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

主要成就

诗文翘楚
  李流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天启,崇祯年间,文坛上正是竟陵之气方盛,公安之余波未绝之时。李流芳诗文既不同于以复古求革新的李攀龙等“后七子”,也有别于神秘晦涩的钟惺等人,而以自然平易、质朴清新的风格,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李流芳的诗歌风格类似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和白居易的《香山集》,他还深受好友程嘉燧的影响。他认为诗应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性情是诗歌的生命。要做诗,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性情。至于诗的表达形式,这都是诗人在求表现其性情之时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就是循着这一观点创作的。
  如他的五言诗《过臬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人步月》记其“出西湖”、“向黄鹤”、到龙居湾永庆禅院同阔别已久的一濂等僧友欢聚的情景,状“霜余山容浅、天清海气薄”之胜境,抒“暂歇尘劳心,始知寂灭乐”之善缘和“夜长惬深语”的欢趣,以及“千林流素”之时与僧友一道步月吟诗之意境神韵,可与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相比并。
  李流芳的文章亦为文人所重。内容为叙事怀人、山水游记和题画及序,以题画为多。这些文章不长,但都清新自然,风姿各异;笔墨平淡,感情真挚深厚。正如黄宗羲所言:“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
  他的《题灯上人竹卷》便是一例。这篇短文与其所绘尺幅小画笔致非常相似,信手写来,淡淡数笔,而情趣盎然。没有雕饰之痕,而有淡永之美。作者追忆与上人相知的经过,平平叙来,三言两语,而别后思念之情溢于纸上。“幽窗几净”三句,今与昔、情与景融成一片。谈及绘事,则以千竿真竹化为乌有的惋惜,反衬友人画竹笔墨益进的可喜,由此又生奇幻之思,说画竹乃真竹所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奇幻中又带有诙谑,见友人画艺大进,自己为此感到高兴。
  李流芳于崇祯元年(1628)病中自选诗文12卷(古今体诗6卷,共366首;杂文4卷,题画跋2卷,共90篇),定名《檀园集》,命侄子李宜之和子李杭之校勘。崇祯三年(1630)由知县谢三宾合唐时升、娄坚和程嘉燧三人诗文编成《嘉定四君子集》出版。
  清乾隆46年(1781),《檀园集》被钦定为《四库全书、集部六》。1993年《檀园集》入选《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书法大成
  李流芳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与绘画一样,在书法上受董其昌的影响,力求生秀古淡。 他在《跋摹书帖》中对书法艺术有一段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要成为字匠,不求形似而应汲取传统的精髓;要师古但又要创新,应自具风貌。他又非常重视文学趣味和学识修养对笔墨书画的影响,他的书画充满了悠悠的文人气息。
  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上海博物馆藏其《李白游洞庭湖诗轴》,行书“天门中断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用笔圆润,以气韵取胜,结体肥瘦得益,自然舒展而无矫揉造作之态;起笔收锋,沉着俐落,纵放有度,节奏平稳而错落有致;横竖撇捺,颇得苏字风神气度,点划细微处又自出意匠。学苏字又不完全与苏字雷同,当属明人学苏字中的上品。
  再如入选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国宝大典》的自书五言诗轴,行书共40句,属借景劝世之作。全篇章法匀称,结构严谨,点划精到,颇见功力。风格在苏东坡和赵頫之间。但细观之,长蘅此书又有其独到之处:一是方笔多起笔处多有棱角,由于笔间牵丝流畅,行笔有动势,仍不失灵动之感;二是撇多收锋,显得较为含蓄,也增强其力度感,这似乎赵字。李氏书法,学古能变,且独具风格。
  李氏行书,在点画笔意处匠心独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学苏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平素题画之作,多用行书,笔致含蓄,行笔流畅,与画相得益彰。
  李氏草书参用杯素法,但绝不放纵。而只是增加点划之间顾盼、回环、牵联。结体取横向,纵向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整体篇章的动感。据说他晚年曾草书唐宋先贤诗达数十巨册,既研诗律,又练书法,可知其习书之勤劳,炼字之功力。
  李流芳传世墨宝比较多,有扇面、手札、立轴和题画,绝大多数收藏于江、浙、沪和苏州市等博物馆。其作品被辑入《中国书法名作大观》和《国宝大典》等典籍。

