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主要成就

概述
  晁补之少时即受到苏轼知赏,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晁补之19岁时(《宋史》本传云时年17,误),从父游宦杭州,观览钱塘风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于是写了《七述》一文。此时,大文学家苏轼正做杭州通判,喜欢杭州美景,欲作杭州赋。晁补之以《七述》谒见苏轼,苏轼“读之叹曰:‘吾可以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宋史》本传),具体原文为“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胡仔在《苕溪渔隐坐话前集》卷五十一中则特别提出:“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共所长,辞格俊逸可喜。”

诗歌成就
  晁补之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其诗善学韩愈、欧阳修,骨力遒劲,辞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今存词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而绮艳语较少。有的篇章气象雄俊,追步东坡,如《摸鱼儿·东皋寓居》、《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等篇,词气慷慨,笔如游龙,为后来名家所竞效,有人认为亦是辛弃疾词所本。晁词时有健句豪语,如“牙帐尘昏余剑戟,翠帷月冷虚弦索”(《满江红·次韵吊汶阳李诚之待制》),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
  他的诗风与张耒接近,而且以乐府诗见长。他的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豆叶黄》:蒹葭苍,豆叶黄,南村不见冈,北村十顷强。东家东满箱,西家未上场。豆叶黄,野离离,鼠窟之,兔入畦。豕母从豚儿,豕啼豚咿咿,衔角复衔箕。豆叶黄谷又熟。翁媪衰,?糜粥。豆叶黄,叶黄不独豆。白黍堪作酒,瓠大枣红皱。豆叶黄,穰穰何朊朊,腰镰独健妇,大男往何许?官家教弓刀,要汝杀贼去。这是一幅农村的风俗画,它画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负担的沉重。另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芳仪怨》,是写南唐后主李煜的妹妹入宋后嫁孙某,又在宋辽战争中被辽圣宋所掳,封为芳仪的悲剧:“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传”,辞句凄宛动人,当时曾传诵一时。
  晁补之的词风颇能追步苏轼。如《洞仙歌·填卢仝词》就是效法苏轼的《哨遍》之隐括陶潜的《归去来辞》的。《摸鱼儿·东皋寓居》则被公认为其代表作:“买陂塘,旋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识破。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幕。”
  此词先是描述归来园的清丽景色,充分呈现啸傲风月、寄兴诗酒的意趣襟怀;过片转而悔痛年轻时徒然为馆阁侍臣消磨岁月,接着迭用旧典坐实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也不足恃,总不如归隐高蹈。证诸有关史实及他的生平,就会明白晁补之心中实在是积郁着一股不易消解的愤懑,所以才激出“功名浪语”的反笔,质率径直,酣畅奔泻,以气象的阔大见长,全然不同于传统艺术规范的密丽婉曲。故《气概》卷四说:“无咎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摸鱼儿·东皋寓居》之波澜也。”此外,如《一丛花·十二叔节推以无咎生日,于此声中为辞,依韵和答》二首,简直同《摸鱼儿》如出一辙,只不过有些句子情绪更加激切,吐属更为率直发露,犹似骨鲠塞喉,尽出方快。这与含蓄曲幽、婉而不露的流行风格实在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说晁补之属豪放词家,师承苏轼,只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实际上,晁补之全部词章中,伤春惜别、相思忆旧之传统题材的作品仍占约半数之多,并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合乎词的当行本色。如他的《引驾行·梅精琼绽》一词,起首说春光满园,人却独自落泪,中间略事点染,歇拍便揭示出“忆年时,把罗袂”的缘由:全在旧情难忘啊!过片转过笔意呼应,只写了恋人留在印象最深处的一个细微动作,则她的风采便跃然可见。那艳红的樱桃仿佛一根基线,将今春与去春连缀起来,韵华依然,芳姿历历能迹,人竟一去无音讯,当时的离别实出无奈,但此情有谁知,又堪向谁人道呢!全词用铺叙手法,章法缜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跃摇曳,率拙间饶见浑厚气,表现出作为驾驭长调的能力,得益于柳永处实多。
  又如《鹧鸪天》,上阕先以“欲上面湖”虚似,暗示蛰居贬地的苦闷,随之点明“还思”齐州风物景光的本旨,见出眷念挚情。下厥慨喟年华渐老去,犹自连蹇仕途,以后纵或有幸重游旧境,只怕也没有当时豪兴了。词中即景言情,于轻歌微吟间透出流连迟回的惆怅,虽淡淡,却余味缭绕不尽,全在情思的厚重真切。

