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

轶事典故

修建长城
  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这样戚继光再次来到他年轻时曾经戍守之地,直到万历十一年被调往广东。这十几年时间,他为明朝长城防御体系的最终完善以及抵制蒙古族入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虽然到弘治、嘉靖年间长城也都有所修筑,但过于简单。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则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
  戚继光修建的长城由城墙、敌台、墙台、烽火台、关城等几部分组成。他巡行塞上,经过仔细考察,认为这些边墙不仅低薄,而且颓废较多,根本无法阻遏蒙古人的武装袭击。而且在旧长城线上虽有一些砖石小台,但这种小台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没有地方贮存军火器具,敌军只要登高发矢,台上守军就很难固守,不利于战斗。于是他上疏言道:“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于是自隆庆三年起,开始了艰巨的修墙、筑台工程,戚继光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他将城墙分为一、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城为三等边墙,要冲地段一律包砖,严禁任何偷工减料现象。在城墙垛口下的宇墙上以一定的距离及地势情况设置了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侧城墙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强了防卫能力。

修建空心敌台
  在加固城墙的同时,又修建空心敌台。所谓空心敌台分为三层:基座、中空及顶部楼橹。在戚继光所著《练兵 杂纪》中对空心敌台有这样的记载:“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间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
  墙台是齐墙而建的平台,上面也可以放置军械、粮草等物品,并且可以协助敌台攻击来犯的近敌。烽火台与敌台密切配合,形成一定的传烽路线,一遇敌情,举烽鸣烟放炮,迅速地把情况传递到蓟镇防线。而关隘处建筑的城堡,在战时守兵登城打仗,平时则可在城门设卡盘查过往行人。一时间在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的两千里防线上,长城随着地势蜿蜒起伏,加之疏密分布的敌台、烽火台、关城等建筑,高下相间,蔚为壮观。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南征倭寇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台州之战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福建之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兴化之战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

  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仙游之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北御鞑靼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戚继光到任后,时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继光前破吴平有功,进封为右都督。时北蛮子侵略青山口,戚继光引兵将其击退。

  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

  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

  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名将陨落
  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戚继光的诗文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边草一作:边月)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

四瓜犹畏摘,两瓜更何如!一摘瓜分半,再摘蔓且除。

家家有南亩,毋使妇人锄。

()

朔庭喜见战尘收,石洞思从大士游。

不道受降唐节度,何如奉使汉通侯。

()

五兵不治隳军容,却将艳色下深宫。君王计在弭强胡,非干错画丹青图。

胡儿得意跨马去,烽火依然暗边树。单于无端强调笑,汉家天子恩未报。

()

北去南来已白头,逢人莫话旧时愁。空余庾岭关前月,犹照渔阳塞外秋。

()

海上昔传有侠士,二十年来竟谁是?鹖冠赴难风尘里,九塞三山八千里。

伤心泪洒将军坟,滦水无声低暮云。呜呼夜台闻不闻,先生义气高人群!

()

久忆池亭胜,今来览物华。松篁开晚径,鸟雀浴晴沙。

地即谈玄宅,人疑辋水家。独怜幽意惬,不惜醉流霞。

()

嗟乎,塞垣将校殊堪伤,闻之凄楚彻肝肠。于今满眼遍痍疮,谁为穷边独沾裳?

莫讶反复还摧藏,移桡吕梁驰太行。古来人情元靡常,何况琼簪铁裲裆!

()

我爱将军树,谁同国士忧。沧波回远寇,极岛认归舟。

风堕钧天乐,云横卧月虬。抚君频极目,西北有神州。

()

暮霭初收火树悬,银河万丈遥相连。繁星丽千门,明月当华筵。

高堂簇绮罗,宝炬开金莲。鳌山掩映城不夜,昆仑顶上人如仙。

()

春拥油幢出远山,十年三到白河湾。生平自分无骸骨,却是人间有玉关!

()

无终有国已难寻,洞口谁为梁甫吟?一片白云飞不去,徘徊似识主人心。

()

翠羽丹崖敞碧天,飞来风雨不知年。肯饶寸舌呼余粒,惟有精神倚暮烟。

()

七日山中已烂柯,岂期再为道人过?年来鹤驭经多少,纵有无终奈尔何!

()

一团晴雪乱阶除,雨后名花入眼疏。春来春去天下似,不知何处是春居?