画苑健将
  画家李流芳,工山水,兼善花卉。其画主要师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李流芳《秋林亭子图》轴,上自题七绝一首:“山作矾头水少纹,巨然烘染董源皴。一间山水闲亭子,脱手平分与故人。”这无异于声明自己的笔墨是从董、巨中学来的。事实上,李流芳在传统学习上并非局限于一、两家。三百年来风行海内外,盛传不衰的《芥子园画谱》(上水部分)就是以他临仿古人各家风格的课徒画稿为蓝本整理、增编而成。
  李流芳在绘画上既崇尚宋元各家,又能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写生,于画中自创新意。《吴中十景图》册是他写生作品中的代表作。他以艺术家的视角摄取吴中十处风景名胜入画,摹写真实生动,主景次景剪裁得宜,他的传神之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吴中胜景特有的风采,令人神往。他五十岁时画的一副雪景轴也来源于生活经验,画上自题:“甲子腊月十三日,归自吴门,大雪弥日,舟过城南,见留光树色,冒雪含烟,颇不乏致,辄画此纸。”他每次游西湖,都要带回很多写生稿,总之他的写实功夫是比较突出的。他常以自然山水为画本,随手写景,所以笔端不落俗套,富有生气,形成一种清新、秀逸的独特风格。董其昌赞道:“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赝乃其写生,又有别趣。”
  山水外,李流芳又善作水墨写意花卉。他的花卉,笔势飞舞,泼墨淋漓,别有一种逸趣。归昌世叹为:“其娟美之致,俱在笔墨之外,真不可及。”董其昌评为:“竹石花卉之类,无所不备。出入宋元,逸气飞动。”总之,李流芳的高超画艺使他成为晚明画坛上卓有声誉的大家。
  他的画,同他的诗文一样,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成为作者抒发个人性灵的凭借。其《长林丰草图》轴,足具代表性:远山秀朗,湖中风帆一片,堤岸杨柳扶疏,水草丰盛,茅屋中有一老人正仰首低吟,隐居的惆怅心情,使满幅明媚江南春色,织入几许愁丝恨缕。细读右上题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可谓作者伤时不遇的郁闷,报国无门的悲哀,尽融解到那长林丰草的媚人景色中。
  李流芳曾言:“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萃造化、古人、诗境于一局,以不似求真似。”这便是他画学思想中著名的“三不似”理论,其精神即绘画应做到形似和神似,写实与诗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体现了李流芳要求突破传统、改革创新的精神,何等珍贵。根据他的画卷题画跋语编成的《檀园论画》,为中国画论的可贵资料。
  其绘画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珍藏,并入选《国宝大典》和《海外珍藏中国名画》等绘画经典。

