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学术思想
在宋代学术史上,叶适有重要的地位,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全祖望认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遂称鼎足。然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段话说明了水心之学的几个方面。
一是水心之学在永嘉之学中的地位。宋代的永嘉学派重要人物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所谓的永嘉九先生。永嘉学派中实际包括两个学系,一是“二程”的洛学,一是张载的关学。这就是全祖望说的:“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传洛学中尤以周行已为重要,“永嘉诸先生从伊川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南宋永嘉学人在传洛学方面,应当提到郑伯雄、伯英兄弟,以及薛季宣、陈傅良等。叶适与薛季宣、陈傅良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陈傅良的关系。叶适14岁结识陈傅良并从学,此后交游40年。南宋的永嘉之学始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所以永嘉之学到了水心,才“一洗之”,这句话可以商榷,但也点出叶适在永嘉学派上的地位。叶适提倡功利,但把讲功利与讲义理结合起来,反对空谈性命,讲求学统,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水心文集·赠薛子长》)。叶适虽对理学家有所批判,但他并不是不重视学统,虽然他的道统与程朱的道统观又有差异。叶适完成了薛季宣、陈傅良对永嘉学的构建。叶适写《习学纪言序目》时,已经是晚年,对历代儒家经籍和道统都有批判。
叶适的经制之学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又讲义理。永康的事功之学专言事功,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水心同这些有差异。
二是水心之学的学风。“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这是说叶适与永嘉诸子的不同之处。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叶适在理论上的深度不足。《四库全书总目》对《习学纪言》有一段评论,说这本书斥汉人言《洪范》五行灾异之非,确能有所见,“足与其雄辩之才相副”;但指出叶适在论太极生两仪的论述,是“文浅义陋”。《四库全书总目》引陈振孙的话,说《习学纪言》“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
至于说叶适的门人多流于辞章,那是学风的影响所及。但《宋元学案》又说水心门人也有差别:“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还有王大受(拙斋)这样“欲以事功见其门庭”的学者。