散文成就
  其散文成就高于诗,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吴曾认为四学士中,“秦、晁长于议论”,张文潜有“晁论峥嵘走珠玉”之句(《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他的记叙体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均可看出苏(轼)文的影响。著有《鸡肋集》70卷,其中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有《四部丛刊》本。
  他的散文擅长描绘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记》《拱翠堂记》《有竹堂记》等,而以《新城游北山记》最为脍炙人口:“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亦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晁氏善于继承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风格峭刻峻洁,语言凝练简朴。此文可见一斑。

作品集
  《宋史·气文志》曾录有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的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庆元五年黄汝嘉本、明崇祯八年顾凝远诗瘦阁依宋本重刊本、四部丛刊本。另补之现存一百六十余首,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旧钞《鸡肋集词》一卷本、旧钞《晁补之乐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孙贻端刊《晁氏丛书》本、涵芬楼刊林大椿七卷本、吴昌绶煦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晁氏琴趣外篇》校点本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进入仕途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晁补之考中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

  宋哲宗元祐初年(公元1086年),晁补之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并认为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晁补之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元祐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用章敦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

出知济州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连遭贬职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之罪,被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到贬所不久,又以岳父杜纯弟杜纮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为避亲嫌,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朝廷纷争倾轧继续激烈。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党讫起,再治元祐旧臣。晁补之亦在籍中,被贬监处、信二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乃匆匆赶赴贬所。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杨氏夫人病殁,即奉灵柩还乡,服丧家居。元符二年(公元1098年)夏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

宦途沉浮
  宋徽宗即位,皇太后听政,复用元祐党人。晁补之得遇赦,又召为著作佐郎。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大观二年(公元1180年),政局渐有缓和,晁补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宋徽宗大观末年(公元1110年),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晁补之的诗文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

春辞我,向何处?怪草草、夜来风雨。一簪华发,少欢饶恨,无计殢春且住。

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一栏红药,倚风含露。春自未曾归去。

()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

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

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

大山宫,小山霍,欲识山高观石脚。

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欲知水深观水津。

()

东君密意在花心。飞雪戏床林。多情定怪春来晚,故穿花、千点深深。烟柳上轻,风丝漫袅,楼阁晚还阴。

雕梁双燕悄来音。帘幕镇沈沈。西城未有花堪采,醉狂兴、冷落难禁。应约万红,商量细细,留向未开寻。

()

梅花时候君轻去。曾寄红笺句。胡麻好种少人知。正是归时何处、误芳期。

谁教又作狂游远。归路杨花满。当年不负琐窗春。老向长楸走马、更愁人。

()

春辞我向何处。怪草草、夜来风雨。一簪华发,少欢饶恨,无计殢春且住。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一阑红药,倚风含露。春自未曾归去。

()

欲买庐山,山前三亩,小桥横过松间。变名吴市,谁认旧容颜。最好栖贤峡外,应自此、都隔尘寰。人稀到,壶中化国,光景更堪闲。

无心,求至道,柴门闭了,饱睡甘餐。幸儿成孙长,为扫家山。若问它年归去,蓦地也、双桨来还。愁难会,清风万壑,高处正跻攀。

()

往岁真源谪去。红泪扬州留住。饮罢一帆东去,去入楚江寒雨。无绪。无绪。今夜秦淮泊处。

()

夜饮别佳人,梅小犹飘雪。忍泪一春愁,过却花时节。

相见话相思,重与临风月。休似那回时,无事还轻别。

()

丹府黄香堪笑。章台坠鞭年少。细雨春风花落处,醉里中人传韶。却上五湖船,悲歌楚狂同调。

青草荆江波渺。香炉紫霄簪小。人去江山长依旧,幼妇空传辞妙。洒泪作招魂,枫林子规啼晓。

()

玉京仙侣,同受琅函结。风雨隔,尘埃绝。霞觞翻手破,阆苑花前别。鹏翼敛,人间泛梗无由歇。

岂忆山中酒,还共溪边月。愁闷火,时间灭。何妨心似水,莫遣头如雪。春近也,江南雁识归时节。

()

寒岩幽雾不曾开,残雪犹封宿草荄。

一萼故应先腊破,百花浑未觉春来。

()

