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诗歌
林景熙的诗歌创作大不同于其同乡前辈—“四灵派”诗人。面对鼎革之际,山河破碎、民生艰危的局面,诗人并没有啸傲山林、寄情田园,而是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宋朝末年,民族斗争剧烈,阶级矛盾深化,人民灾难重重。林景熙作为一个深感亡国之痛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其作品处处充满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恋,对民族兴衰存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疾苦寄于无限的同情。他的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达意的联想,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自己心灵深处亡国隐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对侵略者狰狞面目进行淋漓尽致的暴露,对在民族危难关头卖国求荣、投敌变节的民族败类进行无情鞭挞和对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而捐躯的死难者无限敬仰的效果和愿望。如他的五言律诗《枯树》篇:“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40个字落落简篇,用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意深笔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统治阶级的屠刀与铁蹄之下,故国山河处处一片焦土,人民流离颠沛、无家可归,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聊生的悲惨局面。又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其哀国怀旧之情,感人至深。
同时林景熙在作品中还流露了强烈的复国愿望。《枯树》中,“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暗示为复国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力量还不足;“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巧妙地将“树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变,到适当的时候一定会达到复国目的。这是一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等待时机,赶走侵略者,实现复国目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
林景熙作诗没有像某些诗人一样专事一体,而是不拘一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白石樵唱》中各体均有佳作问世。体裁的多样化,不仅显示了他开阔的创作视阈,而且有利于他在广袤的文学天地里成就新的建树。
传道
林景熙于德祐二年(1276 年)辞官引归,后“往来吴、越间,殆二十余年”,并以“湖海客”自称。他放弃仕途的林景熙踯躅于故国山水之间,朝夕与猿鹤为伍(《寄四明陈懋阳》:不如息我躯,猿鹤与朝夕),与鸥鹭为伴(《题水云深处》:所以盟白鸥,万荷最深处),像已所仰慕的谢灵运那样,过起了“坐啸山水城”(《登谢客岩》)、“乃乐烟水宽”(《简卫山斋》)的生活。林景熙墓(10张) 林景熙在宋亡之后,虽然不曾剃度为僧或者乘鹤仙游,但是却积极地与僧侣、道士为友,展开了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并经常形诸吟咏,与当地的其他遗民诗人组成了一个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遗民群体,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林景熙成了联系平阳、会稽两个遗民集团的枢纽人物,正是他的穿针引线,使得两个遗民集团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感召、互相激发,在思想上沟通联合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反元阵营,他们进行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交往活动,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交感。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阳腾蛟带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一说四人),景熙居第二。长兄林景怡,字德和,号晓山,从事教育工作,为当地乡校主持人,人品高洁,有诗作传世。季弟林景英,字德渊。
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20岁时已有诗名。被举荐到首都临安,就读太学。宋时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试合格,选升内舍,再由内舍选升上舍。内舍、上舍均有限额。上舍考试上等,即可授职,称“上舍释褐”,荣耀等同进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临安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可恨那些大臣们尚在勾心斗角。景熙眼看国事已无可为,不久便弃官归里,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临安陷落前,益王、广王逃离临安,闰三月陆秀夫等在温州江心寺,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的邀请,来到越中。“一曲危栏人独倚,江山浑在梦中看。”宋亡后,贵公子出身的王孙英,在这样百无聊赖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啸傲泉石,饮酒赋诗,这是反元情绪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触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
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厓山(今作崖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消息传来,林景熙与陈则翁等人秘密举行哭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总统江南释教的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珈)为了盗取来皇陵中的金玉宝玩,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这时林景照正在会稽,出于民族义愤,与郑朴翁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又作《梦中诗》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八周年忌日,好友谢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写了《西台恸哭记》,又寄诗给林景熙,林景熙写了《酬谢皋父见寄》,一开头便说:“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意为:古人不得志,则隐居山林,或遁迹江海,如今国亡,何处去找一方净土呢?因悲叹:“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开始他的漫游。先后到过杭州、华亭、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以及严陵等地。写了许多寄托爱国之情的纪游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也以诗文相互勉励。他重过故宫,江山易主,景物全非,发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感叹。过葛岭时,他对已被杀死的权奸贾似道,还责问“误国竟何言!”
