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

轶事典故

结交房杜
  王珪隐居终南山时,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一次,母亲李氏道:“你将来定会显贵,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么人,你把他们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人备办酒食,并对王珪道:“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与他们交往,将来必定显贵。”

谏出美人
  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后来,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又纳她为妾。”王珪问道:“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唐太宗道:“杀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么还问对错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唐太宗醒悟,命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

臣不负君
  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教授宫人音乐,不称太宗心意,受到责怪。王珪与温彦博谏道:“孝孙乃是高雅之士,您让他去教宫女,进而又责怪于他,臣认为与礼不和。”唐太宗大怒:“朕将你们视为心腹,你们就应竭忠对我,现在却附顺臣下欺罔君上,难道是为祖孝孙说情吗?”温彦博急忙谢罪。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责怪我,难道我现在说的话含有私心吗!这是陛下有负于我,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太宗默然。

品评宰相
  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一次,唐太宗对王珪道:“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太宗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

公主下拜
  唐初公主下嫁,不行拜见公婆之礼。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后,王珪道:“如今皇帝圣明,行为举止都遵循礼制。我接受公主拜见,不是为自身荣耀,而是要显示朝廷的美德。”他和妻子端坐于上,让公主行拜礼。从此,公主下嫁,若公婆尚在,都要行妇礼。

主要成就

  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续著的《宋六朝会要》,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清《四库全书》收录了王珪《华阳集》四十卷(原为六十卷、附录十卷,后删减),在《总目》中介绍说:“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词人荣遇,盖罕其比”。又说:“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谢及、陆游、杨万里等往往称之,殆非虚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593年(开皇十三年),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

  仁寿四年(604年),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应当连坐。他逃到终南山中,隐居十余年。

投奔唐朝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关中,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进封唐王,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受禅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后改任太子中允,深受李建成器重。

  武德七年(624年),庆州刺史杨文干兵变,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王珪未能劝导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

累职拜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立为皇太子,不久继位,是为唐太宗。王珪与魏征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同年十月,唐太宗追封李建成为息王,以礼改葬,王珪与魏征等原东宫属官一同前去送葬。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对群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我虽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王珪进言道:“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唐太宗遂准许谏官同宰相一同入宫议政。当时,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同年八月,王珪请侍中高士廉向唐太宗呈递密奏。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因此获罪被贬。贞观二年(628年),王珪以接替高士廉,代理侍中之职,并进爵永宁郡公。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正式任命王珪为侍中。

教导魏王
  贞观七年(633年),王珪因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又召王珪回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并命他参与修定《五礼》。

  贞观十一年(637年),王珪兼任魏王老师,负责教导魏王李泰。他以老师自居,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礼。当时,李泰请教忠孝之事,王珪道:“皇帝是你的君主,侍奉他要竭尽忠诚;皇帝又是你的父亲,侍奉他要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树立自己,可以成就美名。汉东平王刘苍曾说:‘为善最乐’,希望你记住这话。”唐太宗得知后,高兴地道:“李泰可以不犯过失了。”

  贞观十二年(638年),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行礼,这不符合礼仪。”唐太宗不高兴的道:“你们为彰显尊贵,便轻视皇子吗?”王珪与魏征极力劝谏,唐太宗遂听从王珪的建议,削减诸王权势。

病逝
  639年(贞观十三年),王珪得病。唐太宗命女儿南平公主(王珪儿媳)前去探视,又命民部尚书唐俭为他调理药剂饮食。不久,王珪病逝,终年六十九岁。唐太宗素服举哀,并命李泰率百官送葬,追赠他为吏部尚书,赐谥号为懿。

王珪的诗文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

城邑喧喧非所依,忽生秋思满岩扉。

晨趺未雨千花落,晚渡临风一锡飞。

()

严祠初缀汉墀班,爚爚珠熉照幄宽。

玉殿威神来帝福,紫垣风骨敌春寒。

()

紫阁飞章谢宠名,离筵特地敞宫楹。

杯深御酒先成醉,衣拂京尘顿觉清。

()

涿州亭下柳依依,谁折长条送客归。

晓月未消燕戍酒,春云初拂汉台衣。

()

邻鸡未动晓骖催,又向录台饮福杯。

自笑治聋知不足,明年强健更重来。

()

乐国芝呈瑞,贤侯贰郡时。

甘棠方蔽芾,仙草亦葳蕤。

()

平昔君王事胜游,日斜沧海尚停辀。

千金骏骨今谁顾,死驾监车亦未休。

()

凤池春晚绿生烟,曾见高枝蔓正延。

常伴兔丝留我箧,几随竹叶泛君筵。

()

年年常过平津馆,解组归来苦未羸。

晓日初临金阙动,春风正与玉杯期。

()

玉津驰马柳风斜,雨急金鳞走御沙。

南亩农民望新霁,不劳云意苦相遮。

()

太乙真庭结宝坛,中涵元象本无言。

三山波涌楼台近,北极星环剑佩尊。

()

祖燕催移玉殿班,都人齐向苑傍看,

古来少有三师退,天下曾将大器安。

()

