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早年苦学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贞迎英宗复辟有功,受皇帝宠爱,遭到在复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几次被诬下狱,后来英宗特诏让他回家。回家后闭门谢客,直到曹、石相继败死才开始买田筑屋,准备安度晚年。这时祝允明已经两三岁了,跟随外祖父徐有贞学习。徐有贞在乡里德高望重,苏州府学碑刻立石往往请他撰并书,也经常有人请他作墓志铭。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触到了不少人,时时受到熏陶。祝允明五岁,祖父祝颢辞职回乡。祖父虽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会谈,旁征博引,又常会开开玩笑,当时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祖父风趣洒脱的性格和生动的言谈给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禀赋很好,又有两位大儒的教导,所以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才华。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经能作诗,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十三岁时,外祖父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这一年吴门出了一位状元吴宽。两年后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廷试又得第三,吴门文人名声日大。祝允明青年时期发奋苦学,为的是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并书的《儒学兴修记》和撰写的《科第题名之记》,这对于祝允明来说就是压力和要求。眼看自己熟悉的师长一个个金榜题名,他也必须努力。科举除了读书外还要练好楷书,祝允明严格地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例如他二十八岁时用小楷书录一卷《唐宋四家文》。在卷末他自己认为前辈们往往书录古文上百,抄录一遍即能“得其大略”,所以他也学着这么做。这种口诵手录的学习方法对他的帮助很大。又如他二十七岁用小楷抄录了《庄子》中的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董其昌评为“绵里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书法三大家”(另两人为文征明和王宠)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祝允明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乡试中举
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华,因此当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后生一子,名续,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导。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书法老师,因此对吴门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祝允明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其中如沈周、刘珏、杜琼、吴宽、周臣、朱存理等都是苏州名士。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杨循吉为友,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经常一起作诗唱和、切磋书画,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怀才戏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后才华已经相当出众。请他撰写墓志、碑碣和求书画的人很多。他三十一岁就受聘为作《重刊王著作文集序》。刻书作序往往请名人,可见时人对他的看重。祝允明与都穆、文徵明、唐寅等常在一起创作古文辞。唐寅从小聪慧,也很早就出名。文徵明小时不很聪明,后来发奋学习,又得到沈周、吴宽、李应祯的指点,在文章、绘画、书法上进步很快。文徵明性格内向,文静而严谨。祝、都、文三人往往在唐寅的画上题句作文。
祝允明三十三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凭着自己的才学,祝允明很自信,认为进京考试,录取高第易如反掌。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祝允明中年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度过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游戏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表露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五十岁以后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结交唐寅
他在三十七岁时,二十七岁的唐寅与邻居张灵一起常常纵酒游玩,不好好读书。祝允明知道后特地去规劝,此后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读书了。他还把张灵收为自己的学生,在著文作诗或作书时,让张灵在旁边侍笔砚,因此张灵也进步很快。在那段时间里,苏州人称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为“吴门四才子”。他们都规规矩矩读书求功名。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二十九岁乡试第一,成了南京解元。依他的才华有希望在会试中夺魁。当时在朝中的吴宽在公卿间常常称赞他,使他名声传遍京城。第二年唐寅进京应试,因同行的徐经贿赂会试总裁程敏政家僮,科场作弊,牵连唐寅因而入狱。后来经吴宽的求情,才得以赦免。踌躇满志的唐寅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仕途无望,又引起夫妇反目,妻子与他离婚,跟中了进士的都穆结合。这几件事使唐寅的人生观产生极大变化,性格也大变。这时的祝允明与唐寅同病相怜。他们的思想由追求功名、经世治国而都转向了独善其身、游戏人生的态度。祝允明在《再挽子畏》诗中有“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之句。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后来自号“六如居士”,皈向佛门,而祝允明多署“枝山道人”,归向道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封建社会中文人的遗憾!