景熙归隐后,曾说不再与闻世事,但当他听到谢枋得不与元朝合作,绝食而死,十分钦佩,他写道:“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他听到家铉翁放归,呈诗说:“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把他比作苏武,表示无限景仰。同时,他以犀利的笔锋,借秦吉了和孙供奉,对那些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予以痛斥。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岁后,才大部分时间住在平阳,他在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奥别业,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草食瓢钦、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但他还是关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
大德五年(1301),他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阴均陡门,他欣然为其作记。
大德十一年(1307),《平阳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来往吴越日久,时感思念家乡,渐觉体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觉不宜久留异地而挥泪诀别友人回到平阳家乡。
林景熙在家卧病两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饮恨辞世,享年69岁。晚年,他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杂文十卷,诗六卷,诗集名《白石樵唱》。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林景熙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释本问世。
林景熙虽然弃官不仕过隐居生活,但他对战斗在抗击入侵者斗争第一线的爱国将土十分关怀和深深思念。当他得到厓山战斗失败、将士大部阵亡、陆秀夫抱起年幼的皇帝跳海自亡的消息时,义愤填膺,悲痛之极,仰天大哭,遂与同里志士陈则翁等举行哭祭悼念活动,并洒泪挥毫写下了《题陆大参秀夫牡丹诗卷后》:“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凝香。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的壮丽诗篇,以示对民族英雄的深深敬仰。林景熙的《读文山集》七古云:“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冥竭。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龙庭戈延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独存杲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堪与《正气歌》同读。这是他的诗集中的压卷之作。《中国文学史》评述作者林景熙的气概不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历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与山阴放翁媲美者,唯霁山也”之说,并非过之。被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称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临终之时写了一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示儿》诗。 