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郭祥正出身官宦之家,父亲郭维,曾任淮南提刑、度支郎中等职。郭祥正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
对于轮回的描述,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记载。根据《宋史》十帖三册四百四十四卷记载,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转世到了宋朝,名字叫做郭祥正。还有南北朝时代的梁元帝,他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眇目僧,这也是出自《南史梁纪》一帖三册八卷。还有天人转世的记载,例如出自《唐书》三帖二册二十七卷,就记载着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来的。另外还有人转成动物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大将白起,当时他跟赵国打仗。赵国的大将赵括是纸上谈兵,不懂用兵之道,四十万赵国士兵都被俘虏了,大败。结果秦将白起,居然把手无寸铁的四十万赵国士兵都给活埋了。因此,後来《东周列国志》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天上打了个雷,就把一头牛给震死了,结果发现牛的肚子上面写着「白起」两个字。历史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是说白起因为杀人太多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做畜生,受这个报应,而且还要受天雷震死的报应。这些历史的记载,再加上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古人对於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其实真的没有什麽怀疑。
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梅尧臣见之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仁宗时举进士,庆历初年(1041),任过秘阁校理、德仕尉,因经常高谈阔论,遭到非议;又常常同太守抵触,相处不洽,遂弃官回家。熙宁中(1073年前后)复出,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当时王安石主持朝政,实行变法,祥正每次上疏神宗,陈述天下大计,唯王安石一人是听。神宗甚异之,将奏章转给王安石,称其有才可以任用。时郭祥正从章惇考察回来,听说朝中有人嫉恨,遂辞去殿中丞官职,回家乡姑孰屏居。不久又复出做官,于元丰中(1080前后)任汀州通判,经常在公余外出游览,饮酒赋诗。因在漳州顶撞了吏部使者,被诬陷下狱,5年后得以平反,知端州。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又被朝廷启用为转承议郎,阶至朝请大夫。后以耄耋之年请归故里,隐于青山,终在故乡去世。祥正一生飘洒,他在姑孰屏居时,其宿处自号“醉吟庵”,曾作《醉吟先生传》,有“朝霞濯鲜于水上,夕风泛凉于木末,月魄在钩,莲香满船”之佳句,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漳州出狱后,还自号“漳南浪士”。一生交游,多天下名士。著有《青山集》30卷。
少时曾拜访过正任国子监直讲的梅尧臣,将自己的诗作呈梅尧臣审阅,梅尧臣阅后惊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生也!”并作《采石月》赠他。当时的诗坛名将郑獬、潘兴嗣等也纷纷以“江南又有谪仙人、“人疑太白是重生”等诗句称誉郭祥正。