三是水心之学的影响。南宋乾道、淳熙之际,宋代文化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最初有朱熹的朱学、吕祖谦的吕学以及陆九渊的陆学。所谓的朱学、吕学、陆学,鼎足而三。或谓是朱学与吕学和张栻的湖湘之学,是南宋的三大学派。而张栻死于淳熙七年(1180),次年吕祖谦也逝世。从此是朱陆两分天下,叶适的崛起,成为一大宗,遂与朱、陆鼎立而三。但水心之学无法与朱、陆相抗衡。南宋后期,朱学地位在提高,朱、陆合流、相互出入,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朱熹指责陆学之弊是偏,而永康、永嘉之学是大不成学问。这种学术上党同伐异,不足取。应该说,水心之学是卓然一家,根柢《六经》,折衷诸子,辩理学家说《易》及解《中庸》、《大学》之非,以为“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诸多论断显现思想批判的光华,虽然仍是本《六经》之根本。
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纪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们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
诗文创作
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重教兴学
叶适一生重教兴学,以培养人为己任。少年时期,他边读书边讲学。中年时期,在求学之间,从政之暇均设熟授徒。叶适罢职还乡后,尝寓居台州、黄岩、温岭一带办学授业,培养出陈耆卿、吴子良、丁希亮等许多名士,对台州当时学术界影响颇大。后入在台州路桥罗洋街叶适讲学处建毓英庙纪念。
为政举措
叶适于“开禧北伐”之前,即极力谏止,晓以利害。在战争中,特别是他节制江北的过程中,解和州之围,实施以江北守江的战略,收到了成效。
家境贫寒
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初九(5月26日),叶适生于温州瑞安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叶氏祖籍处州(今丽水地区)龙泉县,在叶适曾祖叶公济时方徙居瑞安。
叶适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其父叶光祖,字显之,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以教书为业。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杜氏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农家妇女,她生于瑞安,善于教子,给童年时代的叶适影响很大。
少年求学
11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适经常在林家嬉戏,他得到机会从陈傅良学习。据他自己的回忆,从此受教、请益于陈傅良的时间,前后有40年之久。后又在永嘉楠溪从刘愈学习,并与当时名流戴溪、王楠、陈武、刘凤、刘朔等结识交游、问学。
13岁时,叶适随父从瑞安迁到永嘉(今浙江温州),时浙南水灾频发,叶家遭灾。少年叶适无定居,飘泊于瑞安。
15岁时,叶适学诗及时文,这些对他一生学术深有影响。
16岁时,叶适在温州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讲舍讲习,为稻粱谋,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乾道三年(1167年)。其间从学与结交的师友,除陈傅良外,还有王十朋的门人叶士宁与林鼐、林鼒兄弟等。乾道五年(1169 年),叶适于金华向访薛季宣,向其问学,此后书信往来频繁。
从19岁开始,一直到28岁的十年间,叶适主要活动是在婺州地区游学,曾从学于郑伯熊,因家贫无以为养,于乾道九年(1173年)奉母命赴临安(今杭州)谋生,就学于太学。
上疏朝廷