得仕求隐
五十岁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极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五十一岁时作了《闲居秋日》诗,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这些诗句在祝允明五十一岁后,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在他五十三岁那年,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连作了《泪》二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不平和惆怅。但此时他内心还抱着一丝希望。五十五岁那年谒选,总算得了一官半职,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第二年走马上任。兴宁县民俗不淳,社会秩序不好,有强盗常出山谷放火抢劫。祝允明赴任后很感叹,有诗句云:“道惠何曾惠,吉宁又不宁。”祝允明以礼待百姓,教育引导民风。对于强盗他施展计谋,设法在一个早晨捕获三十多人,从此县里比较安定。兴宁县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但祝允明并没有得上司的欢心,五十七岁那年冬天,因拙于催科秋税曾被停给俸米。这一年他奉命修兴宁县志,题名为《正德兴宁县志》。虽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这篇县志序的手稿却由行书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成为他传世中的珍品。祝允明身在兴宁做官,虽然政绩不错,但时间一长便生了归乡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场上看不惯积弊。作为一个有学养的文人,虽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却使他不能融入官场,这是一对矛盾。他的表弟在看望他时,他作诗饯别,诗句中便流露出这种心情。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他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祝允明六十四岁,在外祖父旧宅中筑了怀星堂安身。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在受尽世态炎凉后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祝允明异常悲痛,含泪为他作了墓志铭,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后来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又过一年,他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终年七十六岁。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两位师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阴影。他曾在病中,缅怀知友,不论少长、隐显、存没,各作一诗,计十八人,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怀知诗》十九首。惨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荡不羁,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
晚年生活
祝允明晚年经济状况不佳。他六十六岁那年,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况后,在书房中设置了蚕丝纸和上等笔墨,请他去,许酬索字。祝允明趁兴写了行草书《古诗十九首》,这是件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赞叹。后来刻入文徵明的《停云馆帖》。此时,祝允明虽隐于乡里,但书名大振,被公认为吴门书坛领袖人物。祝允明在他最后一年还写下了表述他书法观点的章草书《书述》,成为他为数极少的书法论著中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祝允明的书法很喜爱,因此在他去世不久,就出现了大量的伪作。