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授秘书阁校理,迁星子县(今江西)主簿。任职期间,性格与上司不合,至和元年(1054)弃官归寓宣城(今安徽)昭亭。嘉祐四年(1059)赴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尉。嘉祐八年(1063)德化尉任满,适逢母卒,归家守丧。其后一直在家闲居。神宗熙宁五年(1072)知武冈(今湖南)县尉,并应辟赴权邵州防御判官,六年四月为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遭谤言。八年(1075)为桐城县令。时王安石为相,实行“新政”,郭祥正拥护王安石变法,并上书奏乞天下大计,称颂王安石。王安石升他为殿中丞。他积极参与王安石的信誉之人编修三司条例官章惇“开梅山”工作。但遭王安石反对派百般诬蔑,一些人说他谀颂王安石。王安石避嫌,“耻为小人所荐,因极口陈其无行”,故而对他冷漠、轻蔑。
熙宁十年(1077)自桐城令徙为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郭祥正自觉实难做人,心灰意冷,便于熙宁十一年(1078)辞官归隐姑孰青山。就在郭祥正辞官的当年,王安石也被罢官,以使相衔判江宁府。元丰四年(1081)起任汀州(今福长汀)通判,次年代理漳州(今福建)知州。时章惇执政,由于他曾“刺新法之非”,为章惇一派所忌恨,先被停职、罢官,后又入狱。直到哲宗即位后的元祐元年(1086)冤屈得伸,出狱后自号“漳南浪士”,后以覃恩转承议郎。元祐三年(1088)起为端州(今广东)知州,在任上有惠政。元祐四年(1089)阶至朝清大夫,他看清官场的险恶,奏准致仕,返乡隐居,长达二十四年。初宅居当涂城关东街西二条巷的寿俊坊。晚年,隐居青山东麓,宅号醉吟庵,俗称“郭子垅”,曾作《醉吟先生传》,有“朝霞濯鲜于水上,夕风泛凉于木末,月魄在钩,莲香满船”之句,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气息。隐居期间,专心释氏,自号净空居士。在居士林中,最钦服庞蕴大士,“何日许庞公”是他的平生追求。曾先后谒见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禅师,多有省悟。徽宗政和三年(1113)郭祥正病故,终年七十九岁。
北宋仁宗皇祐至神宗熙宁年间,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颗新星,这就是当涂诗人郭祥正。他一出现,立即赢得享有盛誉的诗坛老将梅尧臣的赞扬,赢得著名诗人王安石、袁世弼、章望之、章衡的赞扬,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说他是“李白后身”。希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诗坛,为诗坛盟主,郭祥正的作品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
郭祥正,字功父,一字功甫,又名谢公山人、醉吟先生、漳南浪士。史传“其母梦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傥不羁,诗文有飘逸之气。梅尧臣一见,便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皇 五年(1053),他至京师应礼部试,举进士。初任秘阁校理,后为南康军星子县主簿。嘉 四年(1059),转任江州德化尉,时年25岁。治平二年(1063)他闻郑毅夫知荆州,即以诗赠之。郑毅夫看到郭祥正的诗十分惊叹,称他为“谪仙人”。郑在《寄郭祥正》诗中说:“天门翠色未绕云,姑孰波光欲夺春。