淳熙元年(1174年),叶适上书签书枢密院事叶衡,在这封《上西府院书》中,纵论天下大势,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论,轻仁义之学,则相与摈贤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执能够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具体地说,一是政治上的有为: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重台谏而任刺史,崇馆阁以亲讲读。二是经济上的措施:据岁入之常以制国用,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三是军事上的广武举之路,委诸路以择材,鼓舞士卒之勇气,不用增兵而加紧训练,屯田耕种以代军输。四分上流之地,积极准备北伐。
叶适提出中兴的“大略”,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为政要“诚”、“赏”与“罚”。诚,是指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以后,叶适多次上书朝廷,其要点多是这些内容。
这一年叶适才25岁,这次上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响,他很失望。
淳熙二年(1175年),叶适赴武义招明山访吕祖谦,与陈亮、吕祖谦相聚,其后又结识了周必大。
淳熙三年(1176年) ,叶适教诸生于乐清。
踏入仕途
淳熙四年(1177年),叶适娶永嘉人高子莫之女为妻。同年,叶适得周必大的保荐,漕试合格,中举人。
淳熙五年(1178年)春,中进士第二名(榜眼)。叶适在廷对中,对孝宗和宰执提出了批评。虽然孝宗也力图精实求治,但十多年过去了,却没有尺寸之效。王业偏安于一隅,庶政积废于今日。他提出不可因循守旧,要革去弊政,收复失地。
同年,授文林郎、平江府(今苏州)观察推官。闰六月二十三日,母杜氏病逝,丁母忧家居。
淳熙七年(1179年)秋七月,陈亮应徐谊邀请,由永康到永嘉,与叶适、陈傅良等诸子相聚论学。
滓熙八年(1181年),叶适守制已满,改任武昌军节度推官,到鄂州(今属湖北)赴任。同年秋,获少师史浩荐,孝宗命其赴都堂审察。叶适具状申省并致书宰相赵雄,力辞不就。
淳熙十年(1182年),叶适以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出任平江府。吴、越等地之士慕名前往问学者甚多。在苏州葑门讲学授徒,培养了滕朗、周南、厉仲方、薛仲庚等一批学者,并游览许多名胜古迹,写下《虎丘》,《齐云楼》、《灵岩》、《葑门》等诗篇。
轮对荐贤
淳熙十二年(1185年),叶适被召自苏州入都(临安)。以宰相王淮、参知政事龚茂良荐,改京官,授太学正,改太学博士。撰奏稿凡四十余篇,以应召对。
淳熙十四年(1187年),叶适上殿轮对,进《上殿札子》,在奏对中,论说国事之中有四难、五不可。四难是:国是、议论、人才与法度方面的四难;现实是: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叶适向孝宗说:“此五者举天下以为不可动,岂非今之实患欤。沿习牵制,非一时矣。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孝宗早年的锐意恢复的精神此时已没有了,对这一番刺耳的忠言,也无可如何,说自己的眼病很重,这样的志向已经没有了。谁能担当此任的,你就同他说去吧。叶适再次进言,孝宗“惨然久之”。同年,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上书丞相周必大,荐举陈傅良、刘清之,陆九渊、郑伯英、吕祖俭、徐谊、杨简、戴溪等三十四人。这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叶适上书、荐士的举动,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反响强烈。朱熹在致陈亮的信中十分赞赏叶适。叶适在任满改官的过程中,同陈亮,朱熹都有书信往来。