陆游念念不忘的祖国,在时过66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统一”。林景熙亲自目睹了这一在敌人屠刀铁蹄之下的残酷“统一”。所以林景熙很有感慨地写了一首《书陆放翁诗卷后》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示儿》不是说“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吗?林景熙说:九州已经“同”了,可却是“同”在蒙古人的干戈之下,家祭之时怎么可以告诉九泉之下的“乃翁”呢?林景熙这首诗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难怪有人读了他的诗,无不感动得潸然泪下。
林景熙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宋元之交遗民的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不但思想性极强,而且在艺术上,尤其是诗歌意象与语词特性以及比兴与寄托、用典与寄托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
林景熙诗歌创作最工七言律体,他对诗圣杜甫与陆游既有华藻、又见骨气的诗歌风格十分推崇。他称赞杜甫“诗中有史”,推誉陆游“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风,他提倡作家要做到品德高尚,要有民族气节,作品要雄浑和谐,正气凛然。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独提诗律继黄陈”,注重效法黄庭坚和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所以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立意深婉豪健,文笔简古凝炼,语言含蓄酣畅,喻物生动贴切,脍炙人口,百读不厌,感人至深的绝佳境界。他的“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山落照空”、“鹤归尚觉辽城是,鹃老空闻蜀道难”和“离亭落日马嘶渡,旧国西风人唤船。湖海已空弹铗梦,山林犹有着书年”、“游丝不系春晖住,愁绝天涯寸草心”等等都是警句迭出、耐人寻味的绝好佳句。
林景熙不仅工诗且善作文。宋亡隐居后,在“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的情境之中,他寄情山水,漫游吴越,在山水自然中抒发国家兴亡之慨。《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中选载的《蜃说》、《粼说》和《鞍山斋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景熙的散文文字精炼准确,叙述简洁生动,意境深远,感染力强,依次叠进,结构完整,文笔豪迈,挥洒自如,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他的《蜃说》篇被历代注家作为范文选读。
林景熙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与其同年代的方逢辰序称:“宛然六义之遗音,非湖海啸吟风月而已,于诗家门户,当放一头”,明胡应麟《诗薮》称:“林德暘七言劲逸雄迈,《读文山集》可谓元初绝唱”。
蒙古人章祖程说:“陶渊明以义熙为心,杜子美以天宝兴感为得诗人忠爱遗意,霁山先生之诗,盖祖陶而宗杜者也,熟味之可见矣!”陈增杰教授在应浙江古藉出版社邀作《林景熙集校泔》时撰文称:“林景熙的诗歌在宋季戛戛独造,凌架诸家之上。”还有清人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吴之振的《宋诗抄》、李慈铭的《越缦堂诗话》等等,都对林诗备加赞扬。
