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主要成就

  丘逢甲一生共写过5000余首诗,传世的现尚有3000余首,其中“怀台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情深意切,绝无无病呻吟之弊,故能辗转传抄,广为传诵。即使在10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读他的诗集,仍能激发爱国热情,如临其境。当然,除了真情实感外,“乐宁才子”的作诗技巧同样是相当高超的。江泉的《丘仓海传》对此曾概括道:“仓海暨内渡……日以赋诗为事,而故国之思,以及郁伊无聊之气,尽托于诗。诗本其夙昔所长,数十年来复颠顿于人事、世故、家国、沧桑之余,皆足以锻炼而淬砺之。其所为诗,益苍凉慷慨,有《渔阳参挝》之声。又如飞免骠袅,绝足奔放,平日执干戈卫社稷之气概,皆跃然纸上。”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对这种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诗风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并称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

人物生平

爱国世家
  生于台湾省苗粟县,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爱国世家,其先祖是为躲避战乱而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举族南迁。在长期颠沛流离的徙居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并且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扰而辗转南迁,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这大概是清乾隆中叶时期。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历史了。
  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生活上则保持清朴风尚的乡村塾师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这一切对他日后的事业以及人生道路都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1888年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
  第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这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台湾战役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160营(实际上经训练的只有30余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责。由于唐平时放纵部下,纪律松散,无心抗战,一与日军交手,便节节败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装逃离台北,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沦陷,唐已内渡,气愤至极。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撤退。
  1895年秋,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初,扶病南归,随即病故。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黄冈起义
  1907年5月,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张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萧惠长、江柏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来到石马“顺裕庐”跟子渊先生商讨对策,后遇险党人卒在何子渊、邱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策划“黄冈起义”行动计划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公又在箭竹顶茶园议事厅请邱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谢意。(迁善楼,光绪戊申夏月,邱逢甲书)
  黄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满清王朝所造成的冲击却堪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相媲美。正如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所言:“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1904年春节,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顺裕庐”等多幅墨宝。“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渊公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棠、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坐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不料,两座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土改”名义没收,房契、地契被强制烧毁。打到“四人帮”后,石马公社革委会又以何子渊家没有“台湾关系”为由拒绝归还……
  话说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回到兴民学堂,不久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评价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已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1895年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实际表现未尽理想,使后人稍有微词。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丘氏内渡之际,有谓其挟带巨额公款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迄今仍无定论。

丘逢甲的诗文

道是南风竟北风,敢将蹭蹬怨天公。

男儿要展回天策,都在千盘百折中。

()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

挥尽金壶墨几丸,调冰弄雪不知寒。广平铁石心肠在,更倩先生为写看。

()

极目风涛怆梦思,故山迢递雁书迟。渡江文士成伧父,归国降人谤义师。

老泪纵横同甫策,雄心消耗稼轩词。月明海上劳相忆,凄绝天涯共此时。

()

英雄未遇时,牢落无不有。铁丐尔何来?孑身南北走。

问丐何姓名,仰天指其口。陈平计固在,谁识相时久。

()

平生慕马援,边郡事田牧。此志苦不成,牛后随人逐。

我家东海东,弃置委荒服。田间旧牛宫,群夷酣食宿。

()

韩江凉讯接循梅,蚊语中宵尚聚雷。万里南荒饶物怪,百年西域困边材。

土风变后多新调,家酿兵馀失旧醅。解识婆娑弄珠意,海鸥从此不须猜。

()

多少蛮姬理夜香,当门红烛荡花光。可怜膜拜西天佛,管领真归大法王。

()

同年桂平黄少瀛,乞我诗寿张诗舲。示我牛腰诗一束,寿诗舲者多公卿。

公卿满朝尽朱紫,持粱刺肥老且死。安知海外百万天朝民,一任刲屠作人豕。

()

难振宗风似昔年,两山狮象卧寒烟。佛门各斗无边法,僧讼传家袖影田。

()

食厉偏难恃女媊,便非英物也悽然。欲呼群力新中国,已失人间两少年。

()

横槊当歌万虑空,复闻吐哺有周公。挥金径欲求奇士,好色何曾讳国风?