淳熙十五年(1188年),林栗发起对朱熹的攻击,叶适上《辨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为朱熹伸张,说从郑丙、陈贾到林栗,以道学之名指斥朱熹,是没有道理的,是小人残害忠良的惯用的手法。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太子赵惇即位,是为光宗。叶适作为太常博士,对仪礼颇预讨论。五月,叶适任秘书郎,仍兼实录院检讨官。作《上光宗皇帝札子》,言国家有六不善,即:今日之国势未善,今日之士未善,今日之民未善,今日之兵未善,今日之财未善,今日之法度未善。叶适说:“不先明治国之意,使此六者本伤而末坏,心蠹而枝披,支离而涣散,而臣之议论无所复用矣。”可是仍然毫无反应。后自求外调,由秘书郎出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六月离永嘉赴任,陈亮送至瓯江边,作词《祝英台近·六月十一日送叶正则如江陵》。到任后,朝廷又命叶适兼提举淮西铁冶司。
绍熙内禅
绍熙三年(1192年),叶适由蕲州入都,任尚书左选郎。
当时光宗许久不朝孝宗,群臣为促请光宗朝重华宫的太上皇,可说是费尽心机,陈傅良痛哭于庭,甚而引裾求光宗朝重华宫;太学生也上书。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叶适等上疏,请光宗朝重华宫,光宗不从。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孝宗在孤寂中病逝,光宗竟称疾不执丧事,又引发出朝政危机。赵汝愚及叶适等人,通过外戚韩侂胄请宋高宗皇后吴氏垂帘,尊光宗为太上皇,立嘉王赵扩即帝位,是为宁宗,叶适因功迁为国子司业。
庆元党禁
宁宗即位后,朝中又展开新的斗争。赵汝愚为相,韩侂胄自恃立宁宗有功,为自己仅迁枢密院承旨,很不满意。叶适劝赵汝愚满足韩侂胄求节钺之望,赵汝愚不从。叶适于是力求补外,以太府卿出为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九月,应召赴临安,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十月到职。闰十月,宁宗御批除叶适宫观职,于是离开临安。
此后,韩、赵的斗争不断激化,韩侂胄及其周围一批人,排斥打击赵汝愚、朱熹、叶适等。赵汝愚被贬死于衡阳,叶适也受到牵连。韩侂胄说朱熹提倡的学术是“伪学”。由“伪学”之禁,演变成反对“逆党”所谓的“庆元党禁”。
庆元三年(1197年),叶适为御史胡纮所劾,降两官后罢职,主管冲佑观,差知衢州,叶适推辞,由镇江归永嘉。十二月,朝廷立《伪学逆党籍》,名单上共有59人,叶适在其中。
庆元五年(1199年)夏,叶适得异疾。
庆元六年(1200年),叶适在永嘉。四月,岳父高子莫病逝于永嘉,叶适因病不能执丧。
嘉泰元年(1201年),叶适起为湖南转运判官,带病赴任。
嘉泰二年(1202年),弛伪学、伪党禁。叶适改知泉州(属福建)。
嘉泰三年(1203年),叶适赴任。同年九月,应召入对,对宁宗说:“治国以和为体,处事以平为极。臣欲人臣忘已体国,息心既往,图报方来可也。”此言为宁宗所称许。授权兵部侍郎,荐楼钥、丘崈、黄度三人。皆为郡守。十一月十一日,其父叶光祖病逝,叶适回永嘉守制。
嘉泰四年(1204年),叶适在永嘉编定《外稿》凡六卷。
制置江淮
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加平章军国事,下令各军密作准备,即将北伐金国。
开禧二年(1206年),叶适守制期满,召至临安,对北伐提出异议,韩侂胄不听。上书宁宗,提出“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改授叶适为权工部侍郎。韩侂胄部署北伐大军已定。改任叶适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叶适力辞兼职,不肯草诏。