印坛名流
  诗、书、画之外,李流芳还精于治印。他宗法文彭,上溯汉制,又自具创意。是三桥(即文彭)派中骨干,与皖派篆刻大家何震齐名。
  如李氏印作“每蒙天一笑”,语出杜甫《能画》,离开原诗的语境,可以理解为自谦之词。意思是刻印、画画或写的字,“小动作”也安排得比较巧妙。运刀以冲为主,带有反刀动作,颇似苏宣。线条质朴,没有过多曲折,刚柔互补,整个效果爽朗清丽,笔意舒展。有一种轻松、自然、貌淡神浓的秦汉风范。
  再如他的另一枚印作“山则之臞”,它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古人常以“山泽之臞”来形容隐迹山林的高人隐士,刻此四字恐怕是李流芳自我心境的流露。这件作品,在章法上采用了回文法,以求得虚实对角呼应;在笔法刀法上,显得有骨有肉,自然轻松,流溢着一种不经意的创作心态。
  总之,他的作品大都是粗服乱头,纵横冲撞,线条古拙朴茂而无故意修饰之概,风格豪放潇洒不羁,在粗糙中见出元气淋漓的大度来,比起刻意工整又时俗之气充斥的匠气之作来,这样的作品显然更有魅力。他那“不择石、不利刃、不配字画,信手勒成”的风度,正是一种才子型的创作,他是个地道的写意派篆刻家。
  李流芳既精于篆刻,又是位诗文高手,所以常常以名流身份出现在印坛,为同时代的篆刻家的印谱撰写序跋,其中不乏精彩的记述和有价值的见解。
  “余少年时游戏此道,偕吾休友人竞相摹仿,往往相对,酒阑茶罢,刀笔之声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啸,互相标目前无古人,今渐老,追忆往事,已如隔世矣。”
  “印文不专以摩古为贵,难于变化合道耳。三桥、雪渔其佳处正不在规规秦汉,然而有秦汉之意矣。”
  以上文辞,集中反映了明朝后期印章创作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他所谓:“前无古人”、“印文不专以摩古为贵”,并非无视古人,实乃通古变今,入古出新,它提示了印章艺术发展的方向。明朝万历年间,印学思想流派纷呈,李流芳为“入古出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被辑入《中国闲章艺术集锦》和《历代闲章名品鉴赏》等典籍,他有关印学的论文入选《历代印学论文选》。
  李流芳以诗文和本县程嘉燧、唐时升、娄坚合称“嘉定四先生”;他和松江画派班头董其昌,以及陈继儒、杨文聪、王时敏、王鉴、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等合为“画中九友”;在篆刻界,他与归昌世、王志坚合称“三才子”,享有诗书画印俱佳、诗书画三绝的称誉,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位对后人有影响的文人艺术家。如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非常推崇他的人品和画品,早年即对其画十分倾心,且广为搜罗,深入研习,从中获益甚多。

人物生平

  万历三年(1575)李流芳出生于嘉定南翔一户官宦人家。原籍安徽歙县南丰。祖父 李文邦为迁翔始祖,任成山卫指挥使,封赠公爵。父亲李汝筠系县学生。伯父李汝节是嘉靖进士,官安吉知州。堂兄李先芳。万历进士,四川参议。李流芳兄弟四人:长兄李元芳,诸生,诗人;仲兄李名芳万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弟李三芳,定海县丞。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

  李流芳青少年时,潜身东林庵中,认真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32岁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

  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李氏曾对好友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明己,看孟阳(程嘉燧)吟诗作画乃是生平第一快事。”钱谦益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被放,坐帐论牍,病中的李流芳闻讯,扶枕浩叹:“不可为矣!”

  崇祯二年 (1629)闰四月三日李流芳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钱谦益作《李长蘅墓志铭》,程嘉燧书丹,宋珏篆盖,侯峒曾作《祭李长蘅先生文》。清嘉定诗人林大中有诗夸其“忆当晚明时,官途亦多术。高士多鄙之,坚卧独不出。诗笔能清真,画品亦超轶。不拜千古事,名言殊简质。孝廉忧国家,呕血遂以卒。”大书画家董其昌曰:“其人千古其艺千古!”

李流芳的诗文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

去年桂花时,对花怀吾友。今年见花发,所思人在否。

虚亭敞萧瑟,秋气变林薮。清旸喜连朝,风物况重九。

()

去年方子就我别,荷风疏疏送馀热。执手欲话燕路长,低头倚闾心已折。

今年春风失意归,别子又见秋风飞。遥知秉烛情相似,欲寄壶觞伴綵衣。

()

买得桃花一坞深,清泉白石久盟心。今朝便是知非日,一往仙源何处寻。

()

华屏山头月初上,喜子能来共村醠。河西桥外雪片飞,愁子冲寒匹马归。

忆昨丰干初见子,向我喃喃情不已。欲扶风雅回波澜,不为区区念桑梓。

()

江淮十日晴,似为归人贶。浊河亦霁颜,平澜容月漾。

今朝广陵路,春气转骀荡。邗沟日已斜,瓜州潮未涨。

()

冬春苦不雨,井竭水值钱。入夏雨不休,出门水接天。

咄哉造物功,旱涝何其偏。贫家少生事,俯仰资薄田。

()

