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福建浦城(今浦城县晋阳镇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于未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真德秀是南宋后期与魏了翁齐名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也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他同魏了翁二人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

人物生平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字景元,后改景希。宋淳熙五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于福建浦城仙阳的一个贫寒之家。自幼聪颖,4岁开始读书,即能一过成诵。德秀从小爱好学习,在学习中勤奋过人。据其学生刘某在他死后所写的《行状》记载:“入小学夜归,尝置书枕旁”,深夜还在蚊帐中看书,以至蚊帐被蜡烛薰成黑色。当其他儿童玩水游戏之时,德秀就把这些儿童的书取来阅读熟了。真德秀15岁时丧父,其母亲吴夫人在穷困中操劳家计,供他学习,抚养其成长,使他获得了专心学习的机会。由于他勤奋努力,学业上进步很快,在18岁时便考上了举人,19岁时即来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和魏了翁同榜考中进士,授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判官。再试,中博学宏词科,被闽帅萧逵聘为幕僚,协助萧逵办理政务,旋召为太学正,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升为博士官。

  自从政之后,真德秀胸怀忧国忧民之志,竭诚于职守,希望能够使处于内外交困的宋王朝振作起来,以摆脱危机。他是当时腐败政权中少数头脑清醒的大臣之一。真德秀的治国方案主要是用理学思想为指导来正君心,眼民心。在对待北方金人的侵略上,他一方面反对纳贡称臣,一方面又主张不急于征讨,而应该首先巩固内部,实行自治自守的政策。在当时的形势下,南宋小朝廷确实已面临日暮途穷的处境,根本谈不上恢复故疆。他鉴于韩胄贸然出兵北伐惨败的教训,主张清除腐败,严肃政纪,收服民心,这对当时处于危势的宋王朝来说,不失其为正确的决策。他看到当时南宋再也经不起大的折腾了,于嘉定元年,首次入对,向理宗进言说:

  “权臣开边,南北涂炭,今兹继好,岂非天下之福,然日者以行人之遣,金人欲多岁币数,而吾亦日可增;金人欲得奸臣之首,而吾亦日可与;往来之称谓,犒军之金币,根括归明流徙之民,皆承之唯谨,得无滋馒我乎?抑善谋国者不观敌情,观吾政事。今号为更化,而无以使敌情之畏服,正恐彼资吾岁赂以厚其力,乘吾不备以长其谋,一旦挑争端而吾无以应,此有识所为寒心。”

  提醒最高统治者不要安于暂时的和平,应该看到其中隐藏的祸患和危险性,所以应该提高警惕思图振救之法。按照真德秀的意见,其振救祸患之法就是崇尚理学,奉行正道,褒崇名节,以明示好尚。因此他还对理宗说:“自知不为清议所贷,至诚忧国之士则名以好异,于是忠良之士斥,而正论不闻;正心诚意之学则诬以好名,于是伪学之论兴,而正道不行。今日改弦更张,正当褒崇名节,明示好尚”。真德秀认为,制造“庆元党禁”,禁止理学,迫害理学人士,使正道不行。他趁理宗有改弦更张之意的时候,劝其重兴理学,以正人心、定国是,转移风气、矫正士习。他和魏了霸一样,认为当时解决政治混乱的根本方法就是推尊理学。

  嘉定三年(1210年)真德秀在入对中又向理宗提出两条建议:其一:“开公道,窒旁蹊,以抑小人道长之渐”。这是要求最高统治者广开言路,倾听更多人的意见,制止邪说歪道,以抑制小人之势;其二:“选良牧,励战士,以扼群盗声张之锐。”这是为了防备内乱,加强统治。他认为从当时的内外形势看,南宋王朝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稳定国内政治局势。真德秀特别强调“公议”对政治统治的重要性,他说:

  天下有不可泯没之理,万世由一日者,公议是也。自昔虽甚无道之世,能使公议不行于天下,不能使公议不存于人心。用事,能颠倒是非于一时,终不免为世大戮,何者?公议,天道也,犯之,则违天矣。故善为国者,畏公议如畏天。则天佐之,人助之。”