五月,下诏北伐。叶适建议防江,韩侂胄又不听。
同年,四路北伐大军皆败,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叶适乞节制江北,朝廷在六月以叶适为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兼节制江北诸州。
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下,大将仆散揆率主力长驱直入,至长江边,与叶适对峙。在和州、滁州等地战斗中,他用劫砦等灵活的战术,给金人以重创。年底,金兵大部退出两淮,留一军驻濠州(今安徽凤阳附近)。
开禧三年(1209年)二月,朝廷进叶适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叶适在长江以北屯田,并在江北建定山、瓜步、石跋三大堡坞,安集流民,建立以江北守江的防御体系,一面屯垦,一面积极备战。当时朝廷与金议和,叶适认为不必。
夺职奉祠
开禧三年(1209年)十月,礼部侍郎史弥远及杨后谋杀韩侂胄,取其首级,以向金人求和。之前谄事韩侂胄的许及之及御史中丞雷孝友弹劾叶适,罪名是“附韩侂胄用兵”,叶适因此被夺职奉祠,回到永嘉。
潜居水心
嘉定元年(1208年),叶适定居水心,杜门家居,悉心讲学十六年,著《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学生中有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黄岩人柯大春等。问学者有著名人物如永嘉四灵、永嘉薛师石、瑞安曹豳,还有台州、余姚、福建等地来受业的学者。南宋学者刘宰记述叶适讲学情况,称“叶水心在永嘉,户外之履常满,盖其师友相从,亦徘徊而不忍去”。
嘉定四年(1211年),转中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获祠禄,其后奉祠凡13年。十二月,夫人高氏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嘉定五年(1212年),叶适再提守淮之议。
嘉定八年(1215年),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
嘉定十年(1217年),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嘉定十一年(1218年),转中大夫。奉祠居家,著述讲学。
嘉定十三年(1219年),请求致仕,亦未准许。
嘉定十三年(1220年),《习学记言序目》大致成书。
嘉定十四年(1221年),转大中大夫,除宝谟阁直学士,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辞,未准。
嘉定十五年(1222年),转通议大夫。仍奉祠居家,著述讲学。
嘉定十六年(1223年),除敷文阁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乞致仕,除宝文阁学士,转正议大夫。正月二十日(2月21日),叶适于永嘉辞世,终年七十四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定”(一作忠定)。
祷雨题张王庙。宋代。叶适。 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群农无计相聚泣,欲将泪点和乾泥。祠山今古同一敬,签封分明指休证。传言杯珓三日期,注绠翻车连晓暝。龙神波后何惨怆,昔睡今醒喜萧爽。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愿王顿首玉帝前,请赐此雨周无偏。
