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1516年-1555年)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杨继盛担任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时,他的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以及疏园圃、核户籍等举措,开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1、创书院、置学田:
狄道为汉、藏、回等民族杂居之处,其子“西番回子,俱习番经,通不读儒书”。杨继盛到任后,一改往昔谪官多静坐不理县事的习俗,决定从教育入手,以改变狄道文化落后的局面。 他首先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学习之所,将门生贽礼并俸资所余,于东山超然台盖书院一区。其次,又在圆通寺设馆,募番、汉童生读书者百余人,聘教读二人指导学习。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取得了教育的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让、敬长上,出入循礼,其资质可进者三十余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礼,弃番教,举忻忻然…。”
为解决府县生员的生活问题,杨继盛多方筹措款项,购置学田二千亩。款项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筹部分,包括所得俸银并“鬻所乘马,出妇服装”的收入;二是清查户籍后的余粮,经请示上级后留用以置地。所购得的这些学田,一千亩由生员分种,一千亩佃种于人,收成用于诸生婚丧祭的补助或遇年荒时分用。
杨继盛创书院、置学田,为临洮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他的付出在他身后得到了回报,迤明以降,考诸陇上进士名录,临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杨继盛开创之功。
2、开煤山、肃褐市:
狄道县西南80里有煤山。煤山地居锁林峡(即今黑甸峡),有两处可供采煤,一处在陕西,一处在地竺寺前。烧柴的供应主要靠藏民贩运,价格高于县城。县府多次派员与藏民协商未果,最直接是煤山开采后,将触动藏民的实际利益。
杨继盛了解情况后,利用自己的声望,主动请命前往疏通。他与同去的四人“到则先摄之以威,次惠之以赏,由是煤利以开”,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结褐”是边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嘉靖时,吏治已坏,官吏承差和书吏动辄巧取豪夺,或减价和卖,或以杂物易换,致使织褐者不得其价。一些以织褐为生的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故有号泣于道者,有求死于河者,”这种流弊为害甚烈。
杨继盛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公出告示禁止公差人员购褐,由上司定价后交给县府办理,以杜绝公差减价易换的舞弊行为。过了一段时间,巡按派人到狄道购褐,杨继盛不留情面,将差人拘禁起来,后经府掌印官说情才罢休。这件事情在官府中引起了强烈震动,各上司再也不敢派人来购褐了,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3、及疏园圃、核户籍:
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经狄道县境,经多年沉积,形成了自南而北的狭长谷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狄道城西一带,多年来以种蔬菜为主,各户的园圃也连成一片,从而为县民生活提供保障。但多年的灌溉导致水渠的淤塞,蔬菜的产量逐年下降。杨继盛及时招募各园户予以疏通,使其得以恢复往年的规模,灌溉面积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狄道县征收粮草,没有正规的官府文册,只有书手的旧簿相传。征收粮草仍以旧簿为准,导致了“富者实减而贫者反增富者纳轻而贫者反重”的严重后果。为扭转这一局面,杨继盛将掌管私簿的手书召集起来,先算各户的总数,次算一县的总数,往日的弊端便暴露无遗,粮草数量比原来反而多出30石。杨继盛在确查的基础上,将应征粮草的轻重分为三等,按各户拥有的土地均摊,使从前游移于其间而得利者无隙可乘。
