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人物生平

  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此外,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后,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后,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卒於戍地。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明史》有传。

  喜藏书。早年,明司礼监大藏经厂,贮列朝书籍甚富,他多次至阁中翻览书籍。据传曾攫取数册《永乐大典》据为己有。其后主事李继先奏命查对时,戏以窃书之名。家有“双桂堂”,为读书、贮书之所。曾编撰有《杨氏书目》,明末藏书家王道明在其《笠泽堂书目》中有记载。清初姜绍书记明一代藏书家,将他与杨士奇、吴宽、茅坤、宋濂等并列。著述多至100余种,李调元刊《函海》时,曾作专辑收录所著之书。重要结集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

评价


  李贽在《续焚书》中说: “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李贽恨不得“余是以窃附景仰之私……俨然如游其门,蹑而从之”。(《读《升庵集》》
  袁宏道:“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吾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苏子瞻见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年矣,吾于杨升庵、李卓吾见之。”(《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五)
  王夫之称杨慎诗“三百年来最上乘”。(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
  周逊《刻词品序》中称他为“当代词宗”。
  王世贞:“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杨用修。”
  焦竑十分推崇杨慎,曾花很长时间专心搜集杨氏著作,经过校对订正,编辑成《升庵外集》一百卷,刻板传世,并在《升庵外集题识》中盛赞道:“明兴,博雅饶著达者无如杨升庵先生。”
  顾起元在《升庵外集序》中说:“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李慈铭:“有明博雅之士,首推升庵;所著《丹铅录》、《谭苑醒酬》诸书征引该博,洵近世所罕有。”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说:“明人词,以杨用修升庵为第一。”
  钱允治《类编笺释国朝诗余》选杨慎词达118首,占了整部词选的四分之一。
  《明史·杨慎传》:“杨慎博物洽闻,于文学为优。”
  《四库全书总目》:“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
  明末朱之瑜晚年讲学日本,教育日本学生安东守约说:“明朝文集极多,好者亦寥寥……如杨升庵、李空同集,极佳。”(《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三》) 小宅生顺问:“扬雄、司马氏鸣汉家,眉山三苏及陆游等鸣宋家,不知今亦有如此人哉?”朱之瑜回答说:“国朝有宰相之子杨升庵讳慎者……”(《朱舜水集》卷十一〈问答四〉)
  简绍芳〈升庵先生年谱〉说:“公颖敏过人,家学相承,益以该博。凡宇宙名物之广,经史百家之奥,下至稗官小说之微,医卜技能、草木虫鱼之细,靡不究心多识。……平生著述,四百多种…学者恨未睹其全也。”顾起元《升庵外集序》说:“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无逾升庵先生者。至其奇丽奥雅,渔弋四部七略之间,……唐宋以来,吾见罕矣。”
  纪昀更赞曰:杨慎“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其在有明,固铁中铮铮者矣。”
  近现代的陈寅恪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陈耀文,对杨慎的博学颇感不服,特作《正杨》一书,指出《丹铝》诸录中的150条错误。万历年间,胡应麟仿杨慎《丹铅录》而作《丹铅新录》、仿杨慎《艺林伐山》而作《艺林学山》,一面订正杨氏笔误,指出:“千虑而得间有异同,即就正大方”;一面不满于陈耀文“哓哓焉数以辨其后”,自以为“求忠臣于杨氏之门,或为余屈其一指也天”。
  胡氏此举,被“时人颜曰《正正杨》”,朱国桢对之评曰:“(自)有《丹铅录》诸书,便有《正杨》、《正正杨》,辨则辨矣,然古人古事古字、彼书如彼、彼书如此,原散见杂出,各不相同,见其一未见其二,哄然相驳,不免为前人暗笑。”迨于清世,四库馆臣既说:“慎于正德、嘉靖之间,以博学称,而所作《丹铅录》诸书,不免瑕瑜互见,真伪互陈”,又说:“耀文考证其非,不使转滋疑误,于学者不为无功。然衅起争名,语多攻讦,丑词恶谑,无所不加,虽古人挟怨构争如吴缜之解《新唐书》者,亦不至是,殊乖著作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了杨慎29种著述,一一加以考评,虽承认杨慎“博洽冠一时”,《丹铅》诸作“疏殊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但就总体言之,还是站在正统立场,对杨慎其人其学每多贬抑,如说他“好伪撰古书,以证成己说”,责他“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枣梨, 为编,只成杂学”等等。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官修之书,故自面世流传后,杨慎即长期被冷落,一直不被重视。流风余波所及,以至近百余年来的中国儒学世、中国思想史著作中,多无杨慎的一席之地。