怪得溪山不寂寞,江南又有谪仙人。”熙宁五年(1072),郭祥正调任武冈县令。六年四月,为太子中舍,以军功迁升殿中丞。八年,复为桐城县令。十年,又自桐城令徙为庐州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当时王安石主持朝政,祥正每上疏神宗,陈述天下大事“唯安石一人是听”,“凡议论有甚异于安石者,虽大吏亦当屏黜。”神宗甚异之,将奏疏转给王安石,称其“有才可用。”王安石认为郭祥正“为人纵横捭阖而薄行”,极口称其不可。郭祥正得知朝中有人嫉恨,遂辞去殿中丞官职,回到家屏居,一吟一酌,婆娑溪上,自号“醉吟先生”。元丰四年(1081),起用汀州通判。五年,摄守漳州,以顶撞吏部使者,被召回京。行至半途,遭诬下狱。5年后始得平反,出狱后自号“漳南浪士”。元 二年(1087)复被朝廷起为转承议郎,阶至朝请大夫,出知端州。四年,以年迈请求归里。初宅居当涂城关东街西二条巷的寿俊坊。晚年,隐居青山东麓,宅号醉吟庵,俗称“郭子垅”。曾作《醉吟先生传》,有“朝霞濯鲜于水上,夕风泛凉于木末,月魄在钩,莲香满船”之句,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气息。
郭祥正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纵横奔放,崇尚李白,其诗风酷似李白,在所著的30卷《青山集》中,郭祥正就收录了用李白韵写的诗41首。南宋末年,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黄 对他的作品予以高度评价,说“功甫诗如此数绝,真得太白体,宜为诸老之所称赏也”。黄 在这里所说的“数绝”,是指郭祥正收入他的《青山集》中的《西村》、《访隐者》及《山居》等绝句。曹庭栋在《宋百家诗存》中更说他的诗“沉雄俊伟,如波涛万叠,一涌而至,莫可控御,不特句调仿佛太白,其气味竟自逼真”。南宋著名文艺理论家胡仔在他所纂辑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曾专章记述了郭祥正的创作活动,并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说:“功甫《金山行》造语豪壮,世多不见全篇”。为此,他特全录予后人。从元到明、清的几百年中,即使是“诗必盛唐”的口号笼罩一时,一些文坛巨子还给郭祥正的作品以比较公允的评价。著名诗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说:“宋诗信不及唐,然其中岂无可匹体者,在选者之眼力耳。如郭功甫的《水车岭》云:“千丈水车岭,悬空九叠屏。北风吹不断,六月亦生冰。……谁谓宋无诗乎?”胡应麟在他的名著《诗薮》中也说:“苏于瞻的《定慧寺海棠》、郭功父的《金山行》等篇,尚有佳处,而不能尽脱宋气。”又说:“蔡天启的《题申王画马图》……与郭功甫的《金山行》,俱七言古诗翘楚,不可全以宋目之。”清嘉庆八年(1803年),安徽巡抚朱 在《青山集序》中还说:“考功甫在《宋史·文苑传》,称其母梦李白而生祥正,梅尧臣叹为李白后身,誉之至矣。”还慨然叹之云:“先生之志则大矣,以之侑食青山祠,列之北宋名家,亦不负其 骥千里之愿也。”可见后人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
郭祥正的诗不仅深得李白的神韵,还因为他对家乡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如《苦寒行》、《前春雪》、《后春雪》、《川涨》、《治水谣》等。在《苦寒行》二首中,郭祥正写道:“江南饶暖衣 ,今冬春寒人未识。溪流冰合地成坼,一月三旬雪三尺。去年大僚人无食,子母生离空叹息。只今道路多横尸,安忍催科更诛殛。”又说:“下溪捕鱼一丈冰,上山采樵三尺雪。人人饥饿衣裳单,骨肉相看眼泪血。乾坤失色云未收,雕鹗无声自将拆。官仓斗米余百金,愿见春回二三月。”在《前春雪》和《后春雪》中,诗人更是饱含泪水地写道:“嗷嗷何物声,云是饥民哭。来请义仓米,奈何久空腹。寒威如戈矛,命尽须臾速。忆昨去年水,云涛卷平陆。高村既无麦,低田又无谷。民间已乏食,租税仍未足。县令欲逃责,催科峻鞭扑。嗟哉吾邦民,何以保骨肉?”类似这样的诗句,在郭祥正的诗集中多处可见。他卒年近八十,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