户籍核查多出的30石粮草,杨继盛并没有隐瞒,而是如实上报。经过请示上司批准,这些多余的粮食用于购置学地。他的意义不仅在于此事本身,而在于它即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后顾之忧,使狄道的吏治有迹可循,也使它的教育事业得到有力支持。
刻苦勤学
杨继盛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十七日(6月16日)辰时生于直隶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县)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时,其母曹氏早逝,其父杨富另娶。继母陈氏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读书,很是羡慕。因而对他的哥哥说,请求能够跟从塾师学习。哥哥说:“你还小,学什么?”杨继盛说:“年纪小能放牛,就不能学习吗?”哥哥将这些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牧牛。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乡试中举,此后曾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祭酒徐阶颇为欣赏他。
从师习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十二岁的杨继盛参加会试,中第三十八名。随后在殿试中二甲第十一名,成丁未科进士。六月,杨继盛担任南京吏部主事。到任后,考功司郎中郑晓对杨继盛颇为赏识,常常向他传授“居官守身之道与夫古今典故”。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杨继盛跟从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深思乐律的学问,亲手制十二律,吹奏时声音均极和美。韩邦奇大喜,将自己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从此杨继盛更加有名。
力劾仇鸾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十五岁的杨继盛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蒙古首领俺答汗数次带兵入侵明朝北部边境,奸臣严嵩的同党、大将军仇鸾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疏章呈入,明世宗朱厚熜颇为心动,将这个建议下发由仇鸾、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兵部侍郎聂豹、张时彻讨论。仇鸾攘臂相骂说:“这小子没有看到敌寇的厉害,应当将他撤职。”诸位大臣于是说派遣的官员已经走了,这件事难以中途废止。朱厚熜还在犹豫,仇鸾又进宫密疏。朱厚熜于是将杨继盛下诏狱,后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
治理狄道
狄道地区番人与汉人杂居,文化落后罕知诗书。杨继盛在狄道期间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发煤矿、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称他为“杨父”。等到他离开时,“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
直击严嵩