造假者借此谋利,这给后人对祝允明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以他的外孙吴应卯学他的字最像,可以乱真,即使行家也难分辨。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这位书法领袖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道:“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诗文杂稿。《明史》本传称“著诗文集六十卷,其他杂著百余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为最有名。这是他除书法作品外的又一笔文化遗产。
首夏山中行吟。明代。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哭陆大参。明代。祝允明。 四海铨书失老成,两朝闺籍尚遗荣。达如子贡能从政,忧似希文最善兵。几度老貂新命夺,两宵幽鬼故冤平。文编谏草离离燄,付与机云续令声。
谢道士竹鹤斋。明代。祝允明。 仙房深锁白云间,君子胎仙共一山。千个虚心雍伯玉,一丸浮顶葛洪丹。瑶台霜莹箫声迥,珠阙风微羽驾閒。我欲移家鸡犬畔,只疑灵境未容攀。
咏公馆花木。明代。祝允明。 句曲酴醾溧水桃,溧阳孤柏倚风高。家园几树桑和柳,何事令人梦想劳。
寓黄轻车宅雨夜禁直归因戏赠。明代。祝允明。 黄昏冷雨湿金鞍,鞮箙提巡绕禁銮。星散羽林霜气肃,天临华盖夜光寒。鄂君去后衾犹薄,京兆归来黛已残。知有游人卧斋阁,一般飞梦出长安。
依韵奉和(四首)。明代。祝允明。 谪下司花小吏身,芳菲国里散精神。轻红重绿争妍媚,少个蜂王未当春。
沈徵君遇小景 其二。明代。祝允明。 净壁虚亭杨柳青,阑干白祫午风轻。披残一卷黄庭诀,不见人声有鹤声。
题人园居。明代。祝允明。 未必丘樊好,幽居趣自深。迟行避小草,高卧托乔林。抱灌惟知瓮,挥锄不见金。问渠终岁里,曾有惜葵心。
钱园桃花源。明代。祝允明。 落英千点暗通津,小有仙巢问主人。狂客莫容刘与阮,流年不管晋和秦。桑麻活计从岩穴,萝兔芳缘隔世尘。只有白云遮不断,卜居还许我为邻。
答钱二。明代。祝允明。 病喉少日兼辞酒,养性经年不看花。君问情怀看此纸,新诗字字学唐家。
秋宵苦雨。明代。祝允明。 井上梧桐阁上钟,林间乌鸟草间虫。与君尽是凄凉伴,若伴愁人最是侬。
挽都良玉。明代。祝允明。 曾为瓜圃平生传,今读东阳哭死诗。彫谢不禁前辈叹,风仪长系后人思。林猿惊上新华表,鸥鸟来衔旧钓丝。轩冕知非公素愿,凤毛方占上林枝。
登千佛院塔。明代。祝允明。 八面青红倚碧天,窗中列坐万金仙。排云欲挽三茅袂,拊槛惭升八部肩。尽讶入檐奇影倒,应知出世法门偏。诗题漫道游观胜,只得尘劳一饭缘。
述行言情诗 其九。明代。祝允明。 七世美仁里,八叶通德门。五教植本始,百行郁华文。仁义日可见,金玉作庸言。鸡鸣绳准出,举足宫徵存。厚趾靡颠丘,长津从冽原。何为末受者,卑垢辱华先。
宿摄山栖霞寺三首 其二。明代。祝允明。 泉洞迷藏草没梯,倚岩千佛坐高低。叠襟山色周回峭,隔树江声隐映齐。宋刻梁文江令笔,龙蟠龟戴上元题。栖霞只是枯禅宅,尔许头颅向里栖。
过郑六。明代。祝允明。 欲作春风上国游,寻君东海话离忧。烟波自剪西窗烛,丝管醉眠何处楼。五夜不逢黄宪面,百壶那解长卿愁。平生国士青君眼,老矣犹能一笑酬。
途中即景。明代。祝允明。 地迥景逾胜,数程无市人。隔篱花脕腆,临水树精神。村犬随船吠,沙禽见客亲。渐看明月上,夕韵想更新。
早春江行。明代。祝允明。 五十六年行役身,又漂萍叶及初春。柏灯向壁吟残句,江雨敲窗梦故人。莺啭上林空倚醉,月生南浦几伤神。还家想得儿童笑,毛发苍浪绿绶新。
赠江秀才。明代。祝允明。 三日芳兰入座薰,欲将心事为论文。仙囊古玉餐无诀,官市新醅饮便醺。已羡雄飞难久伏,每嗟同调易离群。茅峰蒋阜无多地,未拟相思咏碧云。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 其二十七。明代。祝允明。 吟诗写画似参禅,不向他人被里眠。生公堂前点头石,天平山上白云泉。
述行言情诗 其二十三。明代。祝允明。 浮名虽或就,夙尚乃弥坚。漆雕有风期,恒虞终邈然。英游并汇征,予犹畏争骞。兹辰更不伸,蚇蠖盘黄泉。因知随时义,圣谟固昭然。
送张掌教致仕归临江。明代。祝允明。 青眼摩挲醉袂分,那堪客里别夫君。风情好似陶彭泽,官职常如郑广文。渝水晚沙眠宿鹭,蒙山老树映归云。虚堂索句昏钟静,宦海潺湲想未闻。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 其二十三。明代。祝允明。 秋水浮船五尺深,也无情事到讴吟。十年荡桨无人问,却有飞鸿识我心。
惠州西湖。明代。祝允明。 西寺东城两幅图,长虹脊畔小浮屠。杭州惠郡都游遍,醉眼时将作石湖。