访隐者。宋代。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宋代。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é)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金山行。宋代。郭祥正。 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崖冰柱浮仙宫。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一朝登临重叹息,四时想象何其雄!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舟摧岸断岂足数,往往霹雳搥蛟龙。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蓬莱久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潮生潮落夜还晓,物与数会谁能穷?百年形影浪自苦,便欲此地安微躬。白云南来入长望,又起归兴随征鸿。
送敦复至观音寺再用前韵祝别。宋代。郭祥正。 太道既如砥,安舆宁险艰。通沟水决决,出林鸟关关。紫诏下天外,黄气生眉间。归当趋玉陛,岂容眷名山。接物齐彼分,存诚肃吾闲。我心如路草,愿君与春还。
达观台黄鲁直名之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戴氏山头一席平,集仙椽笔写台名。长江自与天为镜,不用风云变晦明。
九曜石奉呈同游蒋帅颖叔吴漕翼道。宋代。郭祥正。 番禺西城偏,九石名九曜。危根插沧浪,古魄镇临眺。何人试巧手,凿此混沌窍。森森毛发散,伟伟仪形肖。葱苍翠雾湿,玲珑秋月照。痕添海潮上,声酸朔风叫。龙归忧利剑,鳌泣怖长钓。曾非借霹雳,安得离岩峤。菱溪与太湖,所得信未妙。谁将置濠隍,我愿植廊庙。坚贞以类举,邪僻令遁跳。濡毫勒阴崖,卑语君莫诮。
古羊江口。宋代。郭祥正。 古羊江口两山阴,野客停挠为一吟。面逆寒风望苍翠,老来唯有爱山心。
酒海吾饮器也。宋代。郭祥正。 红浪滔天玉海春,方壶有路可藏真。长鲸一吸桑田变,知是人间几岁人。
临漳亭观水分得大字。宋代。郭祥正。 忧民登危亭,注视万里外。溟濛云气浮,势与江海汇。苍山恐低沉,况复问畎浍。禾麻安更论,老稚念颠狈。蛟鼍自出没,牛马失向背。雨师恣侵凌,人理亦可罪。殷殷非雷声,远近屋庐坏。君臣正逢时,上下宜交泰。驱云清白日,朗彻照幽怪。一雨即瀰漫,孰谓乾坤大。
忆五松山。宋代。郭祥正。 江南富山水,忽忆五松山。梁僧种松夺造物,至今千丈凌云间。上有寒蟾吐魄凝冰雪,下有铜陵碧涧倾潺潺。雷公睥睨不可以挥斧,老鹤飞来势欲止而复还,猿猱侧望何由攀。琉璃殿阁若化出,四天之众说法鸣金镮。我尝脱屣往栖息,六月清风无汗颜。浓阴可爱坐盘石,绿酒酌尽横琴弹。命宫叩徵天地变,听之以气往往生羽翰。纷埃不到佛净国,岂识人间行路难。尘劳忽起旧缘想,倒骑匹马来长安。修鳞掉尾业已困,涸辙孰与西江澜。发疏齿缺形将残,畏涂足蹑心胆寒。屈原怀沙贾谊贬,身后忠名何足观。不如宴坐碧山里,笑傲每携云月欢。明朝却欲渡江去,五松岩户无人关。方壶员峤太殊绝,幸有此山容我闲。
晓晴歌。宋代。郭祥正。 霜风刮刮侵人肤,宿云卷卷归江湖。天开碧幕万里铺,飞出东来三足乌。羽毛浑丹光焰敷,地下万物冻以舒。我今踊跃行樵苏,白粳可籴酒可沽。乌为母,吾为雏,致我之暖,令我之餔,嗟不能报乌区区。