杨继盛被贬一年后,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朱厚熜知杨继盛有先见之明,再度起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当时严嵩当权,恨仇鸾侵犯自己,心中高兴杨继盛首攻仇鸾,想骤然使杨继盛显贵,又将杨继盛改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但杨继盛憎恶严嵩超过仇鸾。而且想起被谪籍后,一年内连迁四职,便考虑如何报效国家。当时唐顺之曾劝说他“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上任刚一个月,就草拟奏章弹劾严嵩。斋戒三日后,杨继盛在元旦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其“五奸十大罪”。奏疏呈入后,朱厚熜已发怒,严嵩看见其中有召问二王(裕王朱载垕、景王朱载圳)的话,高兴地说可以指此为罪,便暗中向朱厚熜进谗。朱厚熜更加愤怒,将杨继盛下诏狱,诘问为什么要牵引二王。杨继盛辩解说:“不是二王谁不慑怕严嵩呢?”他在诏狱被廷杖一百。廷杖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杨继盛收入袖中。一位苗姓校尉也送酒一壶,劝他:“可以此吃蚺蛇胆。”但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苗姓校尉又说:“不要怕。”杨继盛回答:“岂有怕打杨椒山者。”于是谈笑赴堂受打。杖刑完毕后,杨继盛被关入刑部狱。家人所送的药物都被巡风官李天荣所截下。杨继盛“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提牢刘槚又将杨继盛转至条件更差的民监。幸得狱内外诸多人相助,才得以渡过难关。在狱中,杨继盛创伤发作,于半夜苏醒过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在朝审时,观看杨继盛的人堵塞了道路,都非常叹息,甚至为他哭泣。朱厚熜将杨继盛关入诏狱后,让刑部定罪。刑部侍郎王学益为严嵩党羽,他受严嵩的嘱咐,想以诈传亲王令旨的罪名将杨继盛绞死,郎中史朝宾坚持不同意。严嵩愤怒,将他贬出朝廷。刑部尚书何鳌最终妥协,像严嵩所指的那样定案,但世宗还不想杀杨继盛。严嵩本想将杨继盛杀死,但杨继盛在陆炳等人的保护下,在监狱之中存活三年之久。同年闰三月,杨继盛撰成《年谱》(《杨继盛自书年谱》)。
杨继盛的好友王世贞等人为他四处奔走求救,严嵩见舆论不容,本想上疏解救杨继盛,但在其党羽鄢懋卿及其子严世蕃等人的说服之下,决心杀死杨继盛。当时国子司业王材也在坐,争道:“继盛之死不足惜也。然关系国家甚大,老先生还当为天下后世虑。”但严嵩已决意杀杨继盛。逢严嵩的党羽赵文华送来对闽浙总督张经等人的论罪奏疏,严嵩在这份奏疏之后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世宗在阅奏时并未注意,便草草同意处刑。杨继盛的妻子张氏伏阙上书说:“我的丈夫杨继盛误听市井之言,还习惯于书生之见,于是抒发狂论。圣明不即加戮,使从吏议。两次经过上奏被审判定罪,都承受皇上的宽宥之恩。现在突然阑入张经的疏尾,奉旨处决。我仰望的只有圣德,草木昆虫都想得到处所,岂惜回首一次,下察沉冤。倘若因为罪重,一定不可赦免,希望立即斩臣妾的首级,来代替夫君受诛。我的丈夫虽然远御魑魅,必能战死疆场,来报效君父。”严嵩将此书扣下不奏。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杨继盛与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杨继盛临刑前,将自书年谱交予其子,并作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互涕泣传颂此诗。张氏不久后便殉夫自缢。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杨继盛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即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倒台,其子严世蕃被斩首。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于两年后凄惨死去。
死后褒赠
隆庆元年(1567年),即杨继盛死后十二年,明穆宗朱载垕继位,抚恤直谏诸臣,以杨继盛为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予以祭葬,并任命他一子为官。
隆庆二年(1568年),直隶监察御史郝杰在保定百姓的要求下,上奏道:“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以做永久的纪念,请求批准。”朱载垕很快批准,并定名为旌忠祠。
陈平山鹊噪诗以此答之 其一。明代。杨继盛。 恶事先传应早避,喜来不报亦何伤。平生最爱鸦声好,野鹊毋劳噪夕阳。
