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

主要成就

  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主张。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究其内涵: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

  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但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人物生平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颢出生,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宋史》作程羽)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宋仁宗录旧臣后代,程颢的父亲程珦因此被授为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

  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神宗在位期间(1068年~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他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评价

  程颢、程颐经学思想以“经所以载道”和以义理解经为基本纲领,并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天理论哲学,完成了伦理型儒学向哲理型儒学的转化,亦是经学史上的宋学发展为思想史上的理学的重要标志。二程以新儒学的义理来阐释儒家经典,是其与前代儒学的基本区别,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二程创立的天理论哲学代表了宋代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二程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论,由此体现出其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程颢和程颐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可谓宋学(注:一般指称宋代的儒家学术,学界也有指宋代学术总称)泰斗。

  《辞海》:程颢,教育家、哲学家。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二程创立的理学,是用“理”将儒家经典思想的丰富内容予以涵盖,提出了社会治理和人们安身处事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道路与方法。二程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它继承了儒家经典中仁义礼智信等心性修养,将成德成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理想;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在吸收佛教思辨的基础上,给儒学增添了辩证内核。二程理学中包含着理性主义因素,倡导理性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要持中,不走极端;就社会治理来说,要顺应天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要节制人的过分欲望。二程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成德、成圣的道德修养观,“中、正、诚、敬、恕”立身处世原则,“公、德、仁、顺、和”治国理政之道和义利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而广泛。一些经典格言(如天理良心、诚心诚意、天理难容等)已融入人们的思想和口语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程颢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还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实干家。

  程颢作为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让人惊异的是,程颢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家,还是一位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员;不仅仅是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州县基层任职多年,心怀天下,政绩卓然。

  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程颢逝世,终年54岁。他逝世后,宰相文彦博为其题写墓碑,送他“明道先生”四个大字。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评价他:“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程颢的诗文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常劝嬉游须及辰,莫辞巾屦染埃尘。秪应风雨梅台上,已减前时一半春。

()

对花酌酒公能乐,饭糗羹藜我自贫。若语至诚无内外,却应分别更迷真。

()

二月将临尾,群阴久退潜。只知桃李艳,何复雪霜嫌。

密霰仍先集,飘霙忽散沾。带风成料峭,和雨作廉纤。

()

睿祖开真宇,祥光下紫微。威容凝粹穆,仙仗俨周围。

嗣圣严追奉,神游遂此归。冕旒临秘殿,天日照西畿。

()

条山苍苍河流黄,中蒲形势天下彊。帝得贤侯殿一方,四年不更慰民望。

元丰戊午季春月,上心闵雨愁黎苍。使车四出走群望,我亦奉命来侯疆。

()

人生百年永,光景我逾半。中间几悲欢,况复多聚散。

青阳变晚春,弱条成老干。不为时节惊,把酒欲谁劝。

()

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

须知春色醲于酒,醉得游人意自狂。直使华颠老公子,看花争入少年场。

()

贪花自是少年事,沉酒定嫌醒者非。顾我疏慵老山野,却骑归马背斜晖。

()

妖言莫信传张恶,虚气休将碎唾壶。借问闲窗静狐背,何如争胜击珊瑚。

()

桃李飘零杏子青,满城车马响春霆。就中得意张公子,十日花前醉不醒。

()

曾是去年赏春日,春光过了又逡巡。却是去年春自去,我心依旧去年春。

()

谁怜大第多奇景,自爱贫家有古风。会向红尘生野思,始知泉石在胸中。

()

强洁犹来真有为,好高安得是无心。污亭妙旨君须会,物我何争事莫侵。

()

囊中数味应千种,砌下栽苗过百名。好是微风入庭户,清香交送满檐楹。

()

急须乘兴赏春英,莫待空枝谩寄声。淑景暖风前日事,淡云微雨此时情。

()

亭下花光春正好,亭头山色晚尤佳。欲知剩占清风处,思顺街东第一家。

()

车倦人烦渴思长,岩中冰片玉成方。老仙笑我尘劳久,乞与云膏洗俗肠。

()

行尽重云几曲山,回头方见碧峰寒。天将仙掌都遮断,元恐尘中俗眼看。

()

久厌尘笼万虑昏,喜寻泉石暂清神。目劳足倦深山里,犹胜低眉对俗人。

()

南药东边白阁西,登临身共白云齐。上方顶上朝来望,陡觉群峰四面低。

()

中春时节百花明,何必繁弦列管声。借问近郊行乐地,潢溪山水照人清。

()

襟裾三日绝尘埃,欲上篮舆首重回。不是吾儒本经济,等闲争肯出山来。

()

功名不是关心事,富贵由来自有天。任是榷酤亏课利,不过抽得俸中钱。

()

心闲不为管弦乐,道胜岂因名利荣。莫谓冗官难自适,暇时还得肆游行。

()

有生得遇唐虞圣,为政仍逢守令贤。纵得无能闲主簿,嬉游不负艳阳天。

()

狱讼已闻冤滞雪,田农还喜土膏匀。只应野叟犹相笑,不与溪山作主人。

()