月波楼。宋代。叶适。 下林百果春自花,屋藏汀阴泉着沙。光风腻雪谁汝惜。繁红蜜翠空欹斜。爱君楼高出江上,百里江山开四向。峻屏森耸远更寒,纹练萦回静犹浪。孤潮夜卷四头来,海门推出冰崔嵬。岂知星河遭映夺,只使鹳雀常惊猜。此村风俗淳且鲁,接树移花今复古。劝君种学化儿孙,不须贮妓呈歌舞。
题扫心图。宋代。叶适。 大心觉也无亏成,小心沤也随灭生。道人常与箒柄行,遇其欻起须扫清。世间亦有无根树,又言朗月当空住。劫尘颠倒不自由,只笑本来无扫处。
送吕子阳自永康携所解老子访余留未久其家报。宋代。叶适。 收缨古蜜浦,抱袂生姜门。九九书自註,邀余缀篇端。久衰余学废,弥隐子道尊。时维冬雷数,云雪常昼昏。火把起夜色,丁鞋明齿痕。小邦肥羜闻,虾蛤滥充盘。椒橙失滋味,糁絮劳倾吞。诘朝报家问,剪书徵阿孙。苦陈乡人饥,采蕨啖其根。仓封井花满,淘米安得浑。觅翁如觅父,愿假东飞翰。念之不遑处,喟焉整归鞍。我老澹百虑,身世两莫存。欲私一垅润,岂救大地乾。西城柳遥遥,北寺江漫漫。勿令嗟来死,以慰行路难。
诗悼路钤舍人德久潘公三首 其二。宋代。叶适。 风骚阃域自难亲,随世声名未必真。更远更疏应不在,山谣水语记精神。
题郭希昌刘咏道游雁荡诗后。宋代。叶适。 隐刘甘隐沦,老郭亦离群。自锁鱼亭月,同穿雁荡云。排峰造龙质,悬水迸帘纹。百种聚奇怪,从君句里分。
赵清叔挽词。宋代。叶适。 昔我共笔砚,知君贤弟昆。门邀百客醉,囊讳一金存。忽与钟声尽,长悲磬色昏。多年赵家府,销减惠王孙。
小句送陈粹甫知录。宋代。叶适。 荡里舟轻指外沙,夹溪檐蔔正催花。南风借与迎新便,未离家时已至家。
张氏东园送王恭父得殿字。宋代。叶适。 燕鸿不相须,进趣自求便。余来君其馆,乃复当我饯。一春三月雨,亭树郁雾澱。絮重厄飞杨,花蔫堆紫茜。纵有百壶清,何能一笑遣。为郎昔同甲,四海初会面。凛然抱英特,霜宇抟温霰。雄辞推落笔,一语不可选。重来更纯粹,玉琢金就鍊。汉家阐道术,四达诏群彦。谈经石渠观,会议白虎殿。通方要归宿,立异岂夸衒。子行若微罪,天意委深眷。以其今固辞,可信非始恋。楚势宜绉絺,峡涨难短牵。回舟泊书林,及此未掩卷。
薛景石兄弟问诗於徐道晖请使行质以子钱畀之。宋代。叶适。 弹九旧是吟边物,珠走钱流义自通。认得徐家生活句,新来栏典讳诗穷。
赠孙十五道人。宋代。叶适。 将军桥畔女仙家,年与钟馗宴与花。欲度世人无妙诀,睡长留日信檐牙。
因在秀州寄王道夫诗三首。宋代。叶适。 鱼龙远避水光浮,草木怒长山意豪。独立和风清宿酒,晚云收尽月痕高。
太令人胡氏挽词。宋代。叶适。 已刻溪西志,潸然泪满袪。轲丧嫌后侈,参养要前余。甫里送锦缆,馆头迎布车。为题枫叶往,虫籀不成书。
题处州翔峰阁。宋代。叶适。 九盘在州中,万山来四远。纳於床第近,寻丈未为褊。日光既熙丽,风气亦清展。悠然不离席,所得甚宏阐。隐峰招伏岫,腾跃俱赴眼。下视田中禾,藁粒犹可见。临观要亲切,亦复贵眇缅。峡山丝线窄,岳极瀛海眩。君看齐云上,往往无际限。何当蹑蓬莱,一汎五湖浅。
赠李秀才顺之。宋代。叶适。 怒涨争茅笑,安流节斗门。行苗存水则,缩板护河源。士李昔陈义,守奚能听言。便当生庙食,禾熟赛鸡豚。
吉州刺史蔡直之挽词二首 其二。宋代。叶适。 能事实伟甚,谦终尤罕闻。忘身宾出日,敛手避浮云。天欲消胡运,人谁靖楚氛。未刊千字诔,长掩一丘坟。
题刘潜夫诗什并以将行。宋代。叶适。 寄来南岳第三藁,穿尽遗珠簇尽花。几度惊教祝融泣,一齐传与尉佗誇。龙鸣自满空中韵,凤咮都无巧后哇。庾信不留何逊往,评君应得当行家。
中洲处士折梅花并新语为赠率易鄙句为谢。宋代。叶适。 中洲之中十树梅,蟠枝着地照蒿莱。即非无主凭谁伴,自不冲寒要早开。午蝶只随游子意,暮笳难写遁夫哀。幽怀寂寂天应笑,插向归帆雪满桅。
题孙季蕃诗。宋代。叶适。 子美太白常住世,佳人栩栩梦魂通。泻落天河浇汝舌,移来不周盪汝胸。千家锦机一手织,万古战场两峰直。孰南孰雅唤莫前,虚箫浪管吹寒烟。
赠听声欧阳承务。宋代。叶适。 无心立臧否,有术验荣衰。举世声中动,浮生骨还来。弹轻知福地,欬小应灵台。笑我老何及,是身惟死灰。