送刘苏涯乡兄考绩北上。明代。杨继盛。 春树苍苍春浦晴,红亭黯黯送霓旌。留连鸟语怜人别,荏苒杨花共酒倾。桃坞雨余香气合,锦江潮尽浪痕明。烟浮晓巘巑岏碧,霞逐征帆缥缈轻。牛渚曲通瀛海泽,缑峰迥倚秣陵城。月高鸥在镜中宿,溪涨樯疑天际行。牛野分星惊太史,燕云如幕覆神京。枫宸报政恩波润,椿座称觞彩袖轻。知己渐随流水远,离愁端与削山平。论交每惜松颜落,折柳应悲雁序更。旅病偏因归客剧,梦思秪为故乡生。送君惟有东风泪,点点沾巾无限情。
陈平山鹊噪诗以此答之 其二。明代。杨继盛。 好音惟恐隔深树,一听恶声共弹罗。啼鸟亦知随世变,鸦鸣何少鹊何多。
因前作谕鸦鹊 其一。明代。杨继盛。 宇宙到头俱梦幻,生人何必叹云泥。疏狂见惯荣枯事,鸦鹊从今俱慢啼。
因前作谕鸦鹊 其二。明代。杨继盛。 可厌老鸦常折翅,依人喜鹊亦空啼。长安公子多飞弹,且向云山深树栖。
送张观海分教偃城十韵。明代。杨继盛。 相知每恨未相识,闻说远游情更亲。晓日初分温室树,文风先度偃城闉。稀微残月明霜剑,密羃孤烟逐晚尘。野鸟迥随征旆没,客袍犹带曙光新。东观海气冲晴汉,南望嵩云接紫宸。避俗秪应求吏隐,此行原不为家贫。河阳桃李蓓蕾合,洛渚鱼龙变化均。毡榻谩劳悲冷局,清朝亦自重儒臣。心旌摇落悬双泪,守拙支离愧一身。君爱寒官侬爱死,古来天地几痴人。
苦阴雨。明代。杨继盛。 云黯黯兮郁愁结,雷隐隐兮哀怨绝。雨潸潸兮血泪下,水泠泠兮悲声咽。鸟乱啼兮怜人苦,花零落兮谁是主。欲入深兮无永穴,欲高飞兮无翰羽。扪胸问心心转迷,仰面呼天天不语。混宇宙兮不分,蔼烟雾兮氤氲。西风起兮天霁,挂远树兮夕曛。聚还散兮暮云平,晦复明兮日初晴。何时回怒兮天王圣明。
题梅轩号。明代。杨继盛。 江南有梅不见雪,冀北雪多梅花稀。惟有中州风土好,梅花雪花相映晖。孤根深托云石里,天与清香岂偶尔。不向春光藉艳阳,宁随上苑争桃李。老干雪铺翻助清,层冰万丈影涵明。幽姿皎皎尘埃绝,琴瑟逼人冷气生。万树丛中呈淡妆,百花头上吐寒芳。翛然远峤轻风起,吹落乾坤草木香。一枝洁素羞粉白,娟娟月姬着新裳。一枝黄萼梁园发,攒金缀粟色微茫。一枝朱英丹换骨,错认夭桃带浅霜。一枝紫蕤蕾初破,晓霞飞落绯衣傍。一枝同心并头开,晴沙酣睡双鸳鸯。疏影笼月,瘦骨插天。劲稍穿石,枯隙藏烟。莺蝶不相识,风雨更媥妍。冰葩冻蒂应难落,一任凄凉羌管弄前川。古瘦清香原太始,品题群花更无比。一段幽闲惟自知,岂容凡眼窥红紫。羡君孤梗迥绝俗,梅花如人人如玉。得意移来轩后栽,松竹交映惬衷曲。樽酒相看花解语,似促早上金门去。商家正须和羹材,休为花神滞野墅。花落结实调鼎春,烹来端可荐枫宸。惟愿分种千万山,以解苍生万斛之渴尘。
至日早醒偶成。明代。杨继盛。 梦里忽闻长乐钟,自惊误却上新封。觉来月照西窗白,寂寂柝声杂晓舂。
刘司狱考满索诗口占以赠之。明代。杨继盛。 报最归来宠命新,问君何以答枫宸。闲中检点案头簿,三载平反多少人。
微雪有感。明代。杨继盛。 都城夜半初飞雪,台省应多祥瑞诗。眼底饿夫寒欲死,来年总稔济谁饥。
五岁儿入视遣归不去同宿数夜有感。明代。杨继盛。 良知好向孩提看,天下无如父子亲。我有乾坤大父母,孝情不似尔情真。
怀鹤峰东城因寄 其一。明代。杨继盛。 屋梁落月应怀我,春草池塘更梦谁。记得别时悬泪眼,佯为笑语怕相思。
怀鹤峰东城因寄 其二。明代。杨继盛。 久惜离群恨见迟,谁知相见倍相思。从今忆弟休怜弟,又恐别时胜此时。
闻有送赠与中官方士而起用者因遣祈雪秪风不应 其一。明代。杨继盛。 再入天台云浦开,金丹一粒脱凡胎。逼人岚气浮眉宇,闻自神仙洞里来。
闻有送赠与中官方士而起用者因遣祈雪秪风不应 其二。明代。杨继盛。 风卷寒云落照斜,郊原无日不飞沙。可怜万里琼瑶雪,化作银杯散宦家。
次梅轩韵。明代。杨继盛。 一点丹心一点忠,竹花难入万花丛。年来不见青松友,独喜晴梅相映红。
题郭剑泉岁寒松柏卷。明代。杨继盛。 君去霜台无御史,君来秋省有刑官。百年节操惟松柏,休负当时旧岁寒。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六。明代。杨继盛。 六饮将酣豪兴多,仰天长啸奈吾何。片云忽暗楼头月,只欲凌虚一拂摩。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七。明代。杨继盛。 七饮相关乐趣多,风吹万籁尽笙歌。区区怀抱俱春意,笑尔高秋奈我何。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九。明代。杨继盛。 九饮浑忘披翠蓑,圣明恩厚复如何。酿成四海合欢酒,欲共苍生同醉歌。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八。明代。杨继盛。 八饮还惊饮量过,疏狂成癖竟如何。纵然痛饮珍珠酒,为却愁怀愁转多。