林景熙有《白石樵唱》、《白石稿》诗文16卷传世。元统二年(1334)乡人章祖程合编为《霁山集》。《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霁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遗1卷。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诗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统石印本。1949年后,中华书局曾刊行《霁山集》。自2000年以来,浙江古藉出版社又整理编撰陆续出版发行。
溪亭。宋代。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冬青花。宋代。林景熙。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游九锁山·龙洞。宋代。林景熙。 云湿林腥隐右扉,不知何代有龙归。却疑此洞地无底,下挟沧溟作雨飞。
许郢州故宅。宋代。林景熙。 读君丁卯集,想此建桥时。荒草一区宅,清风七字诗。吴云含静熊,郢树寄余悲。落日空怀古,长歌知不知。
天台隐者。宋代。林景熙。 俗驾不曾到,瘦筇时复携。肺肝清涧饮,鬓发老岩栖。野巷犹鸡犬,春城自鼓鞞。未应人世外,别有武陵溪。
闻蝉二首。宋代。林景熙。 近交纸薄云翻手,旧梦冠空雪满颠。却忆画船曾听处,夕阳高柳断桥边。
中{左氵右霝}泉旧在扬子江心今题金山寺井曰。宋代。林景熙。 蜀波万里与淮连,扬子江心浪折天。陆羽当年亦奇士,骊龙蛰处识名泉。金鳌背上汲清泠,僧说龙移远脉灵。若定此泉为第一,惠山未必服中{左氵右霝}。
王德玉癀上赋牡丹。宋代。林景熙。 露洗檀心迥绝尘,猩袍曾受百花臣。东风唤起清平曲,西洛移来富贵春。金缕杯深如劝客,香霞幄暖欲薰人。年年此地开芳席,看到儿孙色更新。
云间怀古。宋代。林景熙。 薰风短棹水粼粼,老鹤疏林寂不闻。内史祠荒残碣雨,黄门书冷半堆云。猎肠斜日分桑坞,驰道秋深走鹿群。寥落一觞谁吊古,渔乡烟景客平分。
用拙为金罍徐氏赋。宋代。林景熙。 久知拙无用,饰巧以相贤。而君独用拙,好古与世悬。不见百围栎,濩落终天年。岂其弃匠石,无用用乃全。孔门七十子,愚鲁承禅传。冲质抱元素,神工谢雕镌。续凫而刻马,适以戕其天。柳州正坐巧,望星犹乞邻。一堕叔文累,挽海不可湔。
游九锁山·翠蛟亭。宋代。林景熙。 百雷斗我前,八溟覆我后,谁哉擘巨崖,纵此翠蛟走。又疑蜀川下,万骑赴峡口。凭阑神为摇,清寒逼两肘。久乃与之忘,一洗耳目垢。骨冷春木臞,魂惊夜猿吼。神仙亦爱奇,临流并琼玖。乘鲤琴高风,捉月太白手。跳入水晶宫,身世亦何有。缅怀玉扃翁,不受荒幻诱。尔来谒空祠,采苹奠玄酒。百年等一沤,道先天地寿。逝者固如斯,川上叹鲁叟。
吴中会故人。宋代。林景熙。 一声新雁荻花秋,片月吴松共客舟。却忆去年今夜月,思君独上越山楼。
薛德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宋代。林景熙。 乍逢还又别,龙竹葛陂阴。野水流春远,江云入暮深。新知满湖海,遗老在山林。解后如相问,凭君道素心。
渔笛。宋代。林景熙。 楚竹声何远,苍茫想钓舟。横当半逢月,吹破一江秋。落叶纷前浦,惊鸣过别洲。曲终枕蓑卧,无梦到凉州。
新春。宋代。林景熙。 衰颜凭酒润,故国得春新。兵革儿童长,风霜天地仁。草心悬落日,柳眼看行人。扰扰红尘者,知谁效角巾。
游九锁山·大涤洞天。宋代。林景熙。 九锁绝入寰,一峰耸天柱。自从开辟来。着此洞天古。奇石千万姿,元不费神斧。帝勑守六丁,山夔孰敢侮。白书中冥冥,游者必持炬。或绚若霞敷,或蹙若波诡,或竖若旌幢,或悬若钟鼓,或虎而爪踞,或凤而翅舞。异状纷献酬。清音起系拊。不知金堂仙,恍惚在何许。褰衣下侧迳,层岚结琼乳。迳极罅转深,幽潭蓄风雨。劣容童竖入,恐触蛟龙怒。凛乎不可留,长啸出岩户。
赵奥别业。宋代。林景熙。 已无湖海梦,渐老足间情。野杖日寻壑,家书时到城。开池纳天影,种竹引秋声。亦爱箪瓢乐,年来世味轻。
初夏。宋代。林景熙。 春归不知处,溪楝日初长。旧箧题诗扇,疏帘读易香。田蛙占水旱,海燕语兴亡。复恐闲愁起,听泉过石梁。
