身。

()

残客光阴托烬余,接床湖树鸟巢如。

三年留命偿磨折,一室何心问扫除。

()

白傅堤头峰岫微,过楼雁影与依依。

十年盼到寻诗脚,只跨浮屠看雪飞。

()

我生于世如病叶,满蚀虫痕如霰雪。

老去家祸承国凶,遯迹偷活亦痴绝。

()

堂堂尸谏大名垂,死所微怜逐厥私。

当日死忠仍死孝,请看万恨写庸医。

()

每依群从挹襟期,照坐高寒野鹤姿。

早解逃名余玩世,老犹嗜学益工诗。

()

雨罅唤轻舠,溯涨信帆风。

晴峰颇照眼,百里青蒙蒙。

()

皇云遘屯邅,丕变竞兴学。

四方被声教,绣衣出差错。

()

彭泽奇游累负痾,谢公共和觅羊何。

谁知五老分吴越,仍续前贤播咏歌。

()

亡命迭为文酒会,飞笺截句列长筵。

坐干涕泪娱酣战,归狎烟波又换年。

()

作健居然谢卧痾,万金良药饮亡何。

醉魂并入凌云气,世患收为变征歌。

()

死别匡床万景徂,魂痕犹啄白门乌。

绵绵歌哭狞飙散,杳杳楼台冷月孤。

()

生耽对簿与闲游,(伯夔为海国人讼湘矿有连时时沪公堂传讯)摇兀车箱驾海舟。

排雁峰峦收暝色,楼鸦榆柳带残秋。

()

非烟非雾埋晴旭,亏蔽景光森雨足。

一卷之石吐氤氲,雪浪无奇艮岳俗。

()

超山有梅十万株,大庾邓尉显恢殊。

春浓结客恣探取,村村花烛天模糊。

()

建霞振奇人,矫如六尺骢。

丽文副夙业,艺能复旁通。

()

陶集冲夷中抗烈,忠义从今欲语谁。

道家儒家出游侠,放翁孤抱颇似之。

()

樊山酒坐接昏晨,盘郁其怀尚绝伦。

谁念功名归健者,聊同哀乐作流人。

()

陇亩圜圜似仰盆,吟人选胜一椽存。

当阶觞榼埋花影,倚杖须眉出月痕。

()

斫地哀歌有此不,尽收怪变起相酬。

长霄风乱旌旗影,独寐灯摇鼓角秋。

()

看截堆盘酒泻盆,万花围客啸歌存。

荒区移植开三径,冷月携魂并一痕。

()

松出高墙菊在盆,(苍虬所画松悬壁间)迷离光影镜中存。

灯如星点渴围坐,屋漏雨声凉有痕。

()

下窥湖水狭如盆,细雨灯窗笑颊存。

暝曳虚无孤岛气,坐祲明灭万花痕。

()

三迭犹传呜咽声,泪看注海与潮平。

梦存大事将谁待,天鉴孤衷复此行。

()

疏柳摇湖叶叶声,新堤沙净簟纹平。

千岩作暝鸦群没,一水涵空鱼队行。

()

自挈哀音殉鼓盆,只余骸骨块然存。

燎原日愿同灰烬,灵窟天留照泪痕。

()

徐园异菊列千盆,往岁探看仕女存。

屡劫归君成独赏,短吟题我尚余痕。

()

峰头吐日烂金盆,暖入床帏饿蚊存。

书册丛丛贪引睡,古今泯泯欲生痕。

()

过师枕席万全不,遮道壶浆孰献酬。

行帐云垂尾闾海,前锋尘接秣陵秋。

()

动摇海色危楼上,隔岁听潮惜此筵。

故老依然夸胜会,哀歌欲绝是何年。

()

抱蜀起居笼万象,飞吟犹爱鹊声酬。

荒荒魂绕疮痍地,澹澹杯邀岛屿秋。

()

轮蹄已劫风光去,聊迭盆花压酒筵。

冷接鹤声穿远海,闲寻蝶梦保余年。

()

迭吟怒涌源泉似,万斛惭将一勺酬。

坐洗襟抱吞海气,隔扶魂梦湿湖秋。

()

楼头缩手系新痾,对酒共如缺月何。

凉满沙堤浮水气,暝归帐卒动铙歌。

()

往时初脱九秋痾,诗兴曾联水部何。

(谓居湘时患痢病起与塾师何璞元相酬唱)弹指黍离迎暮景,牵肠桃梗废酣歌。

()

肝胆早知成楚越,腹心偏许寄羌戎。

何堪沧海看三变,漫向中原角两雄。

()

难忘赌酒联吟处,花近楼中月下筵。

老味各私真率会,余生犹恋太平年。

()

溪光荡入万峰晴,十二桥衔打桨声。

到倚高楼花满眼,白波翻海接霄明。

()

污人尘昏昏,风云掩飘忽。

燕市起悲歌,孰得建安骨。

()

灵窟负花辰,梦痕涴层迭。

荏苒春复还,僧约乃如谍。

()

八荒蹄迹接纷纷,转徙余生我与君。

似水流年融过二,摩天巨刃甫超群。

()

昔诵中垒传,首揭贤明号。

邦国系污隆,匪独承家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