  这些话也是对皇帝讲的,要求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言论公开。他把“公议”提到“天理”的高度,企图得到皇帝的重视。既然“天理”是永远不可泯灭的,那么,作为“天理”之表现的“公议”,也是万世如一日,不可泯灭的。其不可泯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公议”存于人心,尽管有权势的人可以暂时颠倒是非,然而最终为世人所不容。真德秀认为,“公议”,就是“天道”。顺应天道,则人佐之,天助之。这种天人一体的思想显然是儒家的顺天应人思想的表现。

  真德秀于宁宗在位的后期,忧患于国事,屡屡进言,数年之间,“论奏恳恳,无虑数千万言”,其中许多意见十分中肯,因而受到了宁宗的尊重,可又引起了当时身居高位的权相史弥远的忌恨,原来自韩胄失败后,大权落到主和派史弥远之手,他结党营私,重用小人,排除异己,真德秀对其所作所为十分憎恶,由于这些原因,史弥远对他更为不满。另一方面,由于真德秀的奏议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之心声,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许多人甚至将他的论奏抄录出去,进行传播和诵咏,这就使他成为名重一时的政论家。这时史弥远又想笼络他,使之为己所用,而真德秀却不与之合作,主动请求到地方上去任职。

  救荒惩贪。嘉定六年(1213年)十一月,真德秀受职为秘阁修撰,实授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当时江南东路遭受了严重的旱蝗灾害,其中尤以广德、太平两军州最为严重,他到任后,首先是去赈灾,分别派遣官员到管区其他州县办理荒政,他亲自到最严重的广德、太平,协同当地官员到民间察看灾情,并授予当地长官开仓救灾的权力,从而使灾民得到了及时解救。当他把救灾工作办完,离开广德时,当地有百姓数千人相送,至郊外,有人指着道旁的许多坟墓哭泣着告诉他说:“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接着,他又下令废除了太平州私自创设的大斛,减轻了官府和地主对农民的超额剥削。在任期间,真德秀还弹劾了新徽州的贪官知州林琰和宁国知府张忠恕贪污赈济米的罪行。自此以后,真德秀的政誉更为提高。原来那些讥笑他为迂儒的言论,顿时烟消云散。

  整顿泉州漕政。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当时泉州本来是中国同西方商人通航的一个大港口,在南宋中期,是全国最繁荣的海外贸易中心,每年有大量的阿拉伯等地外商来这里进行商业活动。但是,到南宋后期,由于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吏对外商进行繁重的敲诈勒索,一时冷落下来,每年来此贸易的外国商船减少到只有三、四艘。真德秀到任后,实行了优惠政策,减免了许多不合理的征税,很快就使来此从事商贸活动的外国船复增加到36艘,不但繁荣了商业,而且增加了税收。在泉州期间,他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富豪大家对人民的危害,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在边防工作上,他还镇压了海寇,整顿和加强了海防。

  实施惠政。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德秀以宝漠阁待制的官析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到任之后,立即着手整顿政风、土风,他以“廉仁公勤”四个字勉励僚属,用周敦颐、胡安国、朱熹、张栻之学术勉励读书人。在任期间对百姓实施惠政,首先废除了榷酤制度,免征了苛重的酒税,其次是停止加收斛面米,同时还免去了和来制度,废除了对农民的额外剥削,减轻了他们的一些负担。对生活上严重困难的农民,给予了适当的救济。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仿照朱熹当年创立义仓的办法,立惠民仓五万石,在青黄不接时,以平价卖给缺乏粮食的百姓,他又在辖区内十二个县普遍设立新仓,使之遍及乡落,以救饥民之急,此外又专门设立了慈幼仓,储备粮食,专门用来赈济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儿童。以上措施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对那些处于饥寒交迫的穷苦人民还是起到了点解救作用。在潭州期间,他的另一重要任务仍然是加强政治统治,镇压人民反抗,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实际的事情。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真德秀所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无疑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其根本目的仍在于巩固封建地主政权的统治,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真德秀在理宗时期再度历知泉州、福州,皆有政绩,后召为户部尚书,再改翰林学士、最后拜参知政事,1235年5月30日卒,因其晚年曾在其家乡的莫西山读书和从事著述,故人称西山先生。其著作甚多,主要有《西山文集》、《读书记》、《四书集编》和《大学衍义》等。