无穷官柳,无柳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

禾熟秋原静,高蝉尚远音。

半荒愁雨菊,独秀畏风林。

()

冲寒到郡待花开,花未开时却遣回。

敢意三年容我隐,只如千里访君来。

()

堆案文书无了毕,并堤船舫且萦回。

非关董役年年事,自为春郊得得来。

()

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

风云日夕改,秋气袭堂闱。

映叶无蜩响,依丛有蝶归。

()

炎天畏景。午漏那堪永。何苦相仍愁簿领。短壑清溪牵兴。

瑶台月下曾逢。何由却睹冰容。一笑为驱烦暑,故人元是清风。

()

不酌公荣有意哉,可能元亮此公侪。

但读离骚政须酒,不应须为菊花来。

()

荒城又见重阳到。狂醉还吹帽。人生开口笑难逢。何况良辰一半、别离中。

平台珠履登高处。犹自怀人否。且簪黄菊满头归。惟有此花风韵、似年时。

()

郭外朝阳一巷斜,青槐厅事带丘麻。

路逢扶辔双童问,不是城东太尉家。

()

五岁淮山一梦新,扁舟曾系市桥春。

津亭石磴双垂柳,见我依依似故人。

()

高鸿远骛。溪山一带人烟簇。知君船近渔矶宿。轻素横溪,天淡挂寒玉。谁家红袖阑干曲。南陵风软波平绿。幽吟无伴芳尊独。清瘦休文,一夜伤单縠。

()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

论世以观士兮,集羲以为词。

所非正而敢从兮,日可罣而东之。

()

天香国色竞新奇,初过清明未觉稀。

困舞尚迎风袅袅,醉妆犹弄日晖晖。

()

高台撷黄菊,独上忆同登。

灌木闲相揖,寒鸦偶自朋。

()

昔吾卜城东,今吾卜城中。

只畏盗贼迫,安知廛市同。

()

懒旷期陶谢,呼儿读晋书。

葛巾倾泛潋,蜡屐上嵚岖。

()

裙芳老尽,海棠花时候。雨过寒轻好清昼。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全开还自好,骀荡春馀,百样宫罗斗繁绣。纵无语也,心应恨我来迟,恰柳絮、将春归後。醉犹倚柔柯,怯黄昏,这一点愁,须共花同瘦。

()

梦觅毗耶看雨华,玉城银涧过萦斜。

乍疑雾廓千峰障,未觉雷惊万谷芽。

()

夭红琐碎竞春娇,后出何妨便夺标。

云鹤嬉晴来万只,玉龙惊震上千条。

()

埋头尘土欲忘年,重过初禅第一天。

唯有儿童见河性,不将老面共苍然。

()

老人得坐安若山,畏寒缩颈衣裘间。

不如公子拥樽酒,诗材春乱词涛翻。

()

鼓角声中特地传,只今鼻孔已撩天。

不应常作裴休诺,揜口何妨也默然。

()

诸公辩壮悬河口,唾落纷纷珠百斗。

井陉酣战我已悭,赤帜忽立无由还。

()

公子翩翩出世贤,少时术业已成全。

闲中道义轻三事,醉里文章敌八仙。

()

人皆爱陈子,新雨尚能来。

但使门多客,何嫌室自埃。

()

渊明褊志迷归去,叔夜支辞谬养生。

道有穷通千世运,命无夭寿四时行。

()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

缵服忧勤未有言,诸儒经术侍彤轩。

九畴咸叙今天锡,三画何人昔梦吞。

()

戎菽有角原桑黄,客愁唧啧闻扈亢。

转蓬无氐行役晚,蟋蟀在房思妇惋。

()

萧然方丈病仪成,蓑笠忘来一境清。

应作是观宁有相,实无得度即非情。

()

冬旱及兹雪,都人销百忧。

墙根有宿草,余绿尚去秋。

()

去岁相携此地游,西风垂果奉灵湫。

春工变化浑无迹,红满枝条绿满洲。

()

黄卷修然遇古人,千秋遗恨一朝伸。

久干文举尊中酒,虚负渊明头上巾。

()

霜雪埋百花,及时斗春阳。

城南有高士,买屋入花藏。

()

龙津之北双溪骛,逶迤势入龙津聚。

龙归何处牛斗闲,剑不可求江海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