和耿天骘见寄二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猛风卷长江,惊湍势莫禦。虬龙元喷薄,阴怪岂无主。扁舟未能往,何以慰心腑。想君东城居,林花烂溪浒。浊醪初酦醅,豚鲚又新取。论诗予素降,泛爱君独与。一闻韶濩奏,卷舌欲无语。却瞻项籍祠,绘画安足数。怅然歌虞兮,炎汉已得楚。
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九。宋代。郭祥正。 万丈水车岭,还如九叠屏。北风来不断,六月亦冰生。
观德亭画壁。宋代。郭祥正。 画手非工本亦佳,四时景物寓天涯。最怜荷折秋容晚,双雁徘徊下软沙。
桐城青山裴山人枉步见寻兴尽遽归。宋代。郭祥正。 门外青山是我山,手携筇杖只今还。岩花落尽莺啼懒,纸帐孤灯梦亦閒。
和公择观李煜书法喜禅师碑。宋代。郭祥正。 五代迭凋丧,江南最偷安。三世弄翰墨,煜札尤可观。禅林榜法喜,妙势如飞鸾。尘埃一藏晦,皴斮脱羽翰。适逢集仙守,好古将模刊。振襟自披拂,涂饰粉与丹。呼僧辨遗像,彷佛存纤纨。作书究本末,风雨生毫端。精神还故物,霹雳惊蛰蟠。幽光亦焕发,令我复长叹。念彼士君子,穷年抱饥寒。不及稽古踪,泯默知遇难。
送王侃主簿弃官归南城三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纷纷岚翠扑征衣,蒲酌离觞对落晖。忆着故园心已醉,更堪临水送人归。
送方奉议倅保德。宋代。郭祥正。 太行积雪三千尺,浑河连天厚冰塞。天台词人不畏寒,携家直赴并州北。越罗蜀锦置筐箱,狼帽毡裘付妻息。边城虽道无战尘,塞草从来少春色。马上题诗泣鬼神,何时归奏平戎策。我欲为书叩相阍,唤取斯人侍君侧。
南安刘太守席上劝曾叔达酒。宋代。郭祥正。 金盏莫辞琼液满,宝檠休嫌灯焰短。圆荷翻雨碧云香,小妓近人红玉暖。百年流转能几时,一日相逢须款款。扁舟明发下前滩,此会清吟应亦罕。
鹦鹉洲行。宋代。郭祥正。 猛虎磨牙齿九州,祢生何事来揶。黄云屯屯宴宾客,故衣脱去更岑牟。渔阳掺挝曲声苦,壮士衔悲寂无语。汉朝社稷四百年,海泻涛淙一抔土。嗟哉鼓史狂而痴,天运往矣安能追。四方血战殊未已,三尺棁杖真何为。君不见武昌之国鹦鹉洲,至今芳草含春愁。可行则行止则止,死无所益令人羞。死无所益令人羞,黄祖曹公均一丘。
追和韦应物庐山西涧瀑布下作。宋代。郭祥正。 徘徊西涧下,听泉濯烦襟。烦襟遂萧爽,妙音非世音。不知岐路绝,贪玩烟萝深。斧斤未尝入,高材自成林。鹤鸣岂有怨,云去本无心。寥寥陵涧寂,古意难追寻。
谢许栖默道士手写黄庭经见寄。宋代。郭祥正。 与君有前期,共为名山乐。十宿太上家,百骸失尘缚。夜半瞻星辰,离离半空阁。香氲结盖网,华灯焕朱琧。金钟击清霜,远响答玄壑。太霞无别境,洞章自酬酢。君虽潜贱贫,志意在寥廓。暂为处群鸡,曾是横空鹤。一别几何时,又见圆蟾落。长须俄及门,金石重然诺。手写黄庭经,寄我辟邪恶。我方闭空屋,隐几效南郭。为君兴一读,玉液泻河洛。何当结长游,相伴趋恬寞。
送宋前之赴调。宋代。郭祥正。 东冈送终毕,北堂待荣养。短箠跨羸驴,西风吹祖帐。玉盘堆鲙缕,金船倒新酿。劝君当勇去,回首勿悽怆。胸中五千卷,立事须少壮。扬名永不灭,孝节乃可尚。长安集纷华,出处慎所向。肯为声色惑,一婢百金偿。不知粉黛蠹,血气迷凋丧。胡为发斯言,期予以相将。
置酒西楼呈主公龙图。宋代。郭祥正。 新楼与客一凭栏,眼界方惊阿堵宽。峡石倚天开玉垒,清淮浮日洗金丸。少陵才力吟非易,摩诘工夫画亦难。向晚西风吹坐急,欲凭鸿鹄借修翰。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八十一 暗竹园。宋代。郭祥正。 篁竹无人洗,烟云暗不开。网罗无入处,豺虎莫惊猜。
春日怀桐乡旧游。宋代。郭祥正。 二年桐乡邑,乘春览荣芳。日日绕花树,与客倾壶觞。况有青涧泉,潺潺穿北墙。容为方广池,白虹卧危梁。谁磨青铜镜,朗照红粉妆。唯恐浮云来,遮我逍遥场。舞娥回皓雪,笛叟鸣凤凰。醉则卧花下,所惜徂春阳。作诗数十篇,素壁挥琳琅。诏书徙幕府,笼鸟无高翔。却治历川狱,幽忧坐空堂。有女杀其母,逆气凌穹苍。郡县失实辞,吏侮争持赃。辟刑固无赦,何以来嘉祥。高垣密阍禁,但觉白日长。茫然思旧游,今成参与商。世网未能脱,乐事安可常。咄嗟勿重陈,昏昏灯烛光。