评价

  宋明理学在南来后期的思想统治地位之确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和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是理学本身全面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当时一批著名的理学家如胡宏、吕祖谦、朱熹、张栻、陆九洲等人在思想界享有极高的声望,特别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经过其后学的宣扬,形成了为其他学说不可取代的大思潮。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甚至曾一度受到禁锢和压抑,后来仍然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真德秀和魏了翁二人,在理学处于低潮时期站出来为之树立了崇高的地位。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事业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魏、真二人在当时不仅具有高度的理学素养,而且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因而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望,加之他们“志同气合”(魏了翁语)慨然以斯文为任。魏了翁多次向皇帝上书,力陈推尊理学之必要,真德秀以经筵侍读的身份,不遗余力地给皇帝灌输理学思想,深得理宗的信任。终于使理学正式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褒扬和肯定。黄百家说:“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

真德秀的诗文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

有崇南岳之五峰,倚天壁立云蒙鸿。

我尝振衣峰顶立,颇似吾乡好峰七。

()

维南有州古佛国,选佛场开自畴昔。

谁欤经始梅溪翁,万桂森森皆手植。

()

明年丹诏下枫宸,定有英材起海濒。

勉取梁公旧衣钵,从今人说两庚辰。

()

耆年自是国之珍,何间衣冠与隐沦。

华发共成千一岁,清樽相对十三人。

()

先民不可见,怀哉金玉音。

士虽一命微,爱物宜存心。

()

皇家卜世过周唐,天启真人应运翔。

抱日预占恭邸梦,飞龙曾报皖山祥。

()

黄山桃李闹春风,曾见先生化育中。

轻界力行师孟子,井田有意复周公。

()

翠浪两岐麦,冰丝八繭蚕。

今年收倍好,歌颂满周南。

()

宝扇彩云开,宫妆衬玉梅。

共持千岁柏,争献万年杯。

()

玉佩响琼楼,天风五月秋。

人间正炎热,犹轸圣情忧。

()

皇皇造化钧,橐答籥生万汇。

林林满穹壤,异体实同气。

()

从来守令与斯民,都是同胞一样亲。

岂有脂膏供尔禄,不思痛痒切吾身。

()

圣德天同大,熙然万物春。

谁知□载厚,发育辅深仁。

()

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

必待方袍与圆顶,维摩庞老又何曾。

()

时平朝野寂无哗,南北欢盟共一家。

不遣纤尘惊塞上,要将和气匝天涯。

()

阳和二月春,草木皆生意。

那知田野间,斯人极憔悴。

()

薄薄觚棱融融甲观风。晴光挟和气,

先到少阳宫。

()

嘉定无疆历,才开弟五春。

金穰端有兆,太岁恰居申。

()

宝胜千春字,琼樽九醖香。

六宫齐上寿,地久配天长。

()

烟霞本成癖,况复游名山。

举手招白云,欲纳怀袖间。

()

好风一夜扫阴霖,涌山群山紫翠深。

眼界豁然因有觉,六尘空后见真心。

()

庾午仍重午,离明正继明。

炎图千万岁,从此愈光亨。

()

仙木浮玉醴,香菰蔟宝盘。

汉宫三十六,争奉圣人欢。

()

彩索金为缕,香粳玉作团。

从今逢午节,岁岁奉亲欢。

()

帝里参陪意最亲,联镳忽此为交邻。

徐行得接双飞凤,骤别难留一角麟。

()

天教一老立堂堂,步武媻姗尽未妨。

元始故家典刑在,北方正学派流长。

()

堂堂先太史,一节贯初终。况有寿母贤,切切唯教忠。

承家谅匪易,负任丘山崇。可不日汲汲,仰希前哲踪。

()

平时州县间,上下意苦异。善书肘或掣,有志奚由遂。

子今得所从,展布有馀地。两贤更勠力,万物应吐气。

()

阳和二月春,草木皆生意。那知田野间,斯人极憔悴。

殷勤问由来,父老各长喟。富室不怜贫,千仓尽封闭。

()