赠吕县丞。宋代。叶适。 自得长官后,邑人诗转工。批书月屡满,觅荐岁常空。柳已如蓝碧,桃元胜锦红。终归剡溪上,举棹谢东风。
自罗浮行田宿华严寺。宋代。叶适。 浮山昔飞至,与罗合其巅。严冬树色改,青松耀红鹃。不种自生植,屡伐常苍然。我病不暇耕,行复观我田。呼扶偃蹇后,倩护龙钟先。僮客四面集,畦畽相勾连。敢云岁晏休,翻犁趁晴暄。民政今古殊,忧乐岂异源。收身卧荒刹,朗月前夜圆。鹊懒附枝静,鼯饥嗅床空。为农悔不早,时发棹歌旋。
衢州杂兴二首 其一。宋代。叶适。 玉研朱兮不可寻,暖风催绿麦成阴。越山行尽见平野,江上水流无逝音。地跨京师都邑壮,俗兼吴楚智谋深。诏书宽大邦人诵,知有贤侯绥辔临。
赠讷相。宋代。叶适。 柯山讷相丑形模,以相获妍如子都。每将气色较官簿,初若搏影终探符。刘公实,升提刑,丘宗卿,加龙图。就中两说最称验,余耳所逮非人诬。汎言心事依劝戒,多假名器烦邀呼。君门九重远万里,求者争道分荣枯。一身暂寄百骸聚,楦彼朱紫谁头颅。子其惜术无浪许,恐负西山之饥夫。
送王通判。宋代。叶适。 左原冢孙产巴东,山灵地秀兼长雄。自小赤心天与通,可惜五十方治中。北风吹沙暗中渡,不合吹君落南去。水有子鱼山荔枝,借我箸食前筹之。
赠夏肯甫。宋代。叶适。 自识贤尊熟,常将远到期。忽传千古信,虚抱一生颖。恨菊来何久,愁梅去转迟。应留起春蛰,词落未堪悲。
翁诚之挽词。宋代。叶适。 西方之人美无度,眷此南邑朝阳鸣。如锥出囊擬砭国,似璞有价空连城。三仕郎官老将及,一去郴州唤不譍。朔风吹潮没复涌,渡口野梅飞碎琼。
下仙看梅。宋代。叶适。 背人远住奚师坞,何意追寻特特来。更要明年此时节,溪翁相唤不相猜。
戴肖望挽词二首 其一。宋代。叶适。 岩岩萧太傅,謇謇郑尚书。可惜流光晚,翻无急诏除。交情梅蕊尽,哀意柳芽疏。只有安江满,长涵夜月虚。
题贾俨不忘室。宋代。叶适。 贾子好脩士,躬耕鹿岩阿。茂木俯青泉,幽处堪逶迤。有室净棐几,图史参前罗。独能取我语,标榜相巍峨。我语不必记,子意故足多。物之徇外者,迅若横流波。当其一念觉,胼胝驻崩涡。神丸起痿瘵,厚纩还暄和。伦类苟通明,轨辙宁舛讹。但忧所见弱,缭如附松萝。舆薪岂不睹,奈此斤斧何。勿令学高山,所至才献坡。如於众稊稗,收拾同颖禾。虽云善端在,会悼良时过。子先发曹掾,仁义躬濯磨。活人不知数,一善禳众瘥。每识饭牛下,有作甯戚歌。至今乡里敬,墓柏垂霜柯。子质复粹美,藻火兼佩珂。中夜再三叹,警策自诋诃。未合者参辰,已逝者江河。所愿天爵尊,非必贵决科。
薛君季常挽词。宋代。叶适。 汩罗漫陨离骚经,伊洛源流今更清。自别三年无信息,忽惊一日有铭旌。乾坤未放虚空坏,蛮触犹须事业成。桂树团圆半丘土,春风还许为君荣。
题方武成诗卷。宋代。叶适。 闻说莆中方左銊,年登二十便长吟。鬼神送与天成句,不道思多呕出心。
送张知录。宋代。叶适。 阀阅飞龙后,家声入馆前。身饶太常第,客欠广文毡。流落无先誉,遭逢有宿缘。炎洲路多少,谩数去鸿边。
周宗夷东山堂。宋代。叶适。 城嶂标扆极,谁家特有山。偏怜东崦好,只对北堂閒。动石低檐住,流莺拂槛还。仙关锁琼海,幽梦或时攀。
送曹潜夫。宋代。叶适。 东南作阙叹年徂,远远参司到蜀都。元帅幕中须受辟,生羌界上也分符。閒吟杜甫诗千字,时载扬雄酒一壶。只我衰残望君切,杜鹃声里认归涂。
周纯臣子去病淑慧而短折赋以哀之。宋代。叶适。 周子百未遇,有儿慰眼前。敢夸村调别,自喜禀赋全。其守过老苍,其行通变权。共看成蚤负,何意夭初年。汝昔透胞强,冲风著筋挛。和丹和乳嚥,煨附加盐煎。所投烈药尽,始获奇痾痊。隋和绝代宾,气命百分怜。问汝今何之,幻影来无缘。不许斧执捉,坏灭同埃烟。此悲信无益,此爱倍难捐。不见赵几道,泣泪迸幽泉。不见孟良甫,叫吻聒穹天。汝斧自为铭,志欲金石传。兼求我诗去,刻在墓门边。
永嘉端午行。宋代。叶适。 行春桥东峙岩北,大舫移家住无隙。立瓶若罗银价踊,冰衫雪袴胭脂勒。使君劝客亲付标,两朋予夺悬分毫。起身齐看船势侧,桡安不动涛头高。古来峥水斗胜负,湖边常赢岂其数。岸腾波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只今索莫何能为,败鼓搅壕观者稀。千年风土云不返,醉里冤雠空展转。