庐陵乐府十首 其五。宋代。郭祥正。 嵯峨姑射山,绰约飞行子。绛唇启皓玉,明眸漾寒水。方平与麻姑,相期永不死。手披黄庭经,金字写青纸。胡为谪人间,离合溢悲喜。妖桃凝露珠,东风任吹洗。
陈伯育承事挽词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海鹤冰为骨,霜潭月作心。要宾唯饮酒,焚券不论金。相望萦离恨,何嗟得讣音。春回坟草绿,谁伴夜台吟。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四十九 西庵。宋代。郭祥正。 释子能儒言,迥出惠远上。庵中阅遗编,光焰高万丈。
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五。宋代。郭祥正。 镜潭弄秋月,始知秋兴长。金龟能换酒,客鬓不嫌霜。
秀公见喜饭僧二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审观六入本来空,觉海迷波理亦同。满钵香粳聊共饱,此缘不落有为中。
钟山宝公塔。宋代。郭祥正。 盘盘钟山古城北,夹道青松两行直。浮屠突兀倚云烟,绘事犹存旧刀尺。刀裁尺量不可过,浮生不悟欲如何。凭栏直下视千里,多少丘墟藏绮罗。
劝君归示南康太守吴子正。宋代。郭祥正。 劝君归,腰下悬金禄及儿。家有良田秫稻肥,种菜结实栗与梨。江山满目烟云披,长年之乐吾无羁。何须七十乃言归,行将七十能几时,分符持节力已疲。才德及人固无尽,此身抱病欲何为。
追和李白宣州清溪。宋代。郭祥正。 清溪安在哉,欲弄清溪水。更邀琴高生,携竿会于此。日落翠屏间,鸡鸣桃花里。不见避秦人,谁嗟远游子。
吊亡友袁世弼太博。宋代。郭祥正。 自掩斯人骨,西山秀色低。文章惊早悟,寿夭理难齐。绝壑沉寒玉,空江没断霓。儿孙今卖宅,感旧只酸嘶。
次韵安止春词十首 其七。宋代。郭祥正。 茸茸绿芷香先吐,点点绯桃萼半敷。却忆江南江水满,一条晴练接天铺。
安止同登王园葆光阁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清风吹坐冷萧萧,更有南溪透海潮。白酒一樽须酩酊,荔枝红映碧芽蕉。
寄耿天骘二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北山曾赏浪山梅,梅蕊含冰一半开。国老自亡梅自发,送梅人在亦悲哀。
谢东城练尉。宋代。郭祥正。 我闻武夷山,乃是神仙府。灵丹插峭壁,异骨留深坞。有时风高月色静,天乐琤淙散天宇。飘飘秀气钟为人,往往声名迈前古。练君头角杰然奇,少年折桂登云梯。陆机才华恨羞涩,相如词调惭支离。青衫一命东城尉,能使斯民歌恺悌。鸾凤肯与鸡鹜争,万里云霄终自致。东城烟水秋茫茫,览古高吟应断肠。白蛇血溅赤龙剑,八千子弟同时亡。而今战处无青草,庙门斜掩狐狸老。群巫请雨摇镮刀,滴沥椒浆荐蘋藻。力拔山兮安在哉,丹青壁画空尘埃。因君吟想不能已,孤雁一声山月颓。
游仙一十九首 其十三。宋代。郭祥正。 攀沿日月窟,遂观天地枢。捣金铸豪英,抟糟酝庸愚。校量宿所造,报应无差铢。丁宁与世言,安分勿浪图。
日暮。宋代。郭祥正。 倚杖孤亭久,无心辨俗讹。暮山青扫淀,秋汉白浮波。岸震归船鼓,村喧刈稻歌。未收西望眼,问罪有干戈。
太守陈侯见要登黄山送马东玉遂用李白登黄山送族弟济赴华阴韵呈陈侯并送东玉。宋代。郭祥正。 颍川贤大夫,虚怀蕴虹霓。虽分铜虎符,合在帝苑栖。邀我登黄山,攀云绝长梯。霜林正摇落,寒鸟鸣惨悽。金牛饮空渚,天镜开峨嵋。尘埋宋武妓,藓剥开元碑。谪仙送客处,魂断白日低。松梢想独鹤,轩昂避群鸡。还思北溟钓,赤脚蹋鲲鲵。时穷壮士耻,思远骚人悲。且举一杯酒,肯分云与泥。坐有北归客,张帆震雷鼙。往献白玉璞,不怜红粉啼。荐章已交达,高名动朝闺。君相必见收,烟霄速横飞。杯停可以起,看君开羽仪。
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一。宋代。郭祥正。 齐山一百洞,咫尺接危梁。雨过频登望,逼人松桧香。