诏收新土凤林东,四百年来一战功。

蔥岭自横秦塞上,金城还落汉图中。

()

南国江山好,仍闻聚六峰。

归心急春浪,别梦怅晨钟。

()

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

半醉临风折,清吟拂晓观。

()

一从绝漠返朱轮,便有东风逐去尘。

和气旋成燕谷暖,使华重照苏门新。

()

跨险盘危压古州,至今传号越王楼。

山分冷翠侵檐滴,水擘寒声绕槛流。

()

一擐黄金甲,征西战马骄。

十年边算尽,今日旅魂招。

()

浩浩洪河一派收,亘山回洛骇阴虬。

锦张客幔从隋去,龟负神书入宋流。

()

念昔携君手,同游金马门。

流年一鸟过,白首几人存。

()

谁将画手分平远,几度曾窥雁鹜洲。

六月炎风方病暑,五湖烟景已迎秋。

()

门前车马走尘埃,偶到东园眼暂开。

鳌岭凤池人去后,不知载酒又谁来。

()

君来客京洛,奇术世所闻。

人事固倚伏,物情徒纠纷。

()

岭外经年逐断蓬,孤吟废馆几宵中。

灯回秋壁耿乡梦,雨送夜潮飘海风。

()

晓人燕山雪满旌,归心常与雁南征。

如何万里沙尘外,更在思乡岭上行。

()

万里来持聘玉通,今宵宾燕为谁同。

羌歌自醉天山北,汉节先随斗柄东。

()

悲箫忽犯晓楼钟,樽酒应非昔饯同。

家贵曾还金钺宠,时清不见玉关功。

()

嗜学尝忘味,说诗堪解颐。

竹林虽晚会,濠上独深知。

()

七闽虽远地,王事有程期。

已试文无害,定知才不羁。

()

君心图治切,座置直臣章。

密奏留中扆,虚怀拱峻廊。

()

戴斗疆陲笼曙华,更凭重阜切天涯。

安知玉殿开阊阖,日月星辰在帝家。

()

青葱嘉树锁连甍,间忆东楼望远情。

禁壘晓烟浮旧色,御沟春水漱新声。

()

莎阶切切思寒螀,爽籁泠然露气凉。

半夜云高蟾喷晕,一秋风紧桂飘香。

()

东风吹画省,衰病若为情。

自惜春将过,相逢老已惊。

()

急景易如流水去,浮名终与白云空。

何如几曲秋溪上,醉泛一舟雨中。

()

文献家声远,簪缨世德昌。

几篇青玉案,三佩白银章。

()

金缕新幡翠凤翘,侧商催酒转宫腰。

玉栏风急花零乱,始觉春寒第一朝。

()

陪幄方图政,安车遂告年。

帝求惇史善,人叹大夫贤。

()

都门车马动行尘,诏集华堂宠退臣。

延阁带经为旧老,商山携杖作归人。

()

蹛林初跃玉羁旋,已觉芳菲近日边。

塞上臙脂侵酒面,江南寒食落歌前。

()

欲问俞跗术,秦亡世少传。

玉书缠命子,金鼎已成仙。

()

宫树沈沈锁玉扉,东风犹是度罗帏。

此身不及春来燕,又向披香殿里飞。

()

暮钥严温省,宵铃静浴堂。

银花无奈冷,瑶草又还芳。

()

寒霙飞断九门深,日上扶桑海气沈。

初见云端浮紫阙,忽惊尘外列瑶林。

()

又拥双旌去守蒲,波从天上泛归舻。

青云慷慨逢辰早,白发逶迤事主孤。

()

夜冲江浦始停舟,天际萧骚急雨收。

枕上月华清到晓,簟间风意冷如秋。

()

藻栋临流启,凉飚荡暑回。

清如游玉宇,快若在兰台。

()

晓下金门路,君筵听召余。

簪缨三寿客,笔削两朝书。

()

画船催鼓送将行,一醉离觞下玉京。

延阁漏间空紫橐,洞庭波起猎红旌。

()

齿德人皆仰,诗书老更耽。

福兼鸿范五,瑞集凤雏三。

()

行子下骖去易迷,故乡回首在天涯。

春心南陌风光远,晓梦西楼月影迟。

()

清跸传音紫集来,逡巡万玉拥钧台。

南山镇地符长算,北斗倾霞入宴杯。

()

念昔都门手一携,春禽争向苧萝啼。

梦回金殿风光别,吟到银河月影低。

()

甚宠无如使北行,曾同万里听边声。

黄金台下嘶宛马,木叶山前度汉旌。

()

秋光紫翠动南山,天上传呼御燕颁。

一部梨园吹凤曲,九重丹阙对龙颜。

()

策马陟平原,天空荡楚氛。

秋声无限叶,暮色几重云。

()

国重天之报,神歆德所存。

孝须三后配,礼莫一郊尊。

()

文昌宫晨柳依依,谁折长条赠我归。

雨润紫泥昏诏墨,风吹红蕊上朝衣。

()

小雨班班拂晓除,新禽格砾静相呼。

眼窥夜卷千花碧,肺渴春盘几露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