衡茅岑寂掩柴关,庭下萧疏竹数竿。狭地难容大池沼,浅盆聊作小波澜。

澄澄皓月供宵影,瑟瑟凉风助晓寒。不校蹄涔与沧海,未知清兴有谁安。

()

平日邀相见,过门又不逢。贪随看花伴,应笑我龙钟。

()

大道刚明孰肯闲,拳拳心志尚遗冠。饭蔬饮水时行乐,定礼删诗国建桓。

终身恋阙存忠厚,薄味供先表蹇寒。鸿钧幸得循清运,馀烈凭人仔细看。

()

叹息斯文约共修,如何夫子便长休。山东无复苍生望,西土谁共后学求。

千古声名联棣萼,二年零落去山丘。寝门恸哭知何限,岂独交亲念旧游。

()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吏身拘绊同疏属,俗眼尘昏甚瞽矇。辜负终南好泉石,一年一度到山中。

()

下马问老仆,言公赏花去。只在近园中,业深不知处。

()

闻说猕猴性颇灵,相车来便满山迎。鞭羸到此何曾见,始觉毛虫更世情。

()

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

()

身劳无补公家事,心冗空令学业衰。世路崄巇功业远,未能归去不男儿。

()

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三币未回伊尹志,万钟难换子舆贫。

且因经世藏千古,已占西轩度十春。时止时行皆有命,先生不是打乖人。

()

先生非是爱吟诗,为要形容至乐时。醉里乾坤都寓物,闲来风月更输谁。

死生有命人何与,消长随时我不悲。直到希夷无事处,先生非是爱吟诗。

()

打乖非是要安身,道大方能混世尘。陋巷一生颜氏乐,清风千古伯夷贫。

客求墨妙多携卷,天为诗豪剩借春。尽把笑谈亲俗子,德容犹足慰乡人。

()

先生相与赏西街,小子亲携几杖来。行次每容参剧论,坐隅还许侍馀杯。

槛前流水心同乐,林外青山眼重开。时泰身闲难两得,直须乘兴数追陪。

()

先生高蹈隐西街,风月犹牵赋咏才。暂到邻家赏池馆,便将佳句写琼瑰。

壮图已让心先快,剧韵仍降字占挼。只有一条誇大甚,水边曾未两三杯。

()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

()

寥寥天气已高秋,更倚凌虚百尺楼。世上利名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退居陋巷颜回乐,不见长安李白愁。两事到头须有得,我心处处自优游。

()

新蒲嫩柳满汀洲,春入渔舟一棹浮。云幕倒遮天外日,风帘轻飏竹间楼。

望穷远岫微茫见,兴逐归槎汗漫游。不畏蛟螭起波浪,却怜清泚向东流。

()

閒坊西曲奉常家,景物天然占一窊。恰似庾园基址小,全胜浥涧路途赊。

知君陋巷心犹乐,比我侨居事已誇。且喜杖藜相过易,隔墙无用少游车。

()

骤经微雨过芳郊,转觉长河气象豪。归骑已登吴坂峻,飞云犹认华山高。

门前岐路通西国,城上楼台压巨涛。欲问甘棠旧风化,主人邀客醉香醪。

()

长啸岩东古寺前,三峰相倚势相连。偶逢云静得见日,若有路通须近天。

阴吹响雷生谷底,老松如箸见崖颠。结根不得居平地,犹与莲花远比肩。

()

仙人绀发粉红腮,近自武陵源上来。不比常花羞晚发,故将春色待秋开。

存留金蕊天偏与,漏泄春香众始猜。兼得佳名共坚节,晓霜还独对楼台。

()

一夜威霜特地严,朝来寒气入书帘。乍须火暖亲炉兽,初觉冰澌结砚蟾。

败叶卷风轻蔌蔌,远峰经晓静尖尖。出门未要貂狐燠,且著轻裘次第添。

()

青帝方成万物春,如何淫雨害芳晨。乞求共指云间日,悔恨轻嫌陌上尘。

消尽风威犹料峭,放开山色已嶙峋。燕游莫道王孙乐,亦有羲皇更上人。

()

阴曀消除六幕宽,嬉游何事我心闲。鸟声人意融和候,草色花芳杳蔼间。

水底断霞光出岸,云头斜日影衔山。缘情若论诗家兴,却恐骚人合厚颜。

()

潩水桥边鸭子陂,楼台只在郡城西。烟波乍见心先快,岛屿将寻路欲迷。

尽日无风横舴艋,有时经雨饮虹霓。如何咫尺尘埃地,能使游人意不齐。

()

城居不见万山重,因起高亭破远空。虚旷直疑天宇外,周旋如在画屏中。

凝岚散蔼层层出,削玉排青面面同。暂得登临已忘去,四时佳致属贤公。

()

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权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

满地清霜结晓寒,平明飞霰洒柴关。乍凭酒力温肌骨,陡觉风威著面颜。

闾里相呼泥北户,牛羊收牧下前山。急须趁日藏薪炭,冻后高枝不易攀。

()

渐觉东皇意思匀,陈根初动夜来新。忽惊平地有轻绿,已盖六街无旧尘。

莫为枯荣吟野草,且怜愁醉柅香轮。诗人空怨王孙远,极目萋萋又一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