杨慎的诗文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

金马九重恩谴,碧鸡二十春风。江花江草每年同。

君不见,憔悴已成翁。

()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

长白山前号黑风,桔槔火照甘泉红。

五千貂锦血边草,单于夜帐移湟中。

()

垂老云南戍,逢君海上州。

桂招非小隐,萍泛是同流。

()

桃根桃叶斗春葩,《水调》河传穆护砂。

无限江南新乐府,君王独赏《后庭花》。

()

河水清且涟,河上多芳草。

春风二月时,千里交河道。

()

李白题诗寺,文箫雁韵楼。海光浮树杪,山翠滴床头。

热想寒泉濯,春曾煖谷游。暝钟萝月下,清梦一相求。

()

玄的檀痕画未成,翔鸾屏里斗轻盈。

罗虬若向今宵见,不比红儿比玉英。

()

青蛉绝塞怨离居,金雁桥头几岁除。

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闺中锦字书。

()

今夜南楼月,中天北望赊。星河分宇县,钟漏隔京华。

露砌光含竹,春江影泛花。留连竭樽蚁,潦倒待城鸦。

()

渺渺波环紫贝,萧萧风起青蘋。

花市宁非海市,美人疑是鲛人。

()

忽见庭花折刺桐,故园珍树几然红。

年年六月星回节,长在天涯客路中。

()

蘋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

客星无定影,惊鹊又迁枝。避地仍多阻,还家未有期。

东桥花月夜,南浦蕙风时。携手难同赏,劳歌寄所思。

()

晓色动香尘,天风杂梵声。鸡鸣关树白,龙卧海波清。

湘浦行捐佩,沧浪坐濯缨。思归还引望,怀古若为情。

()

彩云天外驻行杯,明月楼前引上才。

红颊绽时银烛烂,翠眉低处玉山颓。

()

零雨崇朝不下楼,开窗烟外见渔舟。

今年四月寒犹在,坐拥红炉送酒筹。

()

轩辕台畔雪霜寒,阴碛茫茫万里宽。

梦绕卢龙明月易,书随鸿雁朔风难。

()

花树高于屋,红霞夜照人。

声声枝上鸟,也似惜余春。

()

落景登临县郭西,坐来结构与云齐。

平郊远讶行人小,高阁回看去鸟低。

()

雨气敛青霭,月华扬彩昙。

戏鱼莲叶北,惊鹊树枝南。

()

岁夕遥怜误忆家,月毫联锦灿缸花。

戍楼晓角传清燕,归棹寒江梦断鸦。

()

禄品宵征路,堂川暝问津。

凉风吹远思,新月照归人。

()

晴意初从甲子回,江亭更集暖寒杯。

笑看裾带怜芳草,喜向钗梁见早梅。

()

临水临风漾碧漪,含烟含雾一枝枝。

战尘收后无离别,又见长条到地时。

()

绯袍玉佩过长安,紫府琳庭引百官。

一代威仪非汉蕝,三成气象是周坛。

()

沙金海贝出西荒,桃竹橦华贡上方。

香象渡河来佛子,白狼槃木拜夷王。

()

河曲风烟古,天涯旅望深。津楼环日溆,碣石带云岑。

竹箭春添溜,蒲帆暝逗阴。岷源千万里,何处是江浔。

()