国清院。宋代。郭祥正。 深深楼殿妙峰攒,竹露松风夏亦寒。莫道西湖近乾浅,此中曾有老龙蟠。
春日独酌十首 其十。宋代。郭祥正。 海棠微雨湿,枝上残红泣。山鸟啼向人,春光一何急。浊酒注我肠,免使新愁入。却欲买扁舟,渔竿荷蓑笠。
次韵子中修撰塔院题竹。宋代。郭祥正。 不是集仙来咏竹,更谁能继紫微吟。看随霜雪终吾老,寄语锄犁勿见侵。欲把一竿垂直钓,更须十亩广清阴。萧郎妙笔堪图写,添入蓬莱第几岑。
凌敲台呈同游张兵部朱太守。宋代。郭祥正。 江东使者武陵仙,姑孰太守南都贤。同时文采耀场屋,今日宠荣分使权。岁丰民乐官吏肃,登高望远开华筵。凌敲古台压城北,天门牛渚遥相连。六朝盛事竟何在,白云芳草空绵联。黄鸟声酸落花雨,青蒲风送西江船。鸟声缭乱帆影没,劝君莫负杯中物。百岁荣华如转轮,一半光阴已仓卒。宁须杂管弦,不必烦绮罗。紫莼煮豉肥鲈鲙,更听江南贱士歌。尧崩舜立天下治,庙室灵芝最为瑞。岩穴自此无遗民,请把长戈铸农器。功名来时如等闲,四皓去矣谁复还。一朝攘臂揖太子,社稷不动安如山。可笑屈夫子,憔悴长江滨。欲将独醒换众醉,竟葬江鱼愁杀人。古来得失既如此,今朝幸会青云士。功成早晚归桃源,回首尘寰脱双屣。
又和 其一。宋代。郭祥正。 关关禽语弄轻风,决决田流上下通。行过小桥穿竹坞,山花时见一枝红。
吊明惠师。宋代。郭祥正。 平云寄隐尽成灰,三十年间一梦回。言说已无形影在,屋梁残月送馀哀。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八十 南高峰。宋代。郭祥正。 岌岌穿南斗,层层瞰下方。揭为湖海镇,半夜挂朝阳。
朝登北山头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朝登北山头,千里入平望。本欲寄吾怀,胡为返惆怅。晴云随白日,西去没青嶂。素丝行满头,吾年安可壮。
望庐山怀陶渊明。宋代。郭祥正。 羌庐初在望,复忆柴桑翁。醉来卧磐石,闷默天地通。不入惠远社,自弹无弦桐。悠悠出谷云,漠漠栖林风。傍岩片月白,落磴寒泉洪。此意非眺听,遥知与君同。
寄资深承事行营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纵横才略领千兵,雕鹗群飞战舰轻。海浪掀天须破贼,始知名将是儒生。
敦复午节惠酒。宋代。郭祥正。 双壶分送赤泥封,辟恶须令气吐虹。何用江心铸明镜,清樽照面似青铜。
秋水阁席上呈颖叔原道。宋代。郭祥正。 吾爱秋水阁,水影照采椽。莹碧不知极,定与银汉连。荷花十丈开,白藕想如船。双鹤时一鸣,寒霄下回旋。况复对羽客,岂异蓬莱仙。便当沽玉液,猛饮明月前。人生不嗜此,何物能逃年。请君倾醉耳,松风奏薰弦。身世能两忘,安用养浩然。梦觉事已殊,此道谁能全。驰驱冠剑徒,百岁犹倒悬。深深下于地,冥冥高出天。君语达已达,君歌玄复玄。大笑问刘子,细穷秋水源。秋水源可到,更寄琳琅篇。
寓馆。宋代。郭祥正。 一径松阴合,重门院落深。客来听鹊喜,春过惜莺吟。风月时经槛,尘埃不到襟。黄庭看在手,白雪任盈簪。
庐陵乐府十首 其四。宋代。郭祥正。 妾身厌尘埃,专心托君子。感君一面眄,涸辙逢秋水。雍容未经年,结誓同生死。胡为忽言别,短书无一纸。愁思魂梦飞,鹊语不成喜。岁晚君不来,红妆为君洗。
蒲涧奉呈蒋帅待制。宋代。郭祥正。 菖蒲涧底生九节,流水遂作菖蒲香。安期服之已仙去,漫脱双舄留秦皇。秦皇杀伐自无度,年龄社稷何由长。蓬莱毕竟不可见,十祠千载聊相望。散发追之又无迹,后来诡谲传崔郎。至今正月二十五,城北夹道珠帘张。元戎要宾锤大鼓,老蛮献馔烧肥羊。倾城尽作蒲涧饮,美俗眷恋神仙乡。穿云丝竹度别浦,绕山金翠明残阳。我乘款段到已晚,越台仅得参壶觞。公携大句使我读,冰澌戛齿清琅琅。张侯继作亦精敏,兰茝相倚传芬芳。却寻陈事考僭迹,死佗称帝鋹称王。基山控海恃远崄,大明一出旋消亡。岂如戴主效臣节,白骨虽朽忠名彰。只今神孙太母圣,天下击壤歌时康。佳期不邀墓中鬼,乐民之乐真循良。勒词苍崖告万古,蒲涧之会无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