忆㫺婉娈时,与子有成说。悠悠路傍人,使我意不彻。

龌龊不足论,但念子羁绁。人生非鹿豕,岂难相诀绝。

()

客愁殊未央,春日去何驶。乐彼幽人招,快此风雨止。

移舟转近郭,着屐寻旧里。邻园梅萧疏,城上山迤逦。

()

我爱西湖三严子,生长西湖山水里。兄酬弟唱情性真,诗肠酒德堪驱使。

板舆时曳两峰烟,画舫常浮三塔水。天生兄弟皆好奇,日奉慈帏多燕喜。

()

冷泉亭畔树初明,百道寒光水面生。松月似留人住住,溪声却唤我行行。

()

云门山,渺何许。送君行,隔江渚。十年双髻今何如,千山万山同逆旅。

西湖殢人我亦留,君胡不留掉头去。我尝爱君机锋如剑铓,君亦爱我笔墨如风雨。

()

我爱燕子矶,怪石吞江势。昔与伯子偕,蹇驴冲晓至。

出山月隐林,到门松映寺。陟巅揽萧旷,寻径造幽袐。

()

随地流泉万斛多,棘围春暖墨生波。会须力挽江河势,莫负飞龙第一科。

()

桐庐山下吕公亭,古井犹传仙酒名。若得逡巡沽一盏,不愁帆底冻云生。

()

虽无千树小山丛,爱著繁花水榭东。十日花时连日雨,眼看狼藉欲随风。

()

千岩万壑不曾看,一水悠悠欲渡难。与子相期仍未定,不如且尽眼前欢。

()

白公堤畔烟湖空,四月未尽荷花红。两湖荡桨无一朵,小筑已见千花丛。

昨日梅雨天多风,风翻雨打花龙钟。今朝日出方照曜,半晴半阴态愈工。

()

我昔燕中归,为君作小景。题诗见予怀,遂儗息驰骋。

兹行复何为,相对徒耿耿。人生出处间,一往贵勇猛。

()

平生事汗漫,游迹纷难纪。临老负春期,戢足守穷理。

西湖二月天,啼鴂唤人起。六桥泫花露,两堤夹锦水。

()

梁溪足名胜,春风美游遨。吾友好事人,载酒呼轻舠。

出郭风日丽,山水况相遭。新柳正濯濯,点缀舒夭桃。

()

缘山数十里,步步入香径。看花宜舆行,神逸目始定。

茶山不数仞,登览撮其胜。襟湖带长岫,高下目无剩。

()

夜长不能寐,念子当远行。吉梦为子来,梦中占其祥。

如子韫文采,其道当辉光。晚达岂不佳,服官犹壮强。

()

阁上弹琴江上听,松风江月若为情。酒阑重向溪桥坐,怪鸟惊啼虎欲行。

()

天道有昼夜,动息两不争。喜昼而悲夜,无乃非人情。

嗟余婴此患,何以处死生。衾裯既已温,筦簟有馀清。

()

昔我参夜台,十年怀一喝。何来不了师,洒然得衣钵。

相逢杏花里,缠我问死活。从来烂葛藤,今朝儗一豁。

()

清游及佳辰,载酒出芳甸。日落风气高,晴郊绿初遍。

入寺踏清阴,登高揽葱茜。须臾剑壑暝,素月流绀殿。

()

袁生尝有言,人不可无癖。天下难医是俗病,往往奇人有奇疾。

吴郎洒落风流人,何事捧腹常呻吟。自言此中多磈礧,遇事辄发谁能禁。

()

文殊何必住清凉,大地何曾不放光。自是凡夫心执著,登山涉水费资粮。

()

五里十亭子,下山忘险艰。爱此溪山晴,故作乘筏还。

寒沙束回湍,下见文石斑。旭日来映之,浮动水石间。

()

兹山表徐方,经过屡登眺。偶然寻旧游,策蹇偕所好。

荒亭何萧瑟,落日春风峭。河山挟霸气,四顾雄怀抱。

()

黄姑湾头黄梅雨,复岸重冈映村坞。布帆遥为故人开,一片离心寄江浒。

金陵悠悠隔烟树,故人指日金陵去。男儿会当有知己,三十成名未云暮。

()