吴镇小笔。明代。祝允明。 树欲化龙先带雨,泉将归海已如涛。直恐化人移幻境,莫誇墨沈与霜毫。
赠邢奎。明代。祝允明。 襟怀洒洒气飘飘,游遍名都岁月遥。花暗燕台春走马,月明淮浦夜吹箫。华颠相对旧盟在,笑口一开尘虑消。更喜儿郎皆孝秀,入厨甘旨足渔樵。
家藏高尚书松阴落涧图。明代。祝允明。 倚壑高松一万株,拂岩飞瀑氎巾铺。白龙隐映苍龙舞,山气虚兼水气濡。净壁沈沈悬瑀佩,空堂隐隐奏笙竽。平生负得匡庐约,幸拜尚书赐不孤。
述行言情诗 其八。明代。祝允明。 先人备百行,为仁乃其基。至诚动万物,大孝敷弘规。慈爱无等伦,日月洞肝脾。岂惟天止性,在三道兼师。母氏既圣善,孝敬极壸彝。坤仪绝振古,直当任姒期。喣乳帱载间,春秋望翔驰。
述行言情诗 其十八。明代。祝允明。 先人有高栖,遗我端居室。幸无丧志物,塞楹简编集。皇王植丕训,子氏张万术。闭关断来鞅,庶以究昕夕。
忆神妃。明代。祝允明。 不见瑶姬八载遥,依稀闻说返丹霄。灵云秀雨今何在,留与人间做寂寥。
卞将军庙。明代。祝允明。 瘦马城西步夕曛,祠堂翼翼护英氛。下马入门忙拜礼,行人说是卞将军。
金陵送徐子昭。明代。祝允明。 阊门虽不远,白下忽相同。仲氏金兰契,徵君木石风。抱琴登蒋阜,拖杖吊吴宫。拟下陈君榻,书囊又向东。
卢沟桥。明代。祝允明。 四海修梁秪有二,卢沟雄冠帝城边。下临窅窅疑无地,上接茫茫恐是天。紫蜺平飞通碧汉,白龙横卧破苍烟。牛车百两春雷过,愁压幽燕地轴偏。
寿徐瘦石大参七十。明代。祝允明。 邯郸枕里了功名,安乐窝中适性情。瘦石烟霞无尽藏,小山鸡犬亦长生。云间彩凤衔金简,花底青鸾度玉笙。我是橘中同奕者,定骑龙尾共瑶京。
北郊访友。明代。祝允明。 风物幽妍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家家黄土墙三尺,处处清渠竹数竿。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乾。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鹖冠。
悲秋 其二。明代。祝允明。 荏苒来鸿去燕期,骚人切切有相宜。汉宫新调初翻叶,素女哀音半破丝。欲赋心怀无那意,少咨时事未能痴。长风短雨时时过,为暑为凉不可知。
荅日本使。明代。祝允明。 日边来处几何时,闻说占申复到寅。遥仰北辰趋帝座,却经南甸驻行麾。诗名愧动鸡林客,禅谛欣参鹫岭师。回首山川浑渺邈,只看明月慰相思。
和吴文定诸公听琴联句。明代。祝允明。 座有嘉鱼膝有琴,今人高会古人心。已闻古奏来盈耳,更缀华篇作赏音。聘鲁雅评犹可识,在齐馀韵窅难寻。广陵不共嵇公绝,响逐儿郎鹤在阴。
送万寿恩住持碛砂。明代。祝允明。 东郭名区号碛砂,主持欣得大方家。苾刍不碍旁牵蔓,薝卜能开到处花。玄鉴杖头酬象马,归宗拳下辨龙蛇。真经古集充三藏,愿假翻寻助五车。
梅隐居。明代。祝允明。 平生不识人间路,万树琼瑶锁竹关。刚为索诗城市去,杖藜今始出孤山。
戏作口号。明代。祝允明。 道惠何曾惠,言宁又不宁。一春眠里过,三日水中行。坡老荔犹涩,陶公酒未成。哥哥浑不顾,枉费万千声。
送姜梦宾 其二。明代。祝允明。 矫矫温州牧,清声范史云。当时称大老,今日有夫君。德用玉为器,胸盘锦作文。志行朝野庆,我独叹离群。
丙子重九戏题。明代。祝允明。 行年五十壮游肠,几把他乡作故乡。万里一身南海畔,客窗独看雨重阳。
夏日城南郊行。明代。祝允明。 古县周遭景物环,政虽多暇倦跻攀。偶因送客乘时出,却得浮生半日閒。频过水边仍有竹,忽当林断远逢山。但教到处情如此,瘴海无妨缓缓还。
怀知诗 王文学履吉二首之一 其三。明代。祝允明。 七十看花岁已残,始怜梅蕊照衰颜。河清可道遭逢易,驾俗深惭会合难。锦绣段间藏黼黻,骊龙珠抱媚江山。欲留光彩无穷事,心绪悠悠竹素间。
咏床头剑。明代。祝允明。 三尺青萍百鍊锋,流年三十未开封。藜床且作书生枕,只恐中宵跃卧龙。
杂题画景三十一首 其二十二。明代。祝允明。 阔屦宽袍顶不巾,天和拍拍面浮春。横拖杖子前山去,知是人间不吏人。
述行言情诗 其六。明代。祝允明。 赫赫惟王父,自天拥英休。完德奠瑚琏,大积苞坟丘。敷言对清问,献纳襄王猷。宅忧秉大防,旬宣向闳州。冀方犹虞岳,懋縡腾诸侯。悬车耳顺岁,高烈方弸彪。
与吴大。明代。祝允明。 世事浮云几变更,邻居长听鸟嘤嘤。缃编俯仰閒今古,青眼摩挲老弟兄。树下送阄高啸饮,水边联袂细吟行。胸中三十年来气,终不销沉负友生。
喜友人过访。明代。祝允明。 每寻云外信,喜见案头题。驽驾吾当北,蛾眉今在西。风开横海翼,霜劲踏秋蹄。二十年来道,华颠幸不迷。
过林头看修竹数里不断甚爱戏题。明代。祝允明。 五寸冲牙文八矛,装成十万绕林头。莫欺楪子兴宁县,一半人家千户侯。
上元日喜晴柬董博士及诸秀才。明代。祝允明。 三月恒阴待此晴,灯辉晨映日华明。便趋东郭朝龙驭,又向宾筵听鹿鸣。箫鼓儿童聊祝岁,犁锄父老喜深耕。云师雨伯休重恼,欲共温泉祓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