()

莫唱骊歌傍碧浔,肴言何处忆知音?那能载去颠毛否,莫古湖光识苦心。

()

万石嵯峨秋色深,居然天险待登临。防胡莫问当年事,惜别堪怜此日心。

()

满前貔虎换龙蛇,上谷文星傍建牙。一出罗浮多少日,早将名姓播中华。

()

嫩绿园林雨霁时,纷纷红紫斗春姿。娇花总有东君护,若到开残亦下枝。

()

留京王气自天开,三署初逢载笔来。早慕玄熊平水土,至尊一日借君才。

()

使君少负九州名,开府天津近帝城。六博似知忧国意,一轮红日掌中擎。

()

缃桃千叶正宜春,万里风尘叹此身。移向平章亭子畔,徘徊应忆武陵人。

()

浮世蹉跎易白头,毋令旧约负沙鸥。蚤知裘剑归山好,不傍风尘作远游。

()

少年结侠如君少,况复神楼旧业奇。松菊满庭归正好,春鸿回首慰相思。

()

把酒仙舟个怆神,钓鳌君去大江滨。白云红叶看无际,何处千峰是七闽。

()

燕越烽烟二十春,一朝病集未闲身。忽来窗外黄梅雨,又送新愁到耳频。

()

边愁隐隐上颠毛,肺病那堪转侧劳?惟有空庭一片月,漫移花影护征袍。

()

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一夜零霜侵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

病骨嶙嶙强自撑,每从马革问余生。而今万里无烽火,不用灵符辟五兵。

()

曾嗟雁唳越王台,何处分飞又北来!游子几时归故里,年年秋影落空杯。

()

乱后遗黎始卜家,春深相与事桑麻。绿云万顷无闲地,浪说河阳一县花。

()

客程车马集多贤,随处寻幽意欲仙。分石坐谈萝月里,却忘身世是惊弦。

()

清风名岭复名寺,往事依然动客悲。岭下年年驰驷马,何如节妇荐江蓠?

()

十里青青竹作围,连天山色欲西飞。不因国愤冲双鬓,便与支公老翠微。

()

花事蹉跎候雁催,江南三月送春回。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

()

何处舟横秋水中,道人家在五湖东。黄庭诵罢柴扉启,一片飞云护药笼。

()

勒马游乡乡思催,十年不上望乡台。明时愁负余双鬓,谁问陵阳三献来?

()

令威一去几千载,瑶草萋萋华表闲。不为采芝迟海外,还逢化鹤到人间。

()

细雨霏微春又深,买花声度绿杨阴。劳人不会东风意,分得红桃似赤心。

()

经时涉塞意难论,乍见春风入烧痕。不道平章亭子畔,数枝红药向人繁。

()

当时虎符臣,千载羊裘友。试看元勋台,何似山祠久。

()

寄书向知己,不解作家音。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君心。

()

狂胡初款塞,飞诏出云中。自古绥戎策,应难此日同。

()

云护千峰起,烟消百顷开。夫容映秋水,不减美人才。

()

王者原无外,残黎莫隐忧。已闻兵马诏,相继下深秋。

()

半溪晴日衔疏柳,无数秋山入小楼。谁伴主人一潇洒,滩头钓石石头鸥。

()

茫茫辽海无鳞羽,戍客寒深妾怨深。何处少年吹铁笛,愿风吹入阿郎心。

()

庙枕清泉不记秋,当年灵气一时收。谁人更识为霖意,门掩松杉落日愁。

()

楚雀声中感慨深,邮亭午梦苦相侵。院幽昼永无人到,啼罢槐阴过柳阴。

()

道远情劳客散时,双旌何事又相迟?珠江共楫凌江返,宦海同缘别海悲。

胜境相携伤去住,联舟唱和惜分离。骊驹歌罢家何处,直借高风到嵎夷。

()

一簇敲风百炼成,中宵惊起玉关情。总然用尽檐前力,应是无心为利名。

()

东泛江流逆更狂,宪旌千里送归航。百年义重看云外,匝月情同去水长。

楚粤天分伤把袂,舟车地迥动离觞。应知意气凌今古,便到蓬莱亦未央!

()

六月园林意自凉,纷纷开落住时芳。莫招仙子层霄远,且傍佳人舞袖狂。

鸥鹭沙头原有侣,鹓鸾天上自成行。宰官若问山中况,日日清风薜荔床。

()

五岭山头月半湾,照人今古去来还。青袍芒履途中味,白简朱缨天上班。

烟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熟,却把梅关当玉关。

()

九曲河流返汉槎,蓬莱原有野人家。堪伤地僻虚谈麈,总是山高障落霞。

花发旧林春自足,醉来清夜月遍赊。尚知造化犹怜拙,孤屿仍留篆鸟沙。

()

佳人负红颜,家在白茅渚。独怜形影时,东风一延伫。

()

丛林凝雪时,琼花耀长路。忽忽来羲和,依然见枯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