东风昨夜入帘帷,便觉深宫漏影迟。

一曲凉州花尽放,不须先作报春诗。

()

瑶池十丈藕花香,清赏尤便水殿凉。

闻说内家多乐事,前星亲自捧霞觞。

()

张生父子称紫阳,於容人物非寻常。

能传遗像数百本,粹然千载存无忘。

()

二十年前忝旧游,论交今日始从头。

我如潦尽寒潭水,君似天空明月秋。

()

是州皆有劝农文,父老听来似不闻。

只为空言难感动,须将实意写殷勤。

()

莫清彼潇江,莫峻彼衡岳。

澄光挟秀气,日夜相回薄。

()

陈氏春秋一百一,儿女年皆过七十。

一门慈孝更雍愉,四老真堪入画图。

()

忆我将漕年,适如子今日。于焉四闰馀,过眼风雨疾。

壮强岂足恃,进德当汲汲。永怀古之人,闻道在四十。

()

心源本澄静,皎月悬晴空。利欲一汩之,晶明变尘矇。

扰扰千蛲蛔,攒攒万铦锋。昏冥弗自觉,乃与禽犊同。

()

先民不可见,怀哉金玉音。士虽一命微,爱物宜存心。

矧兹圜扉内,白日变重阴。求情箠楚下,冤哉讵能禁。

()

吾衰倦对客,晤语惟青山。修竹引清风,时为掩柴关。

今晨何人来,踏破莓苔斑。惊顾复自喜,不妨伴虚闲。

()

迅雷地中藏,当此冱寒日。积阴排层空,初阳露微茁。

而曰天地心,于此见机括。良犹势方升,犹木吐牙蘖。

()

麻源在何许,茫茫白云端。悽其一布裘,何以禦风寒。

归来有馀师,兴尽当知还。便好斸空谷,剩种青琅玕。

()

世情重声利,荣途足趋走。夫君独何为,经年闯林薮。

东寻金坛翁,南访玉峰叟。借问两臞仙,来时轻健否。

()

樵川古乐国,谁遣生榛菅。往事忍复言,念之辄长叹。

子往字其人,寄任良亦艰。伤哉周馀民,十室九孤鳏。

()

荧荧匣中龙,烂烂岩下电。纷纶挥霍间,坐子百千变。

虽然事几微,易瞩亦易眩。误从快处生,理向静中现。

()

百谏或绕指,粹白俄成缁。有初谅非难,其难在终之。

道心眇丝粟,易为群物移。不有精一功,谁能胜惟危。

()

阳进阴消属此时,凝旒南面盍深思。微臣自愧无规谏,愿献元朝学士诗。

()

柳眼窥春煖欲眠,梅妆点雪斗新妍。一年好处如今是,远滕清明寒食天。

()

谁赞东皇转化钧,宫中尧舜亦深仁。祗将一点阳和意,散作乾坤浩荡春。

()

烟花万匝绕坤宁,独把牙签手不停。为要八荒皆寿域,彩毫亲跋度人经。

()

画堂金榜揭居仁,万物知关念虑深。一点阳和从震出,助成天地发生心。

()

玉梭织就衮龙衣,已奉君王泰畤祠。准拟腰舆临茧馆,清明前后浴蚕时。

()

翠辇回从五福宫,管弦声里万花红。熙熙和气皇州满,都在乾坤橐籥中。

()

始吾与林子,周旋大江东。子方清且贫,箪瓢屡云空。

劲气凛不折,耿耿如长虹。明年擢高科,对策大明宫。

()

定王百尺台,长安万里目。昔人思亲心,山川讵能局。

于焉共登临,使我增感触。微霜陨陔兰,悲风撼庭木。

()

念昔戏綵时,欢娱共晨夕。天风吹惊鸿,一散不并翼。

相逢重湖南,感叹复悽恻。王事不可留,去指重湖北。

()

田家拚取一春忙,男力菑畬女课桑。陇上黄云机上雪,暂时辛苦乐时长。

()

濂洛相传无别法,孔颜乐处要精求。须凭实学工夫到,莫作闲谈想像休。

()

不教言语太艰深,为要人人可讽吟。把向田间歌几遍,儿童亦识使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