问桂。宋代。林景熙。 空吟招隐句,林下立多时。秋信在何处,天香开几枝。山河深夜影,水石隔年期。曾是搴英客,清愁欲语谁。
云门即事。宋代。林景熙。 最爱林中过客稀,坐分片石澹忘归。僧闲时与云来往,鹤老不知城是非。潇洒山光秋入画,清寒花气晓侵衣。一溪截断红尘影,西有任公旧钓矶。
喜刘邦瑞迁居采芹坊二首。宋代。林景熙。 井乡聚散笑匆匆,岁月无情忽两翁。灯火城南听夜雨,桑麻杜曲忆春风。百花新意皆归燕,万里离愁独寄鸿。重约扁舟寻禹穴,夕阳疏树乱云东。
中秋山中对月。宋代。林景熙。 收拾山河片影圆,举杯笑酌结邻仙。万家弦管谁无月,一壑楼台别有天。丹桂梯寒醒旧梦,玄霜杵熟授长年。此秋此夜无清句,花亦笑人空醉眠。
元日得家书喜。宋代。林景熙。 爆竹声残事事新,独邻临镜尚儒巾。寒窗琴册灯花晓,衰鬓江湖柏酒春。道在老天扶客健,书来稚子识家贫。旧山亦有间风月,归与渔樵作主人。
渔舍观梅。宋代。林景熙。 冷云漠漠护篱阴,潇洒苔枝出竹林。影落寒矶和雪钓,香浮老瓦带春斟。几凭水驿传芳信,祗许沙鸥识素心。回首西湖千树远,扁舟寂寞梦中寻。
杨妃菊。宋代。林景熙。 昭阳旧恨逐风飘,岁晚山中霜露饶。彭泽归来空自老,中原舞破为谁娇。返魂碧海熏初炷,宿酒沈香晕不消。亦是前身曾捧砚,品题因得入诗瓢。
元日即事。宋代。林景熙。 宿雾深城海日迟,十年冉冉镜中丝。江湖旧梦衣冠在,天地春风鼓角知。杜曲桑麻归已晚,尚平婚嫁毕何时。野人问我行藏事,自向庭前采柏枝。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宋代。林景熙。 子有忧世心,蒿然见眉睫。崇交拟昔人,西风寄三叠。作诗匪雕锼,要与六义涉。臣甫再拜鹃,高风或可蹑。肯作蟋蟀鸣,悲凉和秋叶。
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宋代。林景熙。 火旗焰焰烧刊垠,蒺藜满道风扬尘。槁苗无花不作谷,老农扶杖田头哭。哭声不为填沟渠,室罄何以供官轮。檄龙呗佛寂不应,晰蜴那能擅权柄。泰霞真士鞭风霆,绿章叩天天亦惊,玄云沛雨起肤寸,点点都是盘中饭。须臾收斂归无声,翩然驾虬出山城。我闻调元功自古,亢为常暘伏常雨。庙堂有道司牧良,坐看玉烛开金穰。淮南捕蝗蝗更在,饥蛟齿入陆成海。肥羊日日供大官,论功乃使专黄冠。
赠东谷上人。宋代。林景熙。 岸陵几纷纷,岐路谁了了。中有定慧人,翛然坐深窈。山空诸念消,月堕孤禅悄。一室虚白生,天鸡弄清晓。
游九锁山·过石壁丹泉二亭。宋代。林景熙。 华表鹤归处,林深别有天。云阴生石壁,杉影落丹泉。宇宙名山在,神仙古洞悬。归来凡骨换,寂照起三田。
赠天目吴君实。宋代。林景熙。 诗兴翩翩度雪溪,岩云犹护旧留题。梦回残月苍梧晓,家在春风秀麦西。萱草堂深衣屡寄,桃花观冷酒重携。故山石镜无人问,空与寒猿照影啼。
舟中书事。宋代。林景熙。 村酒沽来浊可斟,扁舟过雨系枫林。午春吹稻海田熟,秋蔓引瓜茅屋深。天地暗尘归客鬓,江湖斜日动乡心。衰年自笑为形役,空羡间鸥卧水阴。
宴德初书楼。宋代。林景熙。 楼高不二寻,已作百尺想。中有湖海豪,开襟纳万象。颇延素心人,谈笑落清响。邻花吹午香,檐竹荐秋爽。於中了行藏,此外断俯仰。西楼富薰天,歌钟乐华敞。
禹庙。宋代。林景熙。 万国曾朝会,群山尚郁盘。严祠镇玄璧,故代守黄冠。窆入云根古、梁归雨气寒。年年送春事,来指藓碑看。
赠会稽尹医师。宋代。林景熙。 相逢湖海说医灵,学更参玄世味轻。蓟子他年游碧落,空留药市会稽城。
纪梦。宋代。林景熙。 江风吹梦到书楼,楼外新鸿数点秋。葛老巾山空落照,晋时带水尚东流。鱼虾市散荒烟合,鸟雀门深细草幽。何处一声长笛起,觉来独客在沧洲。
新晴偶出。宋代。林景熙。 琴床茶鼎澹相依,偶为寻僧出笔扉。风动松枝山鹊语,雪消菜甲野虫飞。看花春入桄榔杖,听瀑寒生薜荔衣,古寺无人云漠漠,溪行唤得小船归。
惠山泉。宋代。林景熙。 第二名泉在,深云护石阑。九峰灵气泄,三伏细流寒。远脉松长润,余香茗欲残。荒祠怀陆羽,一掬酹空坛。
寄别诸公。宋代。林景熙。 盍簪谭旧梦,持酒送余春。天地绿阴雨,江湖白发人。时平销剑气,客久积衣尘。又出重关北,斜阳独问津。
寄呈方蛟峰尚书。宋代。林景熙。 野鹤松根认履声,梦中钧乐尚泠泠。南山老翠几千尺,北斗寒芒第一星。泉石好春归健笔,乾坤正气寄遗经。神功未展潜蛟在,还卷风雷付六丁。