谁言谭郎貌似我,执手问人还似无。寸心明白已如此,区区形似终模糊。

我昔知子因子诗,晓月残雪风鸣枝。境清音寥意飘忽,虎井数篇犹可思。

()

湖头风雨夜回船,细语如丝水拍天。不信别来春又暮,花期酒约两茫然。

()

胥江罢风雨,阴晴搅游思。落景灵岩下,维舟识所诣。

入村山路近,疏松表塔寺。遂登山之椒,选石得小憩。

()

吾闻泰山五大夫之松,干云碍日摩苍穹。廿年奔走燕齐道,无由扣岳攀虬龙。

考之所闻及传记,此松不复仍秦封。松寿千年亦常耳,况此神物间气钟。

()

粤客自南来,吴侬从北下。解后黄河边,踪迹两相讶。

问我归何遽,问尔行何暇。同是公车人,不及公车罢。

()

顷与谭子别,辄作数日恶。归来不数日,别酒为君酌。

老怀长寡欢,岁晚厌离索。况君胸怀人,相对抉皮膜。

()

风入溪流月在桥,低回难负此良宵。楼头梦醒江声发,唤起开门看夜潮。

()

千帆影里练光开,白玉城摧动地雷。故傍浅沙鞭马去,却惊飞沫溅衣回。

()

溪光岚翠故相媚,细草疏花只自幽。上方月出钟初动,乞食僧归鸟下投。

()

胪传唱彻九霄清,三殿云高五色明。此日承恩多气象,玉阶先曳锦袍行。

()

亭亭缟衣人,山头坐凉月。招手谓我来,咫尺步难越。

相怜意分明,相望魂恍惚。梦觉理何凭,烦忧向明发。

()

我年未四十,已怀退隐图。俯仰又十年,何为尚踌躇。

经过怯往迹,魂魄识畏途。去来廿年间,道里三万馀。

()

苦寒长闭门,旭日动春意。忽闻故人期,欣然先客至。

相知无新旧,解后关情事。楚客谈支离,吴侬亦憔悴。

()

我昔曾参老夜台,冰寒铁瘦石生苔。舍身入海闻还出,君到清凉试问来。

()

去年别子时,期以秋中至。非我故愆期,人事苦牵系。

故人书频来,责我意良是。非独负故人,兼亦负红树。

()

连夜不成寐,雨馀喜得月。中宵起推窗,圆魄凑林缺。

洒然濯烦抱,凉意下天末。风泉淆远听,飞蛩一何聒。

()

相期百遍总能过,一日愆期可奈何。妾自寻郎郎不见,段家桥外画船多。

()

客舍东城隅,西山眺望閒。朝见积雪斑,暮见落日殷。

平生爱山心,对之了不关。今朝谷城下,春水始一湾。

()

富阳天豁一江明,江上青山纵复横。早晚随潮下三折,六桥寒树远含情。

()

城隅小艇入荷花,桑树阴阴殿角遮。一路香风吹到市,落星岩上石头斜。

()

不眈尘俗恋烟霞,谁道山僧别有家。春色十分将八九,杏花开尽又桃花。

()

黄溪不肯长,白日易云暮。分手只此时,扁舟东西路。

送君不能远,况敢留君住。别泪何可吞,罗衣湿成故。

()

去年梅花新,爱杀钱家渚。花光与水色,映彻乃如许。

我欲作一诗,绪多不能举。因之发浩想,就此结茆宇。

()

相如词赋自凌云,狗监谁言可致身。圣世只今无忌讳,上书流涕是何人。

()

故人前月去,言访云门踪。此地美林壑,为怀况秋冬。

碧淙云外细,丹叶雾边浓。楼亦生霞思,山尤爱雪容。

()

阁雨牵云湖不流,遥怜琴酒在山楼。客中亦有閒愁思,但见湖山便不愁。

()

二月风光在柳条,高梁流水石栏桥。杏园宴罢春游遍,叱拨银鞍一路骄。

()

屐痕处处穿花入,不惜衣沾惜花湿。彊欲别花且远看,虎山桥头带雨立。

()