废刹临官渡,香台夜景澄。

僧言龙火焰,却是打渔灯。

()

帝里繁华歇,神皋岁月多。秦城依北斗,渭水象天河。

颓堞无遗土,惊川有逝波。丘陵沉霸气,松柏起悲歌。

()

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

白盐红锦多多载,危石高滩稳稳过。

()

烟霞万里开,鸿雁几行来。江近飞乌国,山高戏马台。

霜华沾旅服,霞影落仙杯。坐惜佳辰晚,斜春未拟回。

()

经帷当日表,讲殿直天中。

鹓鹭随多士,貂蝉列上公。

()

京兆推孙宝,郇瑕得智罃。才教烽火静,已见谤书盈。

梦断琼瑰水,魂归贯索城。故山闻笛处,松壑动悲声。

()

半夜风声似水声,五更春雨遍春城。

被提芳草茸茸暗,镜渚夭花灼灼明。

()

羁心厌漏迟,未晓命舟师。

树过如人立,帆开觉岸移。

()

北风吹海岸,拥沬聚银沙。去棹穿汀叶,归帆拂渚花。

鹅儿黄似酒,杨柳绿藏鸦。物色撩人醉,醉歌凌紫霞。

()

有美台中彦,怀予别思长。薄云随马首,落日送渔梁。

野燎山多黑,江秋荻已黄。摇摇愁转旆,宁用诉华觞。

()

中麓何山隐,青丘太岳东。藏书侔宛委,问道即崆峒。

鸾鹤烟云驾,乌蟾日月笼。相求天路迥,惟许谷神通。

()

桂枻兰泛碧漪,芰塍莲荡倒芳卮。

十三雁足传情遍,二八蛾眉度曲迟。

()

月仗云门五彩球,御前争赌最先筹。

须臾赢得西川印,便脱青衣拥碧油。

()

天驷粲寒芒,青腰骋素妆。珠帘银蒜白,金井碧梧黄。

汉署宵钟彻,胡庭晓角长。礼貂无暖色,坐待烛龙光。

()

仙居深紫府,旅望渺苍波。五夜劳魂梦,三年阻啸歌。

云心陶令远,秋兴杜陵多。鱼浦南风便,龙关一羽过。

()

明月清风渡两桥,相随百里不辞遥。

共怜话别无长夜,红烛清樽碧玉箫。

()

锦波澄霁色,丹楼生晚辉。江光二流暝,桥影七星稀。

犹明叔度火,未息文君机。南陌骖騑度,东城钟漏微。

()

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

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

()

巫山花已红,楚水波新绿。

两两浣纱人,照影斗妆束。

()

残灯光翳壁,斜月影穿帷。衰鬓难禁日,幽忧不寐时。

棘篱嗥夜犬,茅栋笑寒鸱。展转那堪说,呻吟强作诗。

()

稚子今朝是两周,新衣戏舞拜前头。

伤心孺慕声声切,母在重泉听得不?

()

风顺月仍明,扁舟半夜行。

鸡鸣问前路,已近九江城。

()

海滨宠柿趁春畬,江曲鱼村弄晚霞。

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

()

水寺霜钟起,山楼晓堞迷。长庚配残月,斜汉界晴霓。

犬吠声如豹,蝇喧听似鸡。老怀浑不寐,遥夕又新题。

()

工跳昭侯蚤,翾飞露女蚊。青蒲眠不稳,白羽挥徒勤。

南浦生凉月,西郊聚密云。星桥归思逼,力疾坐宵分。

()

天风与海水,鸣籁隔山闻。

半夜衣裳湿,清朝树树云。

()

久客高峣上,登楼眺望频。云连呈贡雨,花接晋宁春。

苏李诗篇盛,陈雷意气真。不逢刘会孟,谁识两仙人。

()

九折刺史坂,七擒丞相桥。沉黎汉原古,严道蜀关遥。

策马冰槽滑,乘橇雪泞消。我行再经此,感慨一长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