赏功喜作。明代。杨继盛。 踏碎塞城谁问罪,深居台阁亦加封。圣明恩阔同天地,不论无功与有功。
见山 其二。明代。杨继盛。 万里风烟何日尽,百年宇宙几人闲。春来应有桃千树,休认天台作故山。
观新历。明代。杨继盛。 凤历初看小雪时,百年甲子只须臾。回头往事浑如梦,识破尘寰半局棋。
见山 其四。明代。杨继盛。 云烟收尽酒卮间,风静一帘明月闲。不解红尘寻远壑,漫将诗思傍青山。
见山 其三。明代。杨继盛。 市朝自有武陵趣,一息无心一息闲。得意不须登华岳,樽前卷石亦青山。
夏午睡胡敬所年兄因见教作此和谢 其二。明代。杨继盛。 一息若存还报主,万年不死是吾心。于今秖合昏昏睡,笑杀当时勋业人。
狱中红苔。明代。杨继盛。 寒柝凄凄哀怨绝,阴云黯黯郁愁结。西风满地苔痕红,尽是渭囚冤泪血。
夏午睡胡敬所年兄因见教作此和谢 其三。明代。杨继盛。 疏懒百年还旧癖,功名此日负初心。本来面目频频照,恐落寰中第二人。
读易有感。明代。杨继盛。 眼底浮云片片飞,吉凶消长只几希。自从会得羲皇易,始觉前时大半非。
题残菊。明代。杨继盛。 万树红芳带露残,独怜黄菊对霜看。东君不与花为主,一任西风落砌寒。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一。明代。杨继盛。 一饮初歌第一歌,乾坤万物属中和。醉乡能发天然乐,况复幽人情兴多。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二。明代。杨继盛。 二饮停杯歌二歌,西风短发任婆娑。四时佳兴俱堪赏,谁道当秋百感多。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三。明代。杨继盛。 三饮幽人发浩歌,百年风月属予多。此身不是乾坤蒂,留我苍天欲若何。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四。明代。杨继盛。 四饮须听第四歌,傍人休笑醉颜酡。曾经雪浪翻天涌,风落杯中漫起波。
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其五。明代。杨继盛。 五饮起来鼓缶歌,万年宇宙一红螺。闲中看破盈虚壳,聚散浮沈总太和。
扬子江望焦山。明代。杨继盛。 杨子有心涉扬子,椒山无意合焦山。地灵人杰天然巧,彷佛神游太古间。
风送榆钱入户。明代。杨继盛。 三月不知春色暮,重门深锁贯城寒。东风错认王候院,误送飞钱落枕单。
同门生五十人游卧龙山寺。明代。杨继盛。 出门已觉精神爽,况复阳回宇宙清。野树含烟迷寺迥,晴山披雪倚云明。
闻筑外城 其一。明代。杨继盛。 万里河山俱帝业,如何谋计只神京。备边自是千年计,塞外谁人筑五城。
闻筑外城 其二。明代。杨继盛。 病急须从标上治,如何缓处用工夫。庸医费尽箧中药,待得良医药有无。
夏午睡胡敬所年兄因见教作此和谢 其一。明代。杨继盛。 逐日课程惟有睡,百年勋业本无心。圣君赐我安闲地,好做羲皇世上人。
立春和平山韵。明代。杨继盛。 残雪禁春亦不迟,晴烟送暖入帘帏。香飞别院梅初发,影过新痕日渐移。风卷寒云山曝画,晴归庭树鸟吟诗。年来疏懒涩佳句,欲报琼瑶愧项斯。
送徐龙湾审录江南。明代。杨继盛。 寥落云司庭半虚,有功此去更何如。西台月下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寒雁不堪云暝夕,秋风况是叶飞初。秣陵若遇相知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有感。明代。杨继盛。 短鬓娑婆乌布巾,分明天地一狂人。忧时泪应笙歌落,报主心希宇宙新。寇贼共传知有我,孤危不死岂无神。寥寥勋业将蓬鬓,虚负当年献纳臣。
送李东明审录北直隶。明代。杨继盛。 怅望霓旌拂曙晖,嗟君此去故人稀。南山判草更谁易,北极恩光伴尔归。晚树喜承新雨露,春风醉舞旧斑衣。汉廷此日须元礼,早促仙舟赴帝闱。
和赵兵马海壑韵。明代。杨继盛。 残魂零落又经年,尽日凄然掩泪眠。啼鸟似怜人寂寂,空楼独对月娟娟。死生浪寄乾坤外,勋业虚思泰岳巅。还草万言书欲上,踟蹰何处是尧天。
送张对溪之任庐州。明代。杨继盛。 我期玄素回天力,何事赤符此日行。几度为亲焚谏草,百僚忌尔着时名。莺啼晴树秦烟暮,旌拂庐云曙色明。若遇超然同志问,为言终不负平生。
小儿索余画骑马官因索诗随吟父子问答口号。明代。杨继盛。 我已因官累,尔何又爱官。街前骑马者,轰烈万人看。
元旦狱中自制弃纸灯笼狱卒以无文彩索诗赋此 其一。明代。杨继盛。 风蹴水晶碎,彩联珠翠浮。何如皎皎月,是我大灯球。
元旦狱中自制弃纸灯笼狱卒以无文彩索诗赋此 其二。明代。杨继盛。 有月何须烛,无云不怕风。借谁竿百尺,光照九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