寄陈用宾。宋代。林景熙。 水竹翛翛称客居,有时挟筴自观鱼。为儒老入他州籍,怀古幽探异穴书。日暮碧云归已晚,岁寒青桂看如初。文章自古多憎命,狗监无劳诵子虚。
赠玉泉真士。宋代。林景熙。 紫霞之佩绿玉筇,鞭笞鸾凤八极空。碧泓照人悬万瞳,黄冠无数趋下风。自言试邑沧海东,飘忽风雨倾槐宫。湛卢夜吼将安从,尔来长啸招葛洪。丹气不死横为虹,全胎十月还倥侗。三花自聚天无功,笑我双鬓垂秋蓬。十年白石煮不红,安得四方上下如云龙。
新昌道上。宋代。林景熙。 江湖犹是客,岁月已成翁。仙路重云外,人家落木中。山痕经烧黑,土脉入泉红。又得春风信,孤花照驿东。
寄葛秋岩。宋代。林景熙。 吴地繁华半劫灰,故山秋远梦频回。琵琶亭老春风棹,桑落洲寒夜雨杯。岁月悠悠人几换,关河渺渺雁空来。酒酣欲寄登临眼,黄叶斜阳满废台。
闻家则堂大参归自北寄呈。宋代。林景熙。 滨死孤臣雪满颠,冰毡齿尽偶生全。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清泪秋荒辽海鹤,古魂春冷蜀山鹃。归来亲旧惊相问,禾黍离离夕照边。
翁氏仁寿堂次韵。宋代。林景熙。 黄叶青苔书掩关,无端两鬓为诗斑。胸吞云梦不知岸,堂在崆峒岂有山。卷道暮年荆璞在,传家遗墨浦珠还。王良去后盐车厄,老骥空怀十二闲。
和监簿山中自寿。宋代。林景熙。 梅传春信菊延秋,万壑千岩引胜游。明月半船招贺监,清风满袖挹浮丘。意间自得琴书乐,身隐犹怀畎亩忧。但得八荒皆寿域,饭疏饮水亦何求。
和王德游夜感。宋代。林景熙。 小池荷净雨初晴,世念消磨未到僧。衣带长江空北固,觚棱旧月隔西兴。一春空负花前酒,独夜相知竹下灯。自笑老来甘鹢退,少年云路健追鹏。
荷花。宋代。林景熙。 净根元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制裳香冷微云护,倾盖盟深独月知,却笑满城纷绣谷,帘溪此意更同谁。
荷钱。宋代。林景熙。 盈盈新叠碧,难借柳条穿。铸景菰浦外,买邻鸥鹭边。炎官初掌柄,水国不书年。渐长薰风价,折筩供酒船。
荷珠。宋代。林景熙。 霞衣葱佩来珊珊,水晶之宫绿玉盘。谁与冯夷作戏剧,贝阙驱入神瓢翻。又疑罢织蛟人泣,碧漥融作水银汗。圆或为璧方为珪,寒光晃漾不可拾。古来欹器戒覆倾。真宰之柄常恶盈。季伦买笑轻百斛,金谷转首迷榛荆。纷纷鱼目争贵惜,道眼独悬诸幻息。须臾海霁山日高,绿云万柄净如拭。
鹤林寺。宋代。林景熙。 流水苍松石迳斜,瓮城城外梵王家。仙林不返云巢鹤,僧钵曾移海国花。剥落苔碑秋卧草,荒凉竹院午敲茶。当时一掷乾坤手,曾向山窗倚暮霞。
虎丘寺。宋代。林景熙。 突兀僧房倚翠微,金精幻虎霸图非。琼田万顷山如涌,铁壁千寻泉自飞。堂在经声通老石,楼开塔影落秋衣。千年幽独嗟谁氏,断刻苔深带夕晖。
怀叶邓二友。宋代。林景熙。 中岁修玄学,悬崖结屋危。幻风露路袭,浅户虎狼窥。九锁洞中志,一瓢身后诗。定知明月夜,双鹤影相随。
黄耳冢。宋代。林景熙。 筠筒音断水云村,吠入空林枸杞根。我亦天涯音信杳,卢令诗在为招魂。
会严陵邵德芳同舍邀宿玄同齐道旧有作。宋代。林景熙。 市槐梦忽醒,乔柯落风雨。何人斧为薪,遗根尚依土。缅怀赤炜初。郁若翠蛟舞。其下有桥门,雍雍冠带聚。万物递衰盛,千载一仰俯。射策君先登,气勇不再鼓。邅回三舍间,我亦跻寸武。云雷膏尚屯,有志良独苦。空山少芝薇,大泽多纲罟。尔来涉长途,征衣拂天姥。遥泛松江舟,薰风采芳杜。故人隐云间,九山青照户。相逢各华颠,旧事不敢吐。悠哉抱玄同,高卧标枝古。
故衣。宋代。林景熙。 箧中出故衣,络纬声四壁。昔年慈母线,一一手所历,眷眷游子心,恻恻虚堂夕。逝水不返流,孤云杳无迹。空令揽衣人,一线泪一滴。衣弊奈有时,母恩无穷期。终邻寸草心,何以报春晖。朝寒纵砭骨,念此不忍披。且复返所藏,永寄霜露思。
馆娃宫。宋代。林景熙。 苧罗山女入宫新,四壁黄金一笑春。步辇醉归香迳月,隔江还有卧薪人。
归白石故庐。宋代。林景熙。 四邻井灶出荒墟,独鹤归来认旧庐。一迳苍苔供瘦策,半簪华发伴残书。斜阳苍陌语初燕,新水池塘生细鱼。小立春风邻寂寞,忽吹花片入襟裾。
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宋代。林景熙。 持酒无因洒墓松,禽声花色惨东风。去年此日身为客,及到乡山又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