送潘景参。宋代。叶适。 久自知潘令,经曾荐祢衡。居惭薄气力,何以助声名。松柏非无岁,盐梅会有羹。又从沙际别,把酒候潮生。
赵知府母齐安郡太夫人挽诗。宋代。叶适。 生死已无憾,杭人休泪倾。惟留不尽德,常动故乡情。霜净水方落,风高山转清。闲思与令子,幕府再同盟。
送郑丈 其四。宋代。叶适。 海内言华萼,功名动搢绅。十年长隐吏,一语必惊人。酒量新来减,交情老更亲。公知如促膝,剩把古书陈。
谢李参政因送曹泸州寄简。宋代。叶适。 大厦元须独木枝,李公补处属良时。千年立国唐虞上,一念勤民禹稷思。恨昔寡闻空自误,况今消尽有谁知。双凫双雁萧萧影,孤屿亭边正着黐。
送刘德修时在京口。宋代。叶适。 日日秋风江倒回,江边执手重悠哉。两山只欲当中住,一舸还应却下来。说与蛟龙息豪怒,亦令鸥鹭少嫌猜。吴头楚尾何时极,黏就到诗并展开。
赠朱承务。宋代。叶适。 颠倒八八卦,流转三百六。前民此何神,占险空屡渎。以病既当止,以年自当休。春泥不补裂,莫谩任虚舟。
宿觉庵。宋代。叶适。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暂开云外宅,不闭雨中门。麦熟僧常饿,茶枯客谩吞。荒凉自有趣,衰病遣谁言。
送王宗卿。宋代。叶适。 米多糠少贺丰登,莲吐双花麦五茎。别有到家呈瑞处,绕篱黄菊向人明。
送郑景望二首。宋代。叶适。 两地旌旗一闰中,十年监牧九卿崇。安舆遍就东南养,遗俗将陶雅颂功。爱护元身如宝玉,节宣时序戒螟螽。遥知独上千山路,处处梅花逐暖风。
赠杜幼高。宋代。叶适。 杜子五兄弟,词林俱上头。规模古乐府,接续后春秋。奇崛令谁赏,羁栖浪自愁。故园如镜水,日日抱村流。
题郭希吕刘咏道游雁荡诗后。宋代。叶适。 隐刘甘隐沦,老郭亦离群。自锁鱼亭月,同穿雁荡云。排峰造龙质,悬水迸帘纹。百种聚奇怪,从君句里分。
赵尚书挽诗。宋代。叶适。 材业将时偶,声名斗宠新。文昌留不住,大尹政通神。力说和戎好,从撩相国嗔。春花插秋鬓,还得自由身。
致政通直钱公挽歌词。宋代。叶适。 萧瑟梅花垅,豪华不复还。好儿须万石,广厦剩千间。尽与诗书癖,勿令纫绮攀。传家自翁始,留笔纪池山。
伟叔蔡兄来永嘉屡辱投赠於其归也辄奉俚歌为。宋代。叶适。 庆历故家忠惠后,性酷喜文疎嗜酒。飘风聚雨蛙蚓寂,草玄献颂龙蛇走。古人道大何不容,回空赐殖同升堂。若遇韩门亲指画,岂有不在籍湜行。水心可怜地如掌,读罢君诗一惆怅。文星今直正莆中,去觅掀天无底浪。
题李君亮义概堂。宋代。叶适。 分飧人所能,多至逾万亿。一朝可趣具,寒暑三十易。古之轑釜者,其始盖未惜。怀哉西方士,义重见寡特。招呼几州氓,岁岁青黄食。雷声匕筹动,动涌床座窄。昔我手行粥,今也愆膂力。忆汝身自孩,又抱儿子吃。岂有不足叹,幸无嗟来色。天为产厥孙,文射最高策。劳君太史令,乞彼峨眉伯。出处善知时,教训陶美泽。筑堂事遗像,雅颂镌众墨。我歌则后矣,猗歟缀周什。
送陈粮料。宋代。叶适。 万里渥洼出,行天绝比伦。能参大关键,莫用小精神。钟鼎身虽贵,箪瓢道未贫。梅情兼雪意,留住恰芳春。
赠蒋知县二首 其二。宋代。叶适。 纸贵应誇作赋奇,无牛也复咏周诗。长官况自清如水,说与邦人共展眉。
赵路分挽词。宋代。叶适。 平生王孙忌太康,承家孝友更温良。鸿冥鹄举须言命,桂死兰摧不断香。古有失时堪恨惜,今从亏处取酬偿。佳城况遇朱公子,大旆高牙属令郎。
赠瑞鹿莹老化缘铸钟。宋代。叶适。 寺寺檐花院院钟,谁人肯顾此山中。待看窈窕廊阴里,拢袖疎槌答远风。
寄题叶路分与君楼如今若肯从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太宗赐陈希夷诗也二首 其一。宋代。叶适。 封侯无例乞名山,只许幽人独占閒。若会当时与君意,林泉合在市朝间。
王宗卿答春堂。宋代。叶适。 春以喻母慈,慈深春不如。儿欲答母恩,恩重答无余。华堂顿有云岭隔,梦里分明与亲剧。阿连进奉新批敕,翠裘黄简缘兄得。朝腾巽章乞祠官,愿身暮归怡母颜。老农邀君勿轻去,万红千紫扶春住。雨田自种晴田收,好是天留答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