百万逢场仍纵博,十千沽酒更新丰。平生整顿乾坤手,要见神州日再中。

()

剪烛衙斋岁欲周,十年郭李记同舟。飞凫仙令循良治,戎马书生汗漫游。

析木津潮寒旧雨,大金山月照清秋。南来喜听舆人诵,赢得廉声岭外州。

()

未得萧郎作骑兵,已教鲍照赋芜城。枯桑摇落天风急,残夜苍凉海日生。

怖鸽露寒依佛影,愤鼍潮起应军声。新歌懒付珠儿女,自写崟崎历落情。

()

百盘路尽是山门,避世人犹宅址存。消受桃花千万树,梵王宫占武陵源。

()

如此风波客竟行,浮云落日送孤征。残书十二摩燕阙,游子三春别凤城。

戎马在郊愁气象,蹇驴温卷拜公卿。北胡南越人多少,且为中朝告太平。

()

体兼正变古风诗,胡帝胡天更见之。从此再开诗世界,五洲万国著宫词。

()

六龙尚未西巡日,海外曾开万寿宫。圣主回銮臣听鼓,一官千里入闽中。

()

豪竹哀丝愧谢公,天涯小聚感萍蓬。客愁寒食东风柳,农占荒年二月桐。

异域江山开画本,新交音问托诗筒。吟情锐减因忧旱,惆怅南云火样红。

()

曾拜先公丱角时,当年何武解歌诗。郎君行马偏忘贵,文字雕虫尚见知。

铃阁看移陶侃甓,戟门留读广平碑。此邦宰相回翔地,愿祝重来啖荔枝。

()

变现诸天说法身,穗香醒梦證前因。遍呼黄帝诸孙起,莫作华胥国里人。

()

天下汹汹党人死,神师一呼群盗起。此时理乱都不闻,心醉君家老孺子。

欲为孺子吾不能,短衣匹马呼秋鹰。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汉帝陵。

()

古刹何年建,苔荒磴道斜。双峰出霄汉,一室贮烟霞。

石气瘦崖树,泉香流涧花。山僧忘梵诵,云卧冷袈裟。

()

不作参禅客,看山合此行。移舟泊春麓,回磴瞰江城。

亭僻兼云憩,畬荒罢火耕。隔林知寺近,花外度经声。

()

轻装又别五羊城,海日曈曈送客旌。六月扶摇鹏未息,看君舟绕地球行。

()

三岁识四声,七岁能文章。十三冠童军,英声震文场。

平生性沉郁,雅不乐襮彰。宅躬已高洁,治事尤精详。

()

天风吹琴作变声,举尊喝月月倒行。是何年少发奇想,海天漠漠扁舟横。

七弦谁遣补文武,九酝谁教变仪杜?人间又见怀葛民,此琴此尊两太古。

()

牂牁天半下飞湍,立马江头客据鞍。疆域远通蛮部落,威容重见汉衣冠。

伤心元老骑箕去,极目层霄把剑看。零落七星秋满地,天涯扶醉且凭栏。

()

风尘潦倒五羊秋,曾作珠江泛月游。乞写天南无限感,英雄儿女一齐愁。

()

秋入高林晓色鲜,晨钟敲彻寺楼烟。柳边洗钵僧三两,塔顶看云象万千。

西竺尘埋三世佛,南宗花散四禅天。风幡不动心何动,晏坐空山意黯然。

()

长笛声中客倚楼,楼前江涨未全收。平生风义刘司户,乱世人才祖豫州。

官职郎君行马贵,功名厮养烂羊侯。琅玕锦段思酬赠,未拟张衡赋四愁。

()

南园一片娟娟月,曾照诗人更美人。穷海未应人物尽,中天还见月华新。

百年耆旧谁高咏?万劫光明此法轮。应有珊珊环佩影,夜归来吊柳梢春。

()

五百四峰无限好,天南留滞莫言归。人间那有閒田地,抱瓮青山许息机?

()

天地道方否,人才散于野。遭时乃云合,岂有平生雅?

英雄造世宙,其才自天假。书或仅上口,名或不能写。

()

经史无功世贱儒,空山披褐感潜夫。斩新花样愁经眼,颠倒天吴紫凤图。

()

满城雨歇敞清秋,天末怀人赋远游。我正登高闻雁过,一书万里海西头。

()

韬云仙馆客夜舞,群灵环瞰挥汗雨。万鬼抱头避险语,凿破混沌古天古。

长爪郎作骖虬人,仙李万叶今犹春。与花共命入色界,历劫不坏存诗身。

()

江边何处莫愁村,湖雨湖云荡客魂。长得佳人抱腰看,不教洗马对人言。

()

佛寺藏山间,仙岩伏寺后。世少好事人,奇境閟荒陋。

白昼秉烛游,青山携鹤友。入寺复出寺,呀然见洞口。

()

江山得姓总公遗,有客观潮发古思。失路英雄凭吏笑,投荒心迹岂僧知?

千秋道学重开统,八代文章始起衰。北斗声华南斗命,海天来拜使君祠。

()

漫夸情种海棠娇,记曲奁边更细描。黑是明眸红别泪,画屏银烛可怜宵。

()

知是烟痕是露痕,四山一碧竹连村。家家制纸临溪屋,水碓声中昼掩门。

()

我亦乖时不合宜,此生未受美人知。绿衣千古公言在,黄土青山唤可儿。

()

依旧危城隐雾中,丽谯残榜署凌风。逃亡君相成行国,破碎河山失故宫。

地似西台宜痛哭,客归南峤怆孤忠。欲移卦竹栽千本,遍洒天涯血泪红。

()

姗姗微步上瑶台,笑看惊鸿艳影来。亲制广寒新乐府,诸天齐唱紫云回。

()

路转峰回叠磴遥,携筇人上翠微腰。一亭嵌水古流曲,万石镵云秋气骄。

寒洞声喧山阁雨,大江目极海门潮。岳阳胜概休相忆,横槊雄心郁未消。

()

庭柯策策动商音,紫翠连峰夕照沉。秋色西来山郭暮,大江东去海门深。

空崖石抱阴阳气,古洞泉流冷暖心。苦盼银河乌鹊信,望仙桥畔客愁深。

()

寒宵读史一灯深,眼底浮云变古今。卒懦无狐篝楚火,士愚有狗斗秦金。

故应积气天难坠,何致清谈陆便沉。上界不知人事苦,但闻开宴奏元音。

()

十万雄师散岛中,天南归棹喜君同。斩蛟未得愁看剑,射狗欣闻梦引弓。

故部凄凉沧海碧,上林消息杏花红。钤韬便是治安策,终为君王略远东。

()

风雷驱鳄出海地,通商口开远人至。黄沙幻作锦绣场,白日腾上金银气。

峨峨新旧两海关,旧关尚属旗官治。先生在关非关吏,我欲从之问关事。

()

人间游戏太风情,混沌初分蝙蝠精。勾引麻姑来侍酒,须妨妒煞老方平。

()

我宁局龊人间世,不慕神仙上界官。龙气飞腾馀剑在,蛾眉谣诼入时难。

多生磨蝎缠身命,馀技雕虫鉥肾肝。久既心平物无竞,任他流水起惊湍。

()

林泉萧瑟是谁家,人去庭空感物华。病树有枝巢贱鸟,荒池无水俸私蛙。

黄枯秋圃公孙橘,红瘦春篱姊妹花。头白园丁更惆怅,残畦种菜老生涯。

()

漠漠荒山仗佛开,千年古木半摧颓。惟应一勺灵泉水,曾照元和太守来。

()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

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

南极文章照上台,琼瑶飞降戟门开。谁知挥洒烟云处,别具评量月旦来。

君相果然能造命,英雄从古必怜才。句奇语重吾能喻,从此王郎歌莫哀。

()

瘦石护寒梅,盎盎回春意。借君铁笛声,吹起群山睡。

()

王寿山头月一轮,照君风骨最嶙峋。不如归去山中好,刘四从今莫骂人。

()

蕴雪含冰泌齿凉,两团绿玉许分尝。浮瓜